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上,在汉语中,诸如音节的顿、韵脚、平仄、叠音、双声叠韵,以及某些相同的语音成分,它们都可以是形成节奏的“可比成分”。由于它们连续交替地出现,方才构成语言的音乐美。本文讨论形成语言音乐美的各种可比成分及其作用。较之于音乐,语言形式缺乏音乐旋律中音程、和弦等表现手段,故要使语言具备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便要求尽可能多地调动语音中的可比成分,表现语言“交响”合成的节奏美。文中还论及语言节奏美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2.
汉语修辞可以分为语法修辞,语汇修辞和语音修辞。语音修辞手段的运用叫炼音。炼音可使作品具有音乐美,音乐美是由音韵的和谐、节奏的匀称、乐律的回环跌宕等因素综合形成的。诗词语言也讲究音乐美。诗词语言的音乐美是语句的音流、声韵、节奏等符合乐律的安排形成的。高尔基说:  相似文献   

3.
汉语音节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音节具有音乐美。这是由汉语语音特点决定的。汉语语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音乐性。所谓音乐性,就是汉语语音具有与音乐艺术相似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特点,就是音乐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旋律和节奏。音的高低升降不同变化形成了旋律,音的轻重强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声律》篇论述语音美的原理及法则问题,可称之语音的美学。刘勰论述语音美学的观念及架构是传统的音律理论。刘勰认为一切声音现象具有共同的规律,基于此一观念,乐声与语音作为声音现象就有共同的原理,语音的美感与音乐的美感具有共同的原理,因而可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由于中国乐论早已确立,故刘勰基于声音普遍原理的观念,以音乐的原理论述语音的原理,以音乐美学建立语音的美学,并将语音美学作为其整体文章美学的一个层次。语音美涉及语音的构成元素及其组合方式,刘勰基于“和”与“应”的音乐美学观念提出了语音元素的组合法则。刘勰视作品为带音乐美的有声文本,传载作者表情达意的吟咏讽诵之声,知音的读者能够通过文本理解并重建作者的声音,在吟咏讽诵中赏音知心。在刘勰的理论体系中,“声文”是“文”的一个基本类别,在文章中,声音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文章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汉藏双齐辞格比较研究郭登元学人潜心研究提出,汉语中有一种妙用部分重复汉字音、形、义以表现句型美的修辞手法,名日“双齐格”。其特色是,在同一组句子的首、腰、尾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以表现句式的字形美和句型美以及语音的和谐美和音乐美、语义的均齐美和同一美,...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思想时,都会利用成语表达特定含义。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因文化不同,其成语联想意义不同,但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和语言特点,如意蕴美、形象美、色彩美、韵律美以及简洁美等。  相似文献   

7.
朗读技巧是每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它要求朗读者规范运用普通话语音创造性表现汉语的语言美、文学美和思想美,把静态的书面语转化为动态的富有艺术特质的有声语言,积极创造美的听觉形象,从而使接受者在丰富语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文章在方法论的平台上,暂且撇开普通话语音的相关问题,归纳出提高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水平的几个基本思路,以求得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8.
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成语背离了原始真意,发生了语音、用字、结构和意义等方面的讹变。归结成语讹变的类型,探析成语讹变的深层原因,能够为规范成语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音的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协调达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的语言乐音美。通过分析2014年巴西世界杯部分比赛现场直播解说词的语音材料,语音修辞美在世界杯赛事解说词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调和谐美、语速快之节奏美、音节整齐匀称与声调平仄相间之韵律美。同时对语音修辞美的效果进行探讨,从而引起人们关注语言交际中的语音修辞。  相似文献   

