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 2 0、3 0年代中国内地农村经济的衰落、破产 ,使农村地区的资金向城市集中 ,导致农村传统融资方式的信用基础破坏 ,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农业活动 ;对此 ,各大银行等新式金融机构在“资金归农”的呼声中 ,纷纷向农村地区直接或间接地放款 ,其效果虽然受到时局等因素的约束而大打折扣 ,但他们的介入却适应了时代的潮流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各级人士和学术团体曾积极参与边区农贷事业.中共的农贷思想坚持“专款专用”、“贫农为先”、“不采取平均主义”、“不违农时”、“低息发放”等原则,延安中国农学会、毛泽东、朱理治、南汉宸、阎子祥、曹菊如等学术团体和个人的思想是当时边区农贷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农贷主张不仅促进了边区政府改善农业经济,将支农、惠农落到了实处,维护了农村金融稳定,对于边区农贷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当代农村金融改革中贫困地区的农贷工作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甘肃小额农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小额农贷大多数被地主劣绅获得,一部分农贷又转化为高利贷,而真正急需贷款的贫民却因不能提供担保得不到贷款.国家投入的巨额农业贷款却没有产生相应的效果,相反,农民对加剧"富者愈富"的农业贷款心生怨恨,直接造成民心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投入机制发生了新变化,相应地也给信贷对农业的投入带来了新的问题,当前突出地表现在农贷投入难。笔者认为,解决农贷投入难的出路是:创造条件建立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入机制,适时地、逐步地把农贷的投向重点转移到发放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上去,在支持水利。农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简称"战时")国民政府的最高金融机构--四联总处,在西南地区积极筹设农业金融网,对西南地区农业进行大量的贷款活动,并对西南地区农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四联总处的这些活动促进了战时西南地区农业金融网的形成、农贷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也有了一定提高,但也有若干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农本局、中国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国家行局与川省合作金库都是执行国民政府农贷政策的金融机构。在国家行局与川省合作金库这种“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中,处于同一农贷链上的双方既存在共同利益,也相互博弈。一方面,国家行局不仅是合作金库的控股者和农贷资金的主要供给者,还控制着合作金库的人事任免大权;另一方面,合作金库为了争取自主权,也试图摆脱国家行局的掌控。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是处理农业非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机制。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尚未形成多种财政补贴模式,政策支持缺乏有力保障,且农业保险的各项支持政策仍处在单兵突进的阶段,政策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和整体规划,难以改变有效供求双不足的局面。对此,必须明确政府支持模式的优化路径,优化财政补贴方式,在农民内部建立有效监督机制,着手建设跨地区跨时间的大型农业保险数据库,建立相关政策间的联动机制,做好农业保险整体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农户、农业、农险、农贷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由国家农贷和民间农贷双重结构组成的较为完备的农贷体系。该体系内各组成部分自发地产生了较为明确的分工以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了广泛的支农惠农范围和较强的支农惠农力度。虽然两宋农贷体系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基于政府与民间的双重构建,两宋时期的农贷体系依然为两宋农业社会的长久维持和稳定运行发挥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最主要的手段,农民是农业科技使用的主体,农民的科技需求在农村科技研发、供给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地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需求、供给双方,实证性地揭示了农民自身因素和社会供给因素对农民获取和使用科技的影响与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陷于战时阶段,农村经济极度枯竭,农业金融已达到恐慌的严重程度。国民政府为解救农业金融恐慌,恢复农村经济以促战事,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即成立专门的农业金融机构,颁布救济农业的政策,实施农贷政策,开展农贷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金融恐慌不断恶化的形势,但由于货币总量不足,使得战事与救济农业所需要货币产生了二元对立的矛盾,致使另类流弊滋生。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春芬 《人文杂志》2004,(3):170-174
中国不仅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 ,而且也以农民大国著称于世 ,农民数量大、素质低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制约因素 ,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它们不仅构成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而且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本文从社会学角度 ,论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三农”问题 ,实现三个转变 ,即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2.
小额农贷,以其额度小、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然而小额农贷业务随其发展逐渐显露出不可忽视的风险问题,如何解决这种信贷风险,是其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小额农贷,以其额度小、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然而小额农贷业务随其发展逐渐显露出不可忽视的风险问题,如何解决这种信贷风险,是其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为从农业增加值分配视角检验农业增长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协调性,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一是分析1990—2011年间我国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情况;二是建立1990—2011年间全国31个省区市的农民收入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计量分析后者对前者影响系数的变化情况。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我国农业增长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协调性在不断下降,农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降低不仅缘于农业增长速度低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还缘于农民分享农业增长成果(所创造的增加值)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农民不仅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有机统一体。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需要强化制度创新,确保农民的民主政治权利;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是《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一个隐性议题,具体呈现为农业工业化、农村社会关系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三个维度。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与本质,农村社会关系的现代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与社会基础,农民职业化则彰显了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向度及其资本限度。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农业工业化,农业越来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部门,为资本所支配。要推动农业工业化,资本不仅需要变革原有的农村关系,建构一套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基础;而且需要通过对传统农民的改造,创造出适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劳动者。这一过程既表现为资本剥夺农民的残酷血腥过程,也昭示着人类摆脱“人的依赖关系”迈向“物的依赖性”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农业农村农民更高形态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历史孕育过程。基于马克思农业现代化的研究视域,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中国特色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三农"这一难题,已成为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途径等三个方面对此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要素流转制度创新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农民和科技是农业生产的三个重要的要素,也是当前农业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土地、农民和科技问题的解决方式将影响到农业发展的进程和模式,影响到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现在土地、农民与农业科技的利用及流转方式是与传统农业形态相一致的,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矛盾,因此必须加以改革。本文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高度出发,以农业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土地、农民及科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即通过改革实现土地资本化、农民市民化、科技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农村的稳定不仅是农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村级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三资"的使用、收入与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计划、核算、监督与控制等行为。农村财务问题是影响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我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仍旧显现出一系列问题,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论证了18世纪中期伊犁地区回屯赋粮征收的真实情况,不仅纠正了前人在此问题上判断的某些失误,而且也说明了在当时新疆的各种农业生产中,伊犁地区回屯因实行"定额租制",这里的维吾尔农民实际经济负担与南疆维吾尔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相比,并不算重。这也是当时伊犁地区回屯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