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沫若是新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卓著,但他在《沸羹集·序我的诗》中却说:“我不大高兴别人称我是‘诗人’,但我却是喜欢诗。”郭沫若确是“喜欢诗”的,除创作之外,他还写过不少关于诗的评述,尤其对鲁迅的诗,推崇备至。在《鲁迅诗稿》序中,他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说来奇怪,鲁迅也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诗。他说:  相似文献   

2.
章依萍在《黄仲则评传》的开篇说:“诗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首诗;悲剧的诗人,他的一生只是一首悲剧的诗。”止水在《黄仲则诗选·前言》的开篇说:“他的一生,就像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长诗。”此喻甚为的当。黄仲则的一生就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了悲剧精神、饱含着悲剧意义的诗。诗组成了他的整个生命,代表了他的全部理想和终身事业,也可以说是他苦难人生的唯一寄托。他是一个那么纯粹的诗人,除了诗,他几乎一无所有。他一生贫病交加,早岁即已鬓若秋霜,并且始终都在困苦不堪的泥泞中绝望地挣扎,但他的心却永远在诗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相似文献   

3.
洪珉 《殷都学刊》2004,(3):109-110
睢正岷的诗集《海海 ,我的心》 ,是格调高雅的上乘之作。人们称赞他为当今的诗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并非过誉。读他的诗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诗中有画 ,诗中有歌 ,诗中有味的艺术特色。一、诗中有画1 .色彩说其诗中有画 ,首先是因为他把写诗是当作画画一般来写的。在他的诗中 ,到处是色彩的斑斓 ,光与影的辉煌。在《从太行到呼伦贝尔》中 ,他描绘大地的翠绿 ,天空的湛蓝 ,草地青青 ,白云悠闲 ,朝霞是“赤橙黄绿 ,缕缕片片” ,落日则像地平线上泼洒的火焰 ,蒙古包像碧海中凝固的小船 ,碧海中白发苍苍的老琴师呢 ?却“用指尖拨痛了我的心弦”…  相似文献   

4.
正如施蛰存一直坚持根本不存在现代诗派的观点一样,金克木始终不承认自己是“现代派”诗人;但我们说他是“《现代》派”诗人恐怕是不会错的。金克木走进《现代》多少有一点仍然。他虽然在二十年代于故乡安徽寿县读小学时即已开始习诗,1930年前后来往于北平的几所大学旁听时笔耕愈勤;但当时他并“没有以诗出名的欲望,甚至没有挣稿费的‘野心’”①,只是借诗抒发感情而已。1932年,在山东的中学与初级师范任教的他,随意将草就的《秋思》等几首小诗寄给北平的一位朋友,不想那位朋友竟把它交给《现代》刊发了。因之诗人深得编者…  相似文献   

5.
胡风的文艺论著中包含了不少诗论文字,其中《田间的诗》、《吹芦笛的诗人》、《略观抗战以来的诗》、《关于诗和田间的诗》、《四年读诗小记》、《关于风格》、《关于“诗的形象化”》、《关于人与诗,关于第二义的诗人》、《关于题材,关于“技巧”,关于接受遗产》、《给为人民而歌的歌手们》等都是很有影响的诗论篇章。它全面地涉及到诗的本质、诗的创作规律以及诗的形象、题材、技巧、风格等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诗歌美学系统和诗歌评价系统,在中国诗歌美学史上,占有独特而光辉的地位。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胡风诗歌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他说:诗是“具体的生活事象在诗人底感动里面所搅起的波纹,所凝成的晶体”;诗是“用真实的感觉,情绪的语言,通过具体  相似文献   

6.
杰出的诗人兼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最后一章《杜甫与苏涣》中,认为苏涣是“造反诗人”、“人民诗人”。他在此书最后一句话说:“如果要从封建时代的诗人中选出‘人民诗人’,我倒很愿意投苏涣一票。”郭老的这一结论,我不敢苟同。1971年公开发表了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可以看出,郭老是在研究杜甫的过程中发现了杜甫对苏涣“倾倒备至”,从而起意研究苏涣并发现了苏涣。我们就顺着郭老的路子,从杜甫与苏涣的关系入手探讨一下苏涣的为人及其政治活动与文学活动。苏涣只留下四首诗。关于他的史料,零星的有几条,都非常短,并且间接的居多,而杜甫有关苏涣的诗就有三首。  相似文献   

