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思是战国时代的著名哲学思想家.子思哲学对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影响了孟子哲学.本文拟就子思哲学思想体系,进行初步研究,并期望学术界批评指正.子思的哲学遗产主要是《中庸》一书.(注)子思哲学的出发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天命”.子思认为人”性”来自于“天”,他说:“天命之谓性”.(《中庸》一章,以下凡引《中庸》只注章数.)子思的“天命”思想是殷周以来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念在其身上留下的烙印.子思所讲的“性”就是主体即  相似文献   

2.
《中庸》一书,在我国思想领域里有着广泛的影响。近代的思想史、哲学史、教育史著作,每每都要提到它。它的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这似乎都已不成问题。《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后汉郑玄亦如此说。宋儒朱熹以《中庸》为  相似文献   

3.
思孟学派上绍曾子内省修身行仁之说,把心性说与行仁政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代表人物为子思与孟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姓孔,名圾,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之子。《史记·孔子世家》说他曾作《中庸》。侯外庐认为,“《中庸》一书虽然不一定是子思一人的著作,但其思想则可作为思孟学派的代表作来处理。”①孟子(公元前385—前304年),名轲,鲁国的附属国邹国人。曾游说齐、梁、鲁、邹  相似文献   

4.
《郭店楚简》表明《中庸》应为子思晚年所作 ,证明了思孟五行乃“德之行五”即仁义礼智圣 ,显示了从哲学宇宙观角度为孔子学说提供理论根据 ,是由子思开其端而由孟子基本完成的。从孔子的“性相近”到子思的“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再到孟子的“圣人与我同类”,性善论逐步形成 ,从而为孔子的仁政德治学说奠定了哲学基础。而先秦儒家学派中最先主张禅让的也是子思。总之 ,有了子思这个孔孟间的思想中介 ,先秦儒学的变迁就有线索可寻了  相似文献   

5.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等的比较,看出“子路问强”和“哀公问政”原来分别为一个部分;今本第一章和“博学之”以下是一个部分,可能属于原来《子思子》的佚篇。因为子思与《孔子家语》也有密切关系,今本《中庸》仍然可以视为子思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子思的人性论思想 :首先 ,依据《中庸》首章以及郭店楚简的相关资料归纳出子思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其次 ,由人性之常得出子思人性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最后 ,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上 ,子思强调心的受教与习养  相似文献   

7.
以《中庸》系子思作品的传统观点自清以来遭到质疑,疑古派认为该著实为出自秦汉之际的作品,由此造成了儒学史研究中孔、孟之间思想过渡的一段空白。但近些年来新的出土材料支持了传统观点。根据传统文献的记载,并结合新出土材料,可知《中庸》总体上反映了子思的思想。其表述的心性观点,构成了从孔子礼、仁并重的思想过渡到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系统心性论的内在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8.
孔子中庸观念新说黄武强一、孔子的中南观念与《申日)有人根据宋代朱来的《中庸章句集注》的回示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的“子思作《中庸》”一语,认为t中庸》是“孔门传投心法”的书,是孔于的战国初期的孙于于思之作.这是错误的。《中庸》里的所谓的“今...  相似文献   

9.
在心性学领域里,《中庸》与《易传》俱为其原始圣典,它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致思向度。前者以向内求索为其致思取向,后者以向外求索为其致思途径。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这两种不同致思向度一直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长期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对中国传统心性学思想进行点评,将《中庸》与《易传》所彰显的不同致思向度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一番梳理,以揭示其深厚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庸”即中庸之道,“中和”则兼“德”与“道”而言。“中”指中心之德,“和”指时中的行为。由“中”而“和”,实是以中心之德为基础,生发出时中的行为,包含了“以德摄行”或“摄行归德”的宗旨,同于《五行》所谓“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乃是子思对儒家成德理想的理解模型。故郑玄以“中和之为用”解《中庸》题旨,虽不中不远矣。前半部分多引孔子之言阐述道、德之意,后半部分则以哀公问孔子引出“诚”的概念。子思以“诚”或“至诚”为成德之境界、天道之本质。至于如何达到“诚”,又给出了“自诚明”与“自明诚”两条道路,对应于《五行》始于“仁之思”和始于“圣、智”的两条路径。若说“中-和”还是两个环节,则一个“诚”字,通工夫与境界而言、通德与道(中与和)而言、通天与人而言,乃是一个成始成终、贯彻一切的概念,代表了子思对夫子“吾道一以贯之”话头的最终回应。当然,诚的境界仍以“中和”为内在的结构。在此意义上,《中庸》前后两部分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递进,而非彼此无关的两个主题。要之,《中庸》是子思思想的最终定论,“诚”是子思思想的究极之说。  相似文献   

