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科学衡量城市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文章构建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四个一级指标,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R&D项目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电子商务销售额、城市公共财政支出额、软件业务收入等16个二级指标的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全国31个省市的发展数据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级指标权重,实证得出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等结论,筛选出现阶段影响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测算我国东中西部城市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蕾  张红丽 《兰州学刊》2014,(5):140-145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产品价值的实现以及增值水平,同时也会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文章构建了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和TOPSIS分析法对2012年中国16个农业大省、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加权处理将两种评价结果结合,最终得出16个研究区域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的农产品物流水平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农产品物流水平较为落后。最后对各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柳江 《兰州学刊》2012,(5):138-142
文章运用非参数DEA方法核算了各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相对得分,然后利用受限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解释了各地区效率得分的差异。发现:全国平均的效率值历年基本维持在0.7—0.8之间,2005年以来全国的相对效率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从地区之间来看,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在三大地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差距。东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相对效率,西部地区的相对效率平均值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出现较大程度的波动。究其原因,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是影响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重要因素,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对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有显著的负影响,也是导致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政府规模也表现出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财政分权的增长效应及其最优规模存在地区性差异,进而影响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否。运用1997—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表明,1997—2003年期间,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具有弱的正效应,促进了地区经济收敛;分区域看,这种影响在东中部地区不显著,西部地区非常显著;但2003—2007年期间,财政分权对总体经济增长及各地区区域内的影响都不显著,表明目前财政分权已达到较适规模,应进一步加大其注重民生的特点和实施力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1—2020年30个省(区、市)(不包括西藏自治区、港澳台地区的数据)省域包容性增长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用PVAR模型和门槛模型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包容性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互为格兰杰因,二者呈现了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从非线性效应来看,包容性增长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正向影响表现出边际效率递减,而均等化对于包容性增长的促进效应则表现出边际效率递增。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东部地区不存在门槛效应,而中西部地区仅存在包容性增长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边际效率递增的非线性效应,西部地区的门槛值高于中部地区且影响系数较低。研究为共享理念下包容性增长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荆炜  王玲  胡炜童 《兰州学刊》2014,(9):197-201
文章试图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就西部地区2013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以期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为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1993—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合计约0.05—0.07,表明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3)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表现为以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但是也有空间负溢出的证据。(4)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和其他公共部门的资本存量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较大,新经济增长因素与新经济地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国35个重要城市2003—2015年面板数据,将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及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土地财政依赖度作为解释变量,构建跨城市面板模型,以探究土地财政的产业抑制效应,并对实证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内生性与地区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土地财政依赖度对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不含房地产业的服务业增加值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且该估计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表明土地财政有显著的产业抑制效应。(2)运用工具变量法对实证结果进行内生性检验发现,土地财政的产业抑制效应仍然显著存在,且克服内生性因素后,抑制效应均得到了明显加强;考察地区异质性表现时发现,土地财政的产业抑制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只在服务业方面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而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却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3)从控制变量来看,无论是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还是地区异质性检验,工资水平、物流发展水平均对产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效应;政府规模在西部地区对农业和工业有正向影响效应,但过大的政府规模不利于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T(o)rnqvist指数量化分析了结构效应对我国1997~2005年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各地区与东部相比生产率的差距有较大的结构效应,尤其是东北地区.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的生产率增长缓慢扩大了各地区与东部地区生产率增长的差距,而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则有助于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各地区与东部生产率差距的产业影响各不相同.产出结构的变化是我国地区生产率差距结构效应的主要原因.东北有明显的Baumol效应,不具有Denison效应.其他各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Denison效应,不存在劳动向滞后部门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各区域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和高等教育经济增长贡献也存在差异。按照我国传统东、中、西的经济区域划分,利用2001—2010年面板数据,通过改进CD生产函数模型,考察各省市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研究发现: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弹性较低,但高等教育经济贡献率较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产出弹性较高,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中部地区居中。因此,东部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部应通过改善就业环境留住人才,而西部应强化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