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于晶波 《金陵瞭望》2005,(23):21-21
实践中,实行委员会制的“一把手”把“民主”变成个人专断.把个人专断变成“多数人民主”.一人可以魔术般地变成“多数”,把“一言堂”变为“多数人同意”.是长期以来“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原则经常遭遇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应摆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类的传统学术提法,将其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大众从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中产生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渴望,开始了政治观念的转型;这一时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早在抗战初期即已酝酿成熟。所以直到抗战末期才公开提出,是因为以下四个条件使然:一国民党统治的危机,为中国共产党公开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在客观上造成了有利时机;二、以民盟为首的中间势力强大,为中国共产党公开提出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奠定了群众基础;三、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公开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创造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四、英美苏三大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为中国共产党公开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际政治协商民主,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围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民主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曲折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的发展,从中可以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是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推动党际政治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是中国党际政治协商民主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特征表现出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 945年 8月到 1 946年 6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向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转变阶段 ;1 946年 6月到 1 948年 5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并得到发展的阶段 ;1 948年 5月到 1 949年 1 0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胜利的阶段。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打败美蒋反动派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突出表现为制度"优越性"的较量与竞争。资本主义的"累积优势"和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的"后发优势"在较量与竞争中得以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等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之传统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他者"彰显了"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后发优势"逐渐消解资本主义的"累积优势"。  相似文献   

7.
西方政党党内民主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机制、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权利保障机制。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中的有益经验,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党内民主建设加以阐述: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化建设,推进法律化与加强权力制约,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宣传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准备;与中国实际结合,与工人运动结合,为马克忍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实践基础;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进了马克忍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领导人民谋求独立解放、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也是一部坚持从严治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的历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进行百年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可概括为"五个坚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分散主义;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反对好人主义;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贪污腐化及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执政"这一新概念.民主执政的实质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最佳路径、最优选择在于:一是发展党内民主:二是发展人民民主;三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对包括党的执政权力在内的所有公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延安民主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实践的光辉典范,其政治模式是"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和各级参议制的直接选举制,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民主财政方面,文化模式主要指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延安民主模式的最高原则是新三民主义,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抗日民主制度,包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两大部分。延安民主模式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民主发展,现阶段我国民主存在利益既得者抵制改革、民主制度不健全、对民主本质认识不清等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阻碍。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正确思想的引导,在我国就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民主制度论、资本主义民主局限论、民主历史范畴论、经济决定民主论、民主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精髓。要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必须满足人民民主诉求,避免民主极端化;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校正民主价值判断;重视经济基础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坚持民主历史范畴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幸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 ,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富强、民主、文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党在延安时期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实行过“战时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进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构建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 2 0年间 ,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实行“动员性的参与民主”;改革开放后 ,我国民主政治逐步步入法制化的实施阶段。文章选取三三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农村直接选举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点”,总结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4.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认清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性因素,采取切实有效对策,从增强广大党员的党内民主观念、建立党内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委员会制度、建立党委内部的民主决策制度、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由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民主党派的民主建设三部分组成.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主要是,民主政治建设须服从与服务于全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政治大局,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是推动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民主政治建设应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上,民主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找到的化解社会风险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民主制度在产生和建立过程中自身就存在着诸如多数人决策水平过低、少数人利益受侵害等不安全因素,这种不安全的因素即民主的内在风险。通过对直接民主制和间接民主制风险性的分析来揭示民主的内在风险,能为正确认识民主理想和民主现实的差距,破除民主迷信,规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的民主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形形色色的民主现状,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现实的民主无论是古希腊雅典民主还是现实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都从未真正实现过"多数的统治",掌握公共权力及依附于公共权力基础之上的决策权的公共权力人物只是少数所谓的"精英";而理想的民主是公共事务的决策由人民当中的多数来决定的同时,又尊重少数的权力的民主形式。指出在实现人类理想的民主进程中,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规范村务公开和完善民主管理是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以基层民主为理论视角,描述了农民在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政治参与的成效;分析了农民政治参与方面依然存在的不足及其影响;最后提出有序扩大农民政治参与和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质量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在发展党内民主与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党内民主的重要性置于民主集中制之上,或者将民主集中制置于党内民主之上,也不能将这二者对立起来。把握党内民主与民主集中制之间的关系,或许从权力与义务关系角度入手不失为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一般而言,党内民主概念主要侧重于党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而民主集中制则主要侧重于党员的义务。如同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一样,党内民主与民主集中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从五个方面对民主的概念进行理解 :民主是人民作主 ;民主是多数尊重和保护少数 ;民主是弘扬个人 ;民主也讲义务 ;民主是保证满意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