11.
评《中庸辩证法》对“中庸”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金舒年从现存的古籍来看,“中庸”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来,《礼记》中收有《中庸》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权(子思)所作,“以昭明圣祖之德”...  相似文献   

12.
论《中庸》     
《中庸》,司马迁《史记》认为是孔子孙子思所作。也有人认为它是秦汉之际或汉初的作品。但从全书的基本内容看,除了后人羼入的某些辞句外,应是战国初期的作品。至于是否子思一人所作,倒不一定。本文只就《中庸》加以论列,对子思其人其事暂不涉及。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杨墨     
孟子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学派,而且由于这些学派的议论与儒家学说根本对立,所以孟子对此极力进行驳斥。这种倾向似乎在孟子以前,即子思时就已经有了。也就是说,从《中庸》的叙述来看,已经表现出子思刘儒家以外的学派有所议论的情形,在《中庸》首章论及性、道、教时说:“天命谓之性。”这是因为存在认为德是人为的  相似文献   

14.
梁涛先生基于今本《中庸》一部分内容与《五行》的思想一致,断定今本《中庸》与《五行》都是子思一人的作品.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今本《中庸》的"自明诚"与《五行》的"行"有着明显的不同,今本《中庸》的"自明诚"是由外在的道德行为激发内在的诚,已达内在主体自觉,而《五行》的"行"尚停留在外在道德行为,缺乏内在主体自觉.今本《中庸》与《五行》的这一差异,说明今本《中庸》与《五行》的思想是不同的,二者并非出自同一个人的作品,而是由不同的人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朱熹《大学》《中庸》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大学》《中庸》注对中华文化的理论贡献陈进坤曾子作传的《大学》、子思作传的《中庸》二篇保存在《礼记》中,先秦至宋,并未独立流传,亦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东汉郑玄作注,唐孔颖达作疏,也只是虚应治“经”之故事,了无新意。中唐韩愈、李翱始予重视,视之如...  相似文献   

16.
从《礼记》与郭店简的比较看,传说中的《子思子》一书既有子思记述孔子的言论,也有子思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礼记》收入七十子的著作时,作了适应时代的删削,但仍是进一步研究孔门思想的宝贵资料。郭店简与《礼记》在思想内容上的某些接近,说明它虽不必被称为《礼记》,但却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关于《礼记》的置疑。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之学源于子思,思孟之学出自曾子或子游,但并无确证。本文在对《论语》、《孟子》、《荀子》、《上博简.仲弓》及郭店楚简相关文献解读和考辨的基础上,认同孟子师从子思门人的说法,进而提出,子思师从子弓。子弓的德政思想是从孔子的"仁"到孟子"仁政"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庸”两词语义上的模糊性,其哲学含义颇为复杂。从郑玄到二程、吕祖谦,尤其是朱熹,都对“中庸”进行了解释,现代学者对《中庸》书名的释义更是多种多样。对于《中庸》的时代以及与子思的关系问题,中国历代学者以及西方的汉学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9.
有关今本《乐记》的作者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从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两个角度进行考察,《乐记》最有可能的作者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通过《乐记》与《性自命出》、《荀子.乐论》的对比研究,进一步肯定了《乐记》作于公孙尼子之说。公孙尼子的思想与子思学派接近,或说公孙尼子原本就属于子思一系。因此,研究子思学派可以把《乐记》纳入考察之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中庸:从孔子到子思余润泽,郭沂中庸是儒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先秦儒家中,对中庸论述最多者,莫过于孔子和子思。从整个中庸思想的发展过程看,从孔子到子思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图通过考辨有关文献,对这一环节作一探析。“中庸”这个复音词是由“中”、“庸”两个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