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全成  张露 《东岳论丛》2023,(7):158-168+192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当前青年流动人口的住房状况以租购房为主。“历史时空中的生命”,即个体出生的时间和地点对青年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购房概率是:80后优于90后,出生地点的行政级别与购房概率正相关;生命历程中的“个体能动性”因素即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和就业单位性质,“相互联系的生活”即社会网络、“生命的时机”即婚姻和流动,都与青年流动人口的购房概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为促进青年流动人口在城市中购房或租房,实现青年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需要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完善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继续实施房价调控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随迁老人在脱离乡土场域后面临着顺应城市惯习、重构社会关系等问题,其精神健康状况值得关注。对深圳市随迁老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对经济社会地位、迁移后的压力显著影响其精神健康,社会资本既能促进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对此,应从社会政策等方面予以积极回应。要完善地区间社会医疗保障的转换制度,构建促进随迁老人城市融入的社区支持体系,通过"增权"实践和子女的代际支持,改善随迁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市移民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新白领和新生代农民工是关系城市发展的重要群体。本文使用"上海市新白领"调查数据和"长三角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样本数据,从社会交往、身份认同、住房、教育等方面对新白领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进行了比较研究。实证结果发现:高学历对新白领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学历越高留城意愿越强烈。社会融合对新生代农民工、新白领的留城意愿有显著作用;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与本地人交往的程度越深,留城意愿越强烈;对新白领而言,本地化身份认同感越强,留城意愿越大。住房(购房状况、购房意愿、购房可能性)对新生代农民工、新白领的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拥有住房、打算在本地购房、购房可能性越高的新白领、新生代农民工,其留城意愿越强烈。  相似文献   

4.
在高房价和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购房压力是否引发、如何引发青年生育焦虑是极具社会意义的研究话题。已有研究往往着力于探讨购房与生育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但其中的影响机制却很少受到重视。本研究引入社会公平感和主观幸福感作为购房压力影响生育焦虑的中介变量,然后利用对重庆市323位青年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购房压力对生育焦虑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购房压力除了能够直接作用于生育焦虑外,还能通过“购房压力→主观幸福感→生育焦虑”和“购房压力→社会公平感→主观幸福感→生育焦虑”这两条路径实现影响。最后,对于如何降低青年的购房压力和生育焦虑情绪,提高其社会公平感和主观幸福感,本研究得到了一些政策启示,如推行“租购同权”、引导大城市的产业分散至周边的中小城市等。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社会层面来看,健康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它既影响着个体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本研究运用中国10城市大规模随机问卷调查的数据,试图揭示对居民自评健康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自评健康状况有着积极的影响;(2)居民的社会资本质量对其自评健康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性别、年龄、移民身份、户籍身份、出生地、患慢性疾病的数量、抑郁指数和吸烟习惯等因素对居民的自评健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冲击下,英国青年群体的住房路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购买自有住房年龄推后、租房和"回巢"青年比重增加等特点。英国青年住房路径的变迁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策原因。面对英国青年群体的多元化住房路径,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青年住房支持政策,以减轻青年面临的住房压力。英国青年住房支持政策覆盖商品房市场、社会住房部门、私人住房租赁市场三大领域,为青年群体提供层层推进、相互衔接的综合性住房支持。中国可以借鉴英国青年住房支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青年住房政策,让中国的青年人也能够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贫困家庭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对低保对象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外在影响因素源于健康状况、工作稳定性等,总量匮乏、同质性强的社会资本以及制度性社会救助并不能帮助他们走出不良的情绪状态,而良好的夫妻关系能起到提升他们正向情绪的作用。就不良情绪而言,生活压力事件扮演了"推"的角色,而社会资本和制度化救助扮演着"拉"的角色。在推-拉两种方向相反但大小不同的力共同作用下,低保对象的精神健康仍处于不良状态中。  相似文献   

8.
