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国际问题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境界─—评《当代全球问题》吴立文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酿造了无限幸福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种种困惑与恐惧。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来临和世界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这种困境更为严重,世界正处于一个被全球问题困扰的全新历...  相似文献   

2.
人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和时代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21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人类将向何处去?这些事关21世纪全球文明发展趋势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新发展。一、21世纪全球文明走向21世纪全球文明走向主要有三大趋势。其一,工业文明持续发展的趋势。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工业文明在传统框架内的持续发展,二是指工业文明突破自身的传统框架而发生向新文明的转移,并逐渐转变为新文明的要素。后者属于从工业文明向新文明转变的范畴,而前者仍属于工业文明自身的发展。我们这里指的就是工业文明自身…  相似文献   

3.
分工协作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协作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伴生物,人类的社会分工协作活动是生产力发展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对分工协作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综述对人类社会分工协作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并考察和研究在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分工协作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必要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不单是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趋势下,与其他教育学科一样,肩负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5.
从戏曲改革看文化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是一种积淀着数千年历史传统的文化和艺术 ,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前人类文化逐渐趋向于“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中 ,戏曲的改革对于重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积极上进的民族精神 ,尤其对于当前正处于后现代文明中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列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可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生态环境建设仍然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事项。针对我国出现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出现的严重二元化趋势,借鉴台湾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分析福建省目前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得出台湾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成功经验对福建省的启示,从而对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发展以及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具有很大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功利主义体系的表现 ,它指向生产力不断进步趋势下全球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秩序的现实是发达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和贫富差距的愈加拉大 ,文明的危机、人的异化、本土文化的式微与经济全球化过程息息相关。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 ,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出现了朝权力分散方向发展的趋势,各种世界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全球主义者”宣扬的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共治”不但夸大了事实,而且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我们追求的和谐世界是“和而不同”的世界,其实质在于各种文明的互助与和谐发展。但是,从文明的相互压制与对抗转变为文明的互助与和谐,必然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过程。建设和谐世界,必须遵循所有的文化和社会都尊重的全球性准则,使每一种文明都能在其传统价值观与人类共存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差异普遍存在的现实基础上意义重大,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助力。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并存,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建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物质性特征,跨文化传播就是实现文化物的功能性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从全球语境和理论认识的高度,超越“主体—他者”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传播结构,实现文明对话沟通效果的最大化,回归真正集体认同和价值归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对话体系。超越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传播是文明对话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其关键是超越文化自我和建构文化认同,实现全球语境下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坎昆会议破裂,说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冲突的激烈化。在后坎昆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建立“泛中国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泛中国经济区”不仅繁荣区域经济,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也将极大地保护我国经济安全,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剑 《学术研究》2012,(3):19-23,159
在历史上与现实生活中,将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混用或相等同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从词源学、发生学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语境等不同维度与视角对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进行分辨与澄清。文化与文明各自都有长久存活的原因,同时有着生成上的同根性、同源性以及结构上的类构性特点,二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文化是文明的精神灵魂与内核,文明是文化的对象化,是文化外显的载体。正确地把握文化与文明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是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渐进式实践创造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内涵。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积极成果,呈跃进式前进趋势。文化推动文明进步,文明促进文化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人类文明从自为期向自由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豫菜文化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在中国烹饪文化中,豫菜文化是发祥文化,豫莱文化是和中文化,豫菜文化是大众文化,豫菜文化是素食文化,豫菜文化是医食文化。豫菜文化是农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应该向工业文明背景下的文化转化,从而实现豫菜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政治领域中的集权与分权、法治与人治;经济领域中的新旧体制摩擦、利益差别的扩大、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文化价值领域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三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远古湖湘水文化的时空透视与洞庭湖船文化溯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民科 《云梦学刊》2002,23(3):55-57
洞庭湖远在华夏文明伊始之前即为汪洋大泽。居住在水边的湖湘远古各族先民们所创造的灿烂水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湘文明孕育出了洞庭湖船文化 ,它是世界船文化和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轩辕作舟”之说不可靠。它同视洞庭湖地区为蒙昧的“南蛮”地区一样 ,都是受了所谓中原正统文化观念的局囿。湖湘远古居民的灵感、智慧、思维和创造力 ,对中华文化构成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福友 《学术界》2002,(4):154-158
殖民化是一个政治学术语 ,能否用在文化领域值得探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学 ,对内面临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种文明阶段间相互交织和融合的现实背景 ,对外面临着发达国家强势文化、语言以及大学模式的冲击 ,这种特殊的境遇使我国大学面临着转型时期的特殊挑战。我国大学对此作出了有意识的积极适应 ,保持并发展着我们自己的特色。不能因为怕“文化殖民”而使得我们自己的大学不敢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先进文明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制约。其制约主要表现为:伦理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现代化,宗教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自律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行为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视野下的哈尼/阿卡农耕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农耕文化是先人的智慧和结晶,也是先人的伟大创造。哈尼/阿卡①农耕文化是在原始采集、狩猎、游牧、游耕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这些独特的农耕文化,在世界农耕文明的史册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的农耕文化若能传之后世,也会成为后世的文化遗产。东南亚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而哈尼/阿卡先民是梯田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云南与中南半岛哈尼/阿卡人从原始采集到梯田农耕文化的创造、利用和发展历程,同时揭示哈尼/阿卡人梯田农耕文化管理系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过程,也是观察分析文明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视角;和谐社会是以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实质的文化形态。从全球化、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之间的关系看,全球化使文明在并存中互动,也使文明在互补中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要以全球化为基础,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契机;要弘扬和谐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导向;要以创新为关键,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冯玮 《河北学刊》2004,24(5):167-171
阿尔弗莱德·韦伯以他的"历史内在结构论"在"文化形态学"领域独树一帜.按照他的理论,对人类和民族历史的分析与考察应分社会过程、文明过程、文化运动三个层面.社会过程是人类和民族历史的外在显示,如同人的身体;文明过程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的动力,如同人的营养;文化过程是各历史体的本质属性,如同人的基因.文明过程和文化运动在"创造"或"发现"、普遍性和排他性、累积性和一次性、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等四方面存在差异.阿尔弗莱德·韦伯的这一理论对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化和文明的含义,克服欧洲中心论和狭隘的区域文明观,认真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建立全球史观,均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