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梁启超既不赞成古代重德育轻智育的教学,也不同意近代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而是推行“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教学原则,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梁启超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现代人”,现代人应该是“知”、“情”、“意”三方面全面发展的。梁启超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德育以养成青年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注重智育以养成其能力;兼顾体育和美育以养成尚武和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美育的内涵入手,论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指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美育通过向德育、智育、体育的渗透显示出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对“仁、知、勇”的分析,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在奴隶社会里,“仁、知、勇”就作为奴隶主贵族上层人物的一种完善品格。当时,人格的核心是“忠君”,是臣对君的政治态度体系。到孔子时,其内容更充实,并把它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阶级、阶层中去,作为这些阶级、阶层的人格模式。这就使得后人得以通过剖析“仁、知、勇”的含义,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孔子的人格结构——“仁”、“知”、“勇”“仁”孔子“仁”的含义既广泛又深奥。所以儒家学者称之为“众德之总”。(《六经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需家教育传统的创始人,其奠基作用主要有六个方面:“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开创者;首先提出培养“学以致其道”的君子的教育目的论;首先提出尤重德育兼顾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内容;创建完整的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创建完整的教学进体系;首创私学,教授生徒。  相似文献   

5.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借鉴朱熹的德育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防患于未然,以达到“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赵坤鹏 《新天地》2011,(10):42-43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特别强调“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规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把这些具体目标与内容落实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各个环节,将这些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扎根于习惯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培养人的认识、感受、体验、理解和鉴赏美的能力。美育和德育、智育共同构成精神文明。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须在抓德育、智育的同时,抓好美育。要使每一个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就要解决教育内部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的相互关系问题。这四者的作用不同,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但不能相互替代、不可或缺。下面想着重谈谈加强美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及美育紧密结合,以获得学生素质提高的整体效应.因此,要建立全面、科学的运行机制,以保证心理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德智体美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思想,全面贯彻这一方针在当前就是要“加强美育”与“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从美育与审美需求、美育与素质教育、美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审美能力问题;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关系问题,阐明了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谈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素质教育中 ,美育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 ,起着基础和前提的作用。同时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具有一致性 ,它们是相互促进的 ,但美育又是青年学生形成健全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的概念是一个富有理性的具有本体意义的哲学范畴。儒、墨、道、法诸家均然。但百家所论之"道"的涵义各不相同。儒家的"道"是集政治、伦理、道德功能于一体的本体性概念,有多种涵义,而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道"为根本之德,是人生的根本原则、政治的最高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儒家之"德",是指对"道"的体悟、实践,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儒家思想逻辑中,道、德关系实质上是体用关系,"道"是根本之德,是"体","德"是道之体现,是用。在儒学诸多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儒学的根本之道就是"仁"道。"仁"与其他德目(如义、礼、智、信、和、敬等)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体用关系。仁是道之体,义、礼、智、信、和、敬等是道之用。历代儒家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就根本之道而言,都指仁道。但对体现"仁"道的"常德",认识不尽一致,有四维、五行、六德、八德诸说。文章认为,从立足于当今时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又最具普世性的价值视野而言,还是以"一道(仁道)五德(义礼信和敬)"来概括儒学的核心价值观比较恰当。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与道德失落,正在呼唤儒学的核心价值。作为"以道自任"的儒者,应该自觉承担起弘道责任,为弘扬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为建设民主文明、多元和谐的的未来世界而克尽其责!  相似文献   

12.
在考察六朝《异物志》之存佚的文献基础上,对《异物志》与六朝文学之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认为《异物志》的出现为六朝文学特别是咏物赋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拓宽了畛域;而六朝文学之影响于《异物志》的写作,则主要表现在使《异物志》的文学性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秦始皇生父问题,各抒己见,而王立群先生认为秦始皇生父不是吕不韦而是异人。但作者经过分析研究吕不韦的从政经历,认为吕不韦是秦始皇之生父,而异人为秦始皇之养父,其理由有五:一是从吕不韦向华阳夫人进献异人,向太后进献嫪毐来看,吕不韦向异人进献赵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二是从吕不韦与异人当时所处的处境分析,作为弱者异人不可能夺强者吕不韦的爱妾;三是"大期"而生,未必都是智障儿,不能用现在的医学水平来分析研究历史事件;四是因为异人不知道赵姬有身孕,而赵姬又隐瞒不说,所以异人误认为秦始皇为自己亲生儿子,出生于赵地,取名赵正,理所当然;五是吕不韦"饮酖而死",并非"恐诛",而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吕不韦因亲生儿子秦始皇对他不恭而断绝父子关系,所以羞耻而"饮酖"自尽。  相似文献   

14.
《清史稿.艺文志》著录的顾宏《杜诗注解》十二卷,实应为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的五律注解部分。在《清史稿.艺文志》著录的杜集文献中,还存在著者、书名、卷数、排列次序等方面失误,因此,在使用和征引《清史稿.艺文志》著录的杜集目录信息时需要详加辨正。  相似文献   

15.
德福一致的问题在中西哲学中的解决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智慧。康德强调追求幸福是人的义务 ,但又把它置于实践理性的约束之下 ,最终引出了上帝的公设来保证“至善”的实现。牟宗三以孟子的心性本体为依据 ,发掘其内在而超越的特性 ,将德福问题消解在体用之心内 ,使物随心转、心意知物只为一事 ,完成圆善论。实际上 ,他们都还笼罩在理性主体的阴影中 ,从而忽视对展开状态下生活世界的关注。作者认为通向真理的道路在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庄子》超越精神的由来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对"无待"、"无用之用"、"天籁"以及"丧我"等命题 的分析,指出庄子精神探索的层次性、递进性,并依此提出庄子超越精神的最高理想是"物化"。  相似文献   

17.
摘 要:黄虞稷《千倾堂书目》认为《农田余话》一书为张翼所作,现代学者多承其说;《四库全书总目》、周中孚《郑堂读书志》曾对《农田余话》的作者提出质疑,但并未确定其人;实际上,《农田余话》的作者确非张翼,而是元明之际的邵亨贞。  相似文献   

18.
"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是胡宏思想中颇具争议的一个命题,它不仅关系到价值本体论的构建以及人性善恶之是非问题,也牵连到道德实践的可行性及价值如何取向等问题。对胡宏文本中"天理"、"人欲"概念及其价值意义的细致梳理,揭示其真实含义,归复其思想原貌,分析其价值意义,能陈清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仿作《益智录》的传播和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鉴以小说为“立言”的事业 ,且有明确的让作品获得传播的意识。《益智录》[1] 写作的公开性 ,大有助于它的传播 ,而对于《聊斋志异》的集体认同 ,使效仿《聊斋志异》的《益智录》受到地方贤达乃至各级长官的奖掖和支持 ,作者又在读者关注下放胆进行写作 ,实堪称小说传播史上奇观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东汉后期的重要经师,蔡邕与当时的《易》学传人存在着密切关联,为东汉末年《易》学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蔡邕碑颂中运用了大量的《周易》典故,并且能够根据碑主及表现事象的不同有所甄别。蔡邕碑颂中所用的《周易》典故,继承了《易》经的忧患意识和变通观念;同时又反映出经学昌盛期尊师重教的风尚。蔡邕在碑颂中所用为《费氏易》,与当时的经学走势合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