银发浪潮汹涌而至,21世纪是老龄化的世纪.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健康可以长寿,但长寿不一定健康.如何改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社会压力变为社会动力,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社会问题.笔者对长春市退休老年人进行调查访谈,考察老年人健康状况;从社会支持利用度、负性生活体验度、主观生活满意度三种维度分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以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视角剖析解决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限购措施对新建商品住房市场的量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住房限购对新建商品住房市场的量价影响。基于对我国90个重点城市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住房限购措施的实施至少在短期内有效的抑制了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对新建商品住房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表现为住房成交数量和价格环比增幅的显著下降。此外,住房限购对新建商品住房市场的影响中存在城市间差异、不同户型住房价格变化差异和量价变化时序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居民家庭存在"住房借款规模增长"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共存的现象,在此背景下,研究住房借款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探究家庭住房借款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家庭住房借款对家庭消费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银行住房贷款对消费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亲友借款对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负债渠道借款金额、期限和成本存在差异。独套房家庭住房借款尤其是银行贷款越多,对消费率的抑制效果越显著,而多套房的住房借款对消费率无显著影响。因此,购房目的不同,住房借款对消费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子女的赡养行为直接影响老年人福祉水平,那么,反映群体差异的阶层地位是否影响个体赡养行为,即产生“孝因群分”呢?通过对2017年CGSS数据分析可知,“孝”确因“群”而分:个体的阶层地位对赡养行为存在显著影响,阶层地位越高的个体赡养行为更为积极。其中,个体受教育水平越高越重视对父母的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职业地位较高的个体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则更为频繁,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个体更能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从主观指标来看,阶层地位自我感知高的个体对父母经济支持、生活照料需求满足提供支持更为频繁。这就要促进教育公平、拓宽职业上升空间、提高个体收入水平及获得感,推动个体积极赡养,实现老有所养乃至老有颐养。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人口的住房问题是世界各国的关注点。本文将在青年住房拥有的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利用2010年对6所985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首次系统阐述"80后"知识精英的住房拥有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人群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住房拥有率低于发达国家的同龄青年,但又高于我国城镇青年的平均水平,而且已婚毕业生的住房拥有率高于发达国家同龄已婚青年的住房拥有率;有房毕业生的父母家庭背景较好、生活质量更高,体现了社会分化;父母资助情况、婚姻状态和年龄是影响住房拥有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防止代际流动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国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调查资料,对目前城市青年家庭的不同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匹配类型、不同文化程度匹配类型,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匹配类型三个方面与青年家庭的夫妻关系状况无关;而不同城乡背景匹配类型、不同独生子女身份匹配类型两方面则与青年家庭的夫妻关系状况有关。研究揭示出,改革开放背景中成长的一代青年在个体特征上更具同质性,对他们的夫妻关系真正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他们在社会特征上的差别。今后的夫妻关系研究,在测量指标方面增加心理量表的内容或许是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孙涛  李志鸿  王硕 《东岳论丛》2024,(3):141-151+192
通过构建三期代际交叠模型,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2019年微观家庭数据,深入探讨人口流动情况和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理论机制,并对二者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人口的流动性特征会降低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2)家庭老年抚养负担越重,对个体参保需求形成的挤占效应越明显,导致个体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降低。相反,若家庭面临的少儿抚养压力较大,个体可能会为了减轻子女未来的养老负担而提高自身的参保意愿。(3)人口的流动性特征和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养老保险满意度和异地赡养负担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浙江省乡镇的调查数据,在明确农村居民精神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考察了个体性资本与集体性资本对于精神健康的影响.主要发现是:(1)现阶段农村居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精神健康问题;(2)个体性资本与集体性资本为正向关系,但个体性资本对于精神健康不产生直接影响,而集体性资本则直接对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3)关系网络、社会信任、公共参与有益于精神健康,团体参与会恶化精神健康,而社会互动、规范遵守对于健身健康不具有显著影响.该发现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存在相同与不同之处,说明社会资本对于精神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和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作用,更说明了社会资本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张云武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65-72,157,158
本文在明确我国社区内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它们对于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1)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是相互促进、相互培育的关系,但不同形式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的关系存在差异;(2)作为整体变量,个体资本对于精神健康不产生显著影响,但它通过促进集体资本的建立对于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而集体资本则无需借助个体资本,而是直接对于精神健康产生积极影响;(3)不同形式个体资本与集体资本对于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不同。最后,本文就研究发现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已有研究的异同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民精神健康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研究,是探讨城市生活质量问题的重点之一。它通过城市居民从个体感受上所萌生的一种社会评价,来观察、评估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本文根据我们对上海市区居民的生活调查,试从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城市居民精神健康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认同感作为个体心理的一部分,在社会结构中不断被反思性建构。城市认同除了社会制度、社会网络和个体特征的影响外,也与社会道德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前赴后继"的城市流动中,在社会阶层上行与维持的博弈、抗争之间,青年农民工在复杂城市生活中不得不面对新的规则语境,需要在自我中心和社会合作之间需求平衡与互补,他们的心理韧性不断经历激烈反复的考验,道德的自觉认同和维系不断经历着撕扯和冲突。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的生存场域变迁及个体化趋势带来道德意识、道德标准、道德内容逐渐发生变化,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农民工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19.
借鉴代际关系理论、福利多元主义思想,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双代个体特征对家庭双向代际支持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相关数据,建立OLS和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分析框架.研究主要结论有:基本养老保险"挤入"了亲代向子代的经济支持,加剧了逆向反哺现象;婚姻状态在生活照料方面具有显著的"互馈性";亲代学历具有经济支持"溢出效应";子代学历越高越容易出现"代际精神支持冷漠";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具有"母亲偏好".研究主要启示有:在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建设的同时应适度提高农村地区养老金待遇,充分发挥婚姻稳定对家庭建设的双向促进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上海、广州等7个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满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特征"下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居住条件"下的建筑类型、居住面积、上班所花时间和基本设施是影响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满意的主要因素,而"居住周围状况"以及"其他因素"下的变量则未见明显影响。其启示在于,增强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满意感需要从户籍制度改革出发,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关注流动人口自身状况及对居住情况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