7.
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的散文诗集《弊之天空》,是刘振学近年来的一部力作。该书曾被中国石油作家协会评为1995年度文化创作成果1等奖。读罢《蝶之天空》,我以为这本散文诗集具有以下特色:一、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想象之美庄周化蝶是在梦中完成的,《较之天空》的诗人化设是在想象中完成的。想象在诗创作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艾青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在《蝶之天空》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想象,请读《天实我三岁》:炊烟是橡冲天上长的树,我戴着史肚一个劲地…  相似文献   

8.
曾卓论     
诗人是人民中的一员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不仅不应炫耀自己的桂冠,反而倒应该臣服于人民,成为人民忠实的仆人,因为“诗人是人民的一员,他分享人民的悲哀与喜悦,痛苦与欢乐。”这是读了“七月诗派”老诗人曾卓的抒情诗后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人民的诗人,曾卓的诗歌创作有着鲜明的演进轨迹。诚如诗人自己所说,他是在臧克家影响下走向诗坛的:“那时臧克家的《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已相继出版,得到一些名家推崇,我是学习他的风格在诗的道路上起步的。”1936年,当曾卓还仅仅  相似文献   

9.
光彦同志是诗人,他少时即为诗,可以说,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写在日记里的,在文化革命中,诗和日记都被抄走了,我们为此有着不小的遗憾。但就是现在这些新时期的作品也给我们留下了诗人的鲜明形象。 读《杨光彦诗词集》,我很感动。这是我们时代的诗的纪事。诗人真是象他在60岁生日时在飞机上写的那样:“万米云霄思广远”。他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毛泽东与臧克家、袁水拍谈话时说:“我看李攀龙的诗,有的很好。”1959年,毛泽东在解释他的《登庐山》诗时说:“九派是指这一带的河流,长江支流。明朝李攀龙有一首送朋友的诗:‘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侍臣颜。’(《怀明卿》)明朝也有好诗,但《明诗综》不好,《明诗别裁》好,李攀龙是‘后七子’之一。”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高启《梅花》诗前加一个小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均见张贻玖编《毛泽东评点、圈阅的中国古典诗词》一书)评价明诗的关键在于对待明七子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大家都知道老作家陈白尘同志是著名剧作家,但很少有人晓得他还是一位诗人。他写过诗。闻名重庆的《我是较场口的土地》一诗,就是他作的。因这首诗发表时署名“马凡陀”,所以大都不知道是出自陈白尘同志手笔。一九四六年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后,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  相似文献   

12.
一 自从柏拉图将甜言蜜语的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西方诗人写下了一系列为诗辩护的文字。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锡德尼的《为诗一辩》(1583)与浪漫主义时代雪莱的《为诗辩护》(1821),是这类诗辩中最辉煌的篇章。然而,使后代的研究者深感惊愕的是,这些对诗歌所作的热情赞颂,都毫无例外地浸染着柏拉图主义的色彩,被柏拉图所放逐的诗人竟成了他精神遗产的真正继承人。雪莱诗论中的柏拉图主义,更是西方文  相似文献   

13.
提起李元洛,海内外的作家──尤其是诗人─—大概鲜有不知其名的吧。大家都知道他那洋洋五十万言的诗学论著《诗美学》,都知道他孜孜不倦地写诗评,都知道他用心良苦、不遗余力地向世界的华文文坛推荐杰出的诗人和诗篇。海内外不少诗人以得到他的一纸评介为荣:我这么说是一点也不“过誉”的。世上若没有伯乐,千里马固仍能“继续存在”,但肯定它们将会终生埋没于既脏且小的马厩,与众马一般永远难见天日。惟有伯乐才能发现它们,将它们与其他马匹区分开来,使它们能扬眉叶气,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因此,末尝不可以这么说:惟有伯乐,千…  相似文献   

