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是表达的艺术,也是接受的艺术。教师要遵循美的规律,把握美的特征,营造美的氛围,利用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使教和学配合适当,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和艺术气氛,建立起教学中的双边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这个审美主体从审美客体中得到美的享受,形成师生间的和谐美,开掘出可贵的内潜动力,既培养了审美能力,又发展了智能。  相似文献   

2.
美育三题     
一位老教育家在谈到一次听课的感想时说:“这位教师真有本事,一篇世界名著讲得来味同嚼蜡。”这就是说,美的文并不等于美的课,文美与课美是两回事。文是审美对象;课是审美主体——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的一场审美活动,最终实现对师生双方的美育。在中学,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不可缺少:发掘意境美,揭示悲剧美,展示结构美。  相似文献   

3.
成功的教学 ,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 ,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 :“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 ,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 ?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 ,凭借教材 ,挖掘美学的因素 ,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创造美的意境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 ,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亦是语文学科进行审美渗透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试图就此进行探讨。一、凭借课文 ,挖掘美。没有美育的教育 ,是不完全的…  相似文献   

4.
垂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运用美学理论探讨了垂钓活动中的审美因素和审美创造; 论述了垂钓活动中的自然环境美、体育功能美、生活情趣美、技艺美、文学美与交谊美;有了这种审美认识, 人们就能在垂钓活动中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现实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城市美学是城市科学与美学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特有的审美关系问题,首先是城市美的问题。把城市美研究范围仅限于空间环境美是不全面的。应当从空间美与社会美、审美客体与主体的结合上全面认识城市美学的研究范围。它主要应包括:一、关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美学问题;二、城市空间环境美论;三、城市社会美论;四、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教育问题。城市美学应成为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同时,对城市文明发展,社会进步及市民的审美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经济美学以客观事物的经济美因为视点,通过研究经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关系和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在经济美创造活动中的辩证关联,揭示出经济的审美规律和经济美的创造规律。因此,经济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美的现象及其创造规律和经济审美规律的科学。该文在界定经济美这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经济美学的研究意义,勾勒出经济美学的宏观理论骨架和内容体系,从而在揭示经济美学与其相关学科的辩证关系中,体现出经济美学这一新学科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基本美学理论问题之一.依据《巴黎手稿》阐释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美的规律"不是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讲美的生成发展的根据、原因、条件、基础的问题.它与"劳动创造了美"有着内在一致性:"劳动创造了美"只是一般地提出了劳动是美的生成的根据,"美的规律"则进一步阐明什么样的劳动才能创造美的问题."美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主客体借助审美实践的中介而实现的结合,二者并不矛盾:"美的规律"与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不能分离,主体的目的性因素不仅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不矛盾,而且是其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1 什么是审美对象?这是美学家们孜孜以求的难题。当代美学家帕克就说过:“美学科学原是要对美的对象和我们关于美的对象的判断以及我们创造这些对象的行动动机等,求得一个明确的一般观念。”美的本质是西方古典美学研究的重心,为了探讨美的本质,美学不能不首先回答什么是审美对象。因为审美对象是探讨美的本质时所指涉的具体对象,美的本质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审美对象构成成分的争论。波兰美学家w·坦塔基维兹指出:“客观论和主观论的争论……可以用下列的话来加以简单概括:当我们称某物是‘美的’或‘审美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归之于客观对象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或是把客观对象看成为并不具有这种特质,而只是由我们赋予它的。……当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依赖于美的特质而成为美的’之时,他的美学观是客观论的;当休谟说‘事物的美仅仅当它被静观之时才在  相似文献   

10.
从美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角度出发 ,分析思想观念对美学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影响 ,提出了美学应该在遵循思想决定行为法则的基础上 ,认识和把握审美过程 ;思想性体现美学意义上的理性美、自然美和社会美 ;认为社会主体的美的升华与思想性的现实体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在审美实践中区别美丑的根本依据乃是快乐与否。在人体系统中,快感分机体觉快感、感官觉快感、中枢觉快感。决定美的快感只是感官觉快感和中枢觉快感。五官快感的对象构成形式美,中枢快感的对象构成内涵美。形式美是自由的美,内涵美是真善的美。对形式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反比,对内涵美的审美效果与审美频率成正比。事物的整体美学属性由事物的内涵美学属性决定。美的规律,就是在普遍令人愉快的形式规律中求美以及向真求美、向善求美。  相似文献   

12.
关于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一直是美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审美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是审美性趣的培养 ;其次是审美观念的培养 ;再次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美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和掌握美和审美的规律 ,更重要还在于按照美和审美的规律来促进世界的美化。要能实现这一任务 ,就必须借助于美育 ,只有通过美的人和他们的审美活动 ,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 ,世界更美和人更美。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实施和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对于看出或发现语文美,按照美的规律传达语文美和创造教学美,乃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审美教育理论知识,经常主动地参加审美实践,积极追求、持之以恒,是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材 ,都是一些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名篇。所以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课本 ,认识美的真谛 ;走近生活 ,发展美的足迹 ;以身作则 ,展示美的风采。努力发现美、挖掘美、展示美、创造美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 ,并让他们初步具有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是研究“美的理念”怎样通过“感性形象”来显示自己,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美的理念”纵贯黑格尔美学的全部,具有统管一切的作用,因此剖析“美的理念”,对于了解黑格尔美学及其特点,评价其作用,是有裨益的。 (一) “美的理念”并不是黑格尔的独创,它最早源于柏拉图。柏拉图认为,客观具体事物的美,是可变和不固定的,它因人因时而异,因而不“真实”;只有抽象的一般的美,才是真正的存在。他把这种在具体事物之外而独立存在的一般的美叫做“美的理念”。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是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它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来陶冶学生的情感 ,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一、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多为优秀之作 ,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 ,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 ,创造出美的境界。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 :“语言的艺术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它艺术都远较广阔 ,每一种内容 ,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 ,内在的和外在情况都可以入诗…  相似文献   

17.
审美化教学是经过美学加工的教学,是融集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道德美和创造美一体的高级教学实践活动。审美化教学的课前“美学施工”,包括教师对受教者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力的深切把握;从审美角度对教材的深研与领悟;对教态美的精心设计。审美化教学实施对于培养既善于理论思考又长于审美创造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美学史上,无论是研究美本身还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美的涵义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结。本文运用分析美学追求概念涵义清晰性的精神,运用审美生态学的理论,对"美的本质"这一美学史上千古难题做出再思考,认为美是人心中高悬的一杆标尺,是最高的理想,用以衡量万事万物的好与坏,不一样的标尺就有不一样的美本质观。在人类的审美历史上,经历了从客体化的天态审美场到主体化的人态审美场再到天人整生的生态审美场的范式转换,关于美的标尺的观念或美本质的观念也就出现了形式美观、真美观、善美观与生态整体价值美观,而生态整体价值美观则能将一切关于美本质的纷争包容其中。  相似文献   

19.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结构包含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途径有三:学习美学基础理论知识,参加审美活动,按美的规律塑造自身和指导教学实践,形成审美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