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我国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并探寻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的难题,也有利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构建政策文本三维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615份政策文本进行统计与聚类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1979-2019年政策演进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政策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成熟阶段,政策发文主体多元化并呈现联合化趋势,政策文本类型多样,政策内容逐步完善,政策工具体系已经建成.以上特征均表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已具备了较好的政策基础,但是现有政策和政策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分别就政策制定和政策工具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环境公平问题在农村社会凸显,严重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环境安全和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城乡环境不公更成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居民在环境资源的分配使用、环境污染后果的承担等方面都明显处于不公平的境遇。因此应当结合环境公平理论的新要求以环境公平为基本理念构建新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实现城乡环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菲  冉姗姗 《理论界》2023,(1):61-67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在生态伦理视角下,人类的道德诉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系密切,生态伦理中蕴含的共生共荣共长理念为农村环境治理构建愿景。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仍存在环境治理伦理理念薄弱、经济发展轻生态环保、生态化治理多样复杂、治理实践资源配置失衡等治理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生态伦理思想贯彻其中,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实践四个方面,优化农村环境,激发治理活力,打造“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农村环境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环境有着劣化的趋势,这是与这一时期的制度变迁分不开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基层治理体制的变革、法律对农村环境污染事件处罚的缺失等是重要原因。要扭转这一趋势,必须加强环保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及相关机制建设,加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正式制度创新与建设力度,以此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5.
在转型期的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政府俘获”现象,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地方性法律、规则、规章制度、公权力等保护污染企业而轻视农村环境保护,村干部往往也被污染企业的“红包”所“俘获”,家族型污染企业也会在“俘获”地方政府的同时压迫农民.有必要对农村环境污染中的“政府俘获”现象进行治理,避免农村社会新一轮的“资本无限扩张——农村环境污染——农民贫困”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从农村环境的点、面污染源出发,探究黑龙江省农村农业生产、生活及城市污染转移方面存在的污染问题.基于经济、政策、文化等视角研析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溯源,并提出环境治理的相关对策,旨在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村环境防治工作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表征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分析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辽宁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U型 U型”的形状,这与传统的库兹涅茨曲线不相符合。分析表明,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曲线出现这样的形状与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城市化速度、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优化农村于群关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优化农村干群和谐关系为抓手,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必须认真查找与科学分析当前制约农村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创新农村多元化社会管理格局,填补政府角色功能缺失;创新源头治理理念,提高农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创新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实现政府与村民的良性互动;创新干部教育管理机制,锻造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创新农民素质提升机制,培育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王峥 《理论界》2007,46(1):220-221
GATT/WTO集中谈判模式的形成不仅是历史偶然或者制度内生的结果,而且更是国家出于自利目的理性选择的结果。本文从最惠国待遇原则(MFN)的视角,利用简化的三国关税谈判模型,对集中谈判模式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以最惠国待遇原则作为出发点,一国在政治现实主义的假设下,集中谈判所实现的合作收益分配要扰于序列谈判,为此,集中谈判模式从本质上是一国利益驱动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乡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很多进展,但总体上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量大面广,基础薄弱,仍存在突出短板。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乡村生态环境微治理遵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理念,着力构建与党和国家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机制相耦合的自下而上的微治理机制,通过充分发挥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态环境是整个人类生态环境很重要的一部分,农村生态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考察法对农村生态环境加以分析和归纳,并从博弈论视角探析城市近郊农村生态环境的深层次利益关系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法律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百姓层面以及市场层面提出机制设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肖巍 《学术界》2007,(2):35-42
“风险社会”的突出表征是人为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使得以往的保险手段严重失灵;然而与之相关的却是风险责任的缺失,出现了所谓“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问题。改革现行风险治理模式,特别是明确责任分担就这样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就我国目前的复合风险状况和实际政治进程而言,协商民主提供了一条比较好的思路,也就是通过协商机制,形成具有合法性、公开性、平等性和责任性的治理决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流通产业自主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改善农村流通环境,促进农村流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我国农村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自主创新实践不足,并且相关的理论认知也不系统和深入的现象。借鉴企业创新相关理论,对农村流通产业自主创新内涵进行分析,界定农村流通产业自主创新的系统结构,并对其构成要素及隐含的动力机制进行剖析,目的是为农村流通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嵌套博弈视角下的农村公共产品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公共产品治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博弈,而是嵌套在其它博弈之中。农村基层现有的自上而下的决策体系,使参与人的策略受上级政府偏好的约束。这种嵌套形成了实质上的政府单边治理机制,这是导致农村公共产品治理效率不足的主因。农村公共产品的多样化与复杂性,要求不同的主体参与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治理。改革农村基层权力结构,建立以农户需求为导向、自下而上的公共产品决策体系,形成有利于多边治理的新的博弈结构。在改变后嵌套博弈中,农户、企业及非盈利组织都有参与农村公共产品治理的积极性,他们与基层政府、上级政府共同建立起分工协调的多边治理机制,从而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文章学是文章学的全新体系,它以汉语通用书面语的逐步形成为起点,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章形态,抽象出各种文章的基本组织特征,进而考察文章的交际功能和社会规范。这一体系主要有四个方面:汉语文章的性质和特征;汉语文章的基本功能;析篇法;汉语文章的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社区的一项制度安排,是国家与农民理性行为互动的结果.它的实施为乡村社会培育了若干民主因素,其意义可能超过了"草根民主"本身.目前乡村民主化倾向与基层政府社会动员之间存在的内在紧张关系,需要国家治理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来克服.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五国”会晤合作机制 ,是冷战结束后 ,中俄哈吉塔五国基于考虑各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的原则是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和共同发展。合作具有地缘性、松散性、开放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充实和完善 ,使其由会晤机制转变为合作机制 ,深化安全领域的合作 ,推进彼此经贸往来和加强国际问题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原始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点是基于对生命的崇拜。进入文明社会后,大多数古老文明抛弃了这种原始崇拜,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这种传统引发了局部的生态恶化,并最终导致许多古代文明的衰落。发端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就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反思中,吸收和借鉴中国富有生命力的传统的生态观,是形成现代人类生态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