10.
<正> 沈从文小说语言的乡音美,不仅表现在他对湘西方言俗语的妙用上,还表现在他对小说语言声音美的追求上.他的小说语言调动了一切语音修辞手段,或押韵,或拟声,或直录乡音,其作品“皆以柔和的调子入耳,无炫奇处,无生涩处.”用“散文诗”“诗化了的小说”来形容他的小说,是再恰当不过了的.这是因为他的小说语言“运用平常的文字,写出平常人的情感”,“写出难言的美”从音乐的角度看,这种美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声韵美,抑扬美,节奏美,映衬美四个方面描写了现代汉语语音的音乐性美质,并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形成汉语语音音乐美的原因,指出了汉语语音之类所形成的审美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成语作为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习用的、有固定结构形式或固定说法的词组或短语。这是人民群众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语言财富,它一般都具有形象鲜明、音律和谐、言简意赅和民族色彩浓厚的特点。汉语的成语也是这样,既能表达非常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极为生动有力,概括精炼。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要把具有这些特点的汉语成语译得恰到好处是很不容易的。往往一个本来很生动和富有生活气息的汉语成语译成另一种语言,有时会失掉了原来的色彩和韵味,变得平淡无奇。那么,对汉语成语进行维语翻译时,怎样才能译得比较好一点,可以采用一些什么翻译手法,这些很值得作一番探讨和研究.下面通过对《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维译本(民族出版社翻译出版,1977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第五  相似文献   

13.
声律在诗歌中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声律是指诗歌中语音配合的艺术规律,就汉诗而言,则是指由押韵、平仄、句式三者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具有音乐美的声韵体系。狭义的声律是专指附着在元音(汉语为韵母,即元音和元音音组)和辅音(汉语为声母)之上的超音质音素在诗歌中配合的艺术规律,即利用超音质音素的内部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4.
成语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也是一种文化。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都有丰富多彩的动物成语。通过对这些成语的对比翻译,对比英语动物成语的汉译和汉语动物成语的英译,我们可以看出中英两国文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语音修辞中,我们认为汉语的音顿律、声韵律和平厌律,是节奏的主旋律,具有汉语节奏主旋律的语音链,读来一定是好听的。节奏的主旋律是语音修辞格必须遵守的规则,所以称汉语节奏的主旋律为语音修辞无定中之有定。汉语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上,但在运用中,却还应该有一些限制条件,本文想从语音修改中来探讨这个问题。评论修改的文章不少,但大多着重在修改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评论的是写得对不对的问题;也有从语用上评修改的,着重在评论写得合适不合适的问题;专从语音上评修改的比较少见。其实,我们平时说话、写活,从语音上…  相似文献   

16.
头韵,作为一种语音修辞格,它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性、生动性,体现一种韵律美和音乐美,还能以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渲染气氛,烘托感情,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文章从诗歌、散文、演讲广告等文体中的押头韵的应用来分析其音律结构特征,并从中体会其产生的美学价值及其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民族性,是指汉民族语言质的规定性.汉字的民族性表现为汉字形态的艺术性和汉字形声化思维的整体意会性以及建立汉语心理库的民族特征.汉语的音乐美表现为声调的跌宕美,音节的韵律美,音步的节奏美以及语义块整齐铺排的和谐美.汉语语法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在宇宙现上表现为时空物质之间的不可分性、流动性和汉语建构的简易性以及语序的心理时间流,在句法上表现为话题-说明的结构框架,汉语修辞意味大于语法意味等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格律、韵味、意境,具有均匀、和谐、统一的东方声韵美,抒情达意的同时体现出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诗歌的音乐美来自内外两个层面:诗歌外在的形式美是语音层面的音乐美,来自于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平仄、押韵、节奏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内部蕴含的情感和意象,读者透过语音形式的韵律从内心感知、体会到诗歌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对象,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9.
浅析汉语修辞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所具有的民族性和它所凭借的物质材料语言是分不开的 .汉语修辞所体现的民族性 ,在语音、语汇、语法特点和修辞色彩上均有表现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汇中的成语是人们在口头、书面表达中富于表现力的重要成分。这些主要形式是四字格的成语,结构整齐、均衡、简明、多样,而且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鲜明地表现出汉语的民族特点。 四字格成语的节奏和韵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四字格成语的节奏特点 音乐上的节奏,是指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快慢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语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