14.
1、从“斜”字说起 中国古代咏物抒情的诗歌中,“斜”宇的出现是异常频繁的。以清人编辑的《词综》为例。它收词2252首,其中含有的“斜”字据粗略统计达307个之多。①一首诗中不仅有连用二“斜”的现象,甚至有连用三“斜”的现象,如周邦彦的《夜飞鸽》,吕渭老的《江城子慢》②。古代诗人是最忌陈词烂调的,一诗中要避免用字的重复,也必定是诗家熟晓的常识。然而“斜”历代袭用而未遭淘汰,并经常在一诗中重复出现,这就显然意味着诗人有着特殊的美学追求。并且,尽管“斜”在古诗中一再出现,我们并无反感,相反,它总激起我…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诗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先生是当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也是诗人。读罢《剪愁集》,我想起了郭沫若关于鲁迅先生诗作的论述:“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必臻绝唱。”我是否也可以这么说,张恨水先生也无心成为诗人,但他的诗作和小说是珠联壁合的。尤其是诗语言,和他的小说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研究。朴质,大巧之朴张恨水的诗极少用典,语言也少雕琢,有时甚至白话人诗。袁枚说:“诗直扑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是浓后之谈”。(《随园诗话》卷五)大巧之朴,大俗而雅,大实即朴,它都是去雕琢粉饰,刻意求工之后…  相似文献   

16.
漫说“学诗浑似学参禅徐传武以禅喻诗,以禅语入诗,盛行于宋代,但早在唐朝已见端倪。唐天宝年间诗人李嘉在《题道虔上人竹房》诗中说:“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唐大历年间诗人刘商在《酬问师》中说:“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相似文献   

17.
美国诗人庞德写过一首有名的小诗《在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这首诗很明显地与东方诗在神韵上呈现出一致。庞德也自称这首诗是“日本和歌式的”。庞德研究过中国诗,并翻译了一些中国旧体诗。他的这种“学养”与他的某种身份——意象派诗歌擎旗人一一之间有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这是耐人寻味的。庞德显然从东方诗中汲取了大量养分,他的意象理论也可以部分地视作是他对东方诗主要是中国诗的一个看法。由于庞德不谙中文,他对中国诗的了解自然是有限的,但这个缺陷倒恰好使他更直捷地看准了中国诗的意象性。 由庞德这个例子,使我有自信陈述一个基于缺陷产生的对西方诗的看法,即西方诗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8.
读青年学者王守国同志的《诚斋诗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我立刻被他那充满激情的思辩性语言吸引住了:“如果说激情是一个诗人的灵魂,那么思想便是滋润这颗灵魂的血液。没有激情的诗人,只能是排列汉字符号的木偶,没有思想的激情也只能是精神病患者的无意喊叫。”越往下读,也就越是不能释手,一个念头忽然闪过:《诚斋诗研究》不也是与诚斋诗一样,是激情与思想的产物吗? 正是出于对诚斋诗思想与激情的理解和把握,《诚斋诗研究》既“满目奇峰总可观”,处处闪灼着睿智的思想火花,又“千峰为我旋生妍”,时时跳荡着作者的激情。作者虽然对他笔下的诗人不无偏爱,行文中洋溢着饱满的激情,但并没有因偏爱而随意拔高,因激情而淹没思想。如其在论诚斋诗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指出“诚斋  相似文献   

19.
鲁行,本名叶其文,中国当代哲理诗人,河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诗人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信阳师范高级讲师。他从50年代开始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奔流》、《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80年代初,随着思想和艺术的日臻成熟,诗人转入哲理诗创作,这是鲁行诗歌创作的转折点和高峰期。10年来,诗人之于哲理诗,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除教学之外,他别无选择。前些时候,在金钱的冲击下,有不少的文人改行,诗人搁笔,但鲁行却撇开世俗的烟尘,去专事经营他的诗歌艺术他的哲理诗。一位哲人说过:“艺术家的孤独是太阳。这种避世实质是一种高层次的入世。”无论如何,艺术应该是一方神圣的净土,它能使一个贫困弱小的民族光辉高  相似文献   

20.
“夺胎换骨”之我见熊一坚黄庭坚是北宋大诗人,他的诗在有宋一代影响很大,但人们对他的诗以及他的诗论毁誉参半。“夺胎换骨”,就是黄庭坚受到人们抨击的“罪状”之一。此说始见于宋僧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无意,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