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温生平及被贬真象考辨赵荣蔚吕温是中唐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参加过“永贞革新”的酝酿准备工作,因其出众的才华和卓异不凡的政治见解,倍受王叔文器重,被称为“奇才”。他在当时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旧《唐书...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倾向上,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人认为“文”应该服务于“道”,但在“文”与“道”的具体关系上,他们的观点有异。任何文学团体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环境,永贞贬谪文人的文学观点也不是独立于中唐文坛之外的一家之言,他们是中唐文坛上最活跃的文学团体之一,其“文以明道”文学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与当时其他文学流派密切相关,尤其与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互为呼应补充。  相似文献   

3.
在祝允明的古文观中,明道、宗经与抒发性情的文学思想相提并重,师古与师心的观点也同时相提;他提倡行文时当“文被质”,同时又注重文质相协;平揽十代之文而于唐后之文又极其呵斥;在文风方面,他追求典雅敦厚的风格,而实际创作则又多有激扬刚猛之言。  相似文献   

4.
吕温是中唐进步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其独具一格的诗文创作在中唐文坛是举世瞩目的。本文试对其诗文集的版本渊源嬗变作一番考察,认为其文集版本自明清以来可大致归类为两大系统,即冯本和吴本系统。  相似文献   

5.
丕卷一、第二页秦诅楚文:“亲仰不显”。案古无丕字。金文中凡“丕显”字皆作“不显”。《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维天之命》“于乎不显”,以及其它的“不显”皆应读为丕;郑玄笺谓“读如字”,如果他见到汉刘熊碑中的“相继不显”则当作何解邪?不字在古文字有于书写时注其中笔作(?),如金文筥侯少子簋及古匋文之例,后人隶作(?),如日本唐写本《书·盘庚上》“(?)乃敢大言”之例,再变而为丕矣。  相似文献   

6.
清代沈涛的<说文古本考>虽非研究<说文>逸字的专门之作,但其补充<说文>失收的逸字凡141个,数量可观.在详细考察所补逸字的基础上,总结其考证条例有二:一、根据<说文>本书和他书的说解作为内证增补逸字:二、利用他书引用<说文>的异文作为外证增补逸字.进一步利用后世发现的沈涛所未见及的前代典籍印证<古本考>的结论,认为<古本考>方法可行,征引资料丰富,考证翔实有据,因而结论大多可信.尽管在过去学界对<古本考>很少关注,但事实已经证明它的价值不容忽视.沈涛的研究方法将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他的研究成果是<说文>校勘和大型辞书编纂的有益资粮.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壮逸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浩然除了恬淡、清新、自然之诗作外,尚有不少写得激昂慷慨的壮逸之作,故前人评价说“孟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引《吟谱》)[1]。这些壮逸诗作或表现其行吟山水时的豪情壮志,或表现其积极用世的达观心态,或表现其任侠之气。因而,对这些诗作作一些探讨,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去认识和评价孟浩然。  相似文献   

8.
袁黄是晚明著名的八股文批评家,其《游艺塾文规》系统地论述了八股文创作与鉴赏问题。他认为,八股文虽然恪遵传注、代圣贤立言,非常讲究形式技巧,但是品质上佳的八股文也是发自性灵之作。要达到才情与规矩平衡、人力与天趣融合的境界,创作主体必须“治心”、“养气”。通过凝神静坐达到息心聚念、虚空澄澈之境,文章自然不炼而工。“治心”而后“养气”,文章方气脉贯通、雅正阔大,文以气胜。同时,“言为心声”与“文如其人”相反相成,文之“神”乃作者日常涵养之“气”所汇聚,由文之“神”可察人之“气”,从文章气脉格局也可以看出创作主体之心志气神。  相似文献   

9.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王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  相似文献   

10.
史家羡称的一代英主李世民,是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盛赞他是“由汉以来未之有也”的皇帝。这位旷世罕得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是一位尚文好儒、大兴文教、善于培养人才的国君。他在以武力平定天下的同时,又喜操翰濡墨,吟诗作文。有唐一代人才济济,词炳丹青,与他的爱好和倡导,不无关系。因此,近年学界也重视了对太宗诗文的研究。为了促进研究,今就其文编年。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全唐文》第四卷所录唐太宗文依次考查。难确知作年者有四,以“不编年文”附后,以待明达。  相似文献   

11.
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之“气”即是指骈文创造者借助对偶、声律、辞藻等要素,在骈文中所展现的充实内容所寄予的那份足以打动人、感染人的真情实感,从而所生发的那股贯穿始终的生动气韵,这也是骈文的生命与灵魂所在。六朝骈文多有一种内在的阴柔之气,然其中梁、陈时期有些骈文渐失于柔靡,其风延至初唐,而“初唐四杰”骈文则气象高华阔大、词采宏博瑰丽、气势充沛刚健,升腾着一股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在其生前生后得到过许多人的赞誉,但也受到过人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出的批评。有的说他“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有的认为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有的“惜其才有余而见未至”,“未能审时定势,大顺人心”(吕温《诸葛武侯庙记》);有的更直言不讳地指出:“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苏轼《诸葛亮论》)  相似文献   

13.
“气”孳乳新义或新词的方式:内部引申产生新义;联合同义语素孳生新词旧义;前加修饰语素衍生新词新义。除“上位-下位”“整体-部分”“个体-集群”三组常规转喻外,“气”词语语义之间还存在“微观-宏观”“物质-精神”“静态-动态”三组对立转喻,这是矛盾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自然之气孕育人之气,故以自然之“气”转喻人之“气”;人之气孕育文之气,故以人之“气”转喻文之“气”。同时,以认知自然的图式认知人,故以自然之“气”隐喻人之“气”;以认知人的图式认知文,故以人之“气”隐喻文之“气”。如此人之“气”语义链和文之“气”语义链都是“转喻+隐喻”双重认知叠加的结果,其转喻和隐喻认知都是“自然·人·文”一体观思维方式的反映,是原始一元本原论(尤其气本原论)在语义层面的留存。  相似文献   

14.
橘逸势是9世纪时日本国的著名书法家。他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从日本来到唐京长安城,原打算在这里留学20年,但由于语言和经济两方面的困难原因,他没有像其他国家的留住生(留学生)那样在中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然而在长安他“历访明哲,受业学之。”尤其是他在书法和音乐方面,“且温且习”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长安的诗人学者称他为“橘秀才。”一年后橘逸势回到日本,尽管他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但他和其他遣唐留学生一样为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传奇小说“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指出了唐传奇的三个主要的艺术特点:“作意好奇”、叙事委曲、语词华丽。然而唐传奇中也不乏风格刚健、精炼简约、颇具“风骨”审美特征的小说。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是当时颇具自觉意识的“文儒”型士人之一,虽然其文学观念受到了家族文化传统,尤其是祖父王通的重要影响,并接受了《文心雕龙》中“原道”、“征圣”、“宗经”等理论认识,呈现出重“儒”轻“文”的复古特征;但在文章创作中却体现了复古文化观所不能框范的鲜明的审美意识,其中包括不平之气的抒发,重视辞采的华美,强调音韵和谐等颇具审美意味的主张,因此王勃的文学思想以一种更加强调文学审美性的特点体现了时代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异文与训校     
一这里说的异文,并非指文字学上常提及的“异文”,如“跬”字,《说文》作“(?)”,《集韵》作“蹞”,而《荀子》作“蹞”之类,这是指汉字记录同一词或词素的不同形体,可称之谓“异体”。而本文所说的异文是指训诂学、校勘学常用之术语。它所包含的内容有:①同书不同版本的异文,如《文心雕龙·徵圣》篇中的同一语段,旧本作“虽欲此言圣,弗可得也”,唐写本则作“虽欲訾圣,弗可得也”。前者曰“此言”,后者曰“訾”。②同书不同篇的异文,如《荀子》中载相关论述的同一语段,《仲尼》篇作“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王霸》篇则作“乡方略,审劳佚,谨畜  相似文献   

19.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20.
“气韵”探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韵”的涵义大致是“气”与“韵”各别涵义的合成:“气”是指创作主体以力量显现的心胸状态及其赋予作品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动势;“韵”是指作品具有雅致、淡远、和谐的风貌之美;“气韵”即呈现于作品外观的气势与韵致.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气存在于其心灵的要求自我实现系列中,韵是其心灵要求和谐整一系列的体现;气、韵的阳、阴之分及力、媚之别都导源于此.气韵的形成与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有关,因此关系于“生知”和学养.气韵属作品的外形式,气与韵是合成艺术风格的两元,二者分别联系着笔与墨.由于社会、文化和艺术自身演变的原因,我国艺术在中唐以前重气,中唐以后重韵.当代艺术可能再度走向重气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