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社会工作的整个学科体系建设中,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要从把握"一二三四五"入手,即一个基点:社会工作本土化,两条线索:教育线索、实务线索,三个特征:教育先行、社区为主、自上而下,四个阶段:引入阶段、发展阶段、蛰伏阶段、重建阶段,五个领域:社会工作实践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史、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史、社会工作研究史.  相似文献   

2.
魏开琼 《浙江学刊》2012,(4):197-203
本文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口述史的发展历程,围绕妇女口述史的界定、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论立场、妇女口述史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妇女的个人记忆四个主题呈现当前妇女口述史研究的一个侧面。文章列举了当前妇女口述史在图书出版、项目和课题研究上的情况,指出当前中国妇女口述史研究较多集中在史料学阶段,在以妇女口述史料治史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3.
李宝梁 《社科纵横》2007,22(7):113-114
现代口述史的兴起得益于人类记载历史的手段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人对过往历史和当代所经历事件的一种文化自觉。现代口述史远超出传统历史学范畴,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和社会记忆,不仅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更可贵的是通过口述的研究方法,真实记录下不同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为后人重温历史,从中分析提取有益的经验或教训提供丰富翔实和可以考证的历史资料。开展口述史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口述史的真实性;要面向民众,多视角地反映各种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程和规律;尽快建立起口述史工作规范;善于总结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更好的开展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4.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设有哲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档案学、社会工作等五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5g人,博士31人、硕士6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0人。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扬州大学品牌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该学院设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中华口述史研究中心、中韩文化暨崔致远研究中心、伦理学研究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近年来,学院经常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并与韩国、日本、美国以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学者保持着良…  相似文献   

5.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已被应用于诸多学科,但在文学研究领域,作家口述史研究的独特价值和主要功能尚缺乏明晰的阐述.借鉴学术界影响甚大的集体记忆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透视1960年前后的中国作家邵洵美"狱中嘱托"事件发现:运用集体记忆理论有益于探究社会框架对作家记忆效果和口述方式的规约作用,参考文化记忆理论有助于理解作家口述效应与身份认同机制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介入是社区矫正的应有之义,也是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有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社区矫正观;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助于提高社区的资源整合能力.基于我国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尚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应该重视社会工作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构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矫正模式.具体途径为:加强对当前非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矫正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的培训;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前定宜庄曾发表过口述史著作《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近来她又出版了《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并合作主编了《口述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在内地众多涉猎口述史的学人中显示出她特有的实践性.她治史不囿于案头,而多有田野与文献的互动,如她主笔的《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历史文献、人口统计与田野调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即是一例.这里,我们尝试以《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为主写些阅读后的感受,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迅速发展,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阻碍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所以要加快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建设,就要做到从专业目标、专业市场、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模式全方位的人才建设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9.
钱宁 《社会工作》2009,(15):1-1
社会工作是以机构为史撑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组织体系。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服务是将社会福利的政策和制度所确定的方针、任务和目标加以实现的行动体系,而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专业主体,一方面在将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过程中,对促进社会服务合理、有效、公平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福利需求,为人们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服务的专业体系,必须依托于社会服务机构,并在社会服务的组织体系内和活动领域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专业化的社会服务组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社会服务组织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并决定着社会工作专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李文君 《社会工作》2008,(22):19-21
社会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迅速发展,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阻碍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所以要加快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建设,就要做到从专业目标、专业市场、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模式全方位的人才建设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同 《社会工作》2011,(20):15-18
社会工作助人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专业关系直接影响助人实践的成败。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对专业关系有比较细致的研究和相对详尽的实务原则,现阶段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则由于本土文化、专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要求在实践中对专业关系的把握需要注意自身的特点。高度情感卷入、有条件的接纳、案主自决的适当介入和时间上的延展性构成现阶段本土社会工作实践专业关系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对这些特点的总结、理解和把握将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和制度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独特的本土化处境,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适用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参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基本上无法照搬使用。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属教育先导型,国内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与服务学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引入服务学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为此需要创造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独特的本土化处境,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适用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参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基本上无法照搬使用。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属教育先导型,国内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与服务学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可引入服务学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为此需要创造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周玲  王沁媛 《社会工作》2011,(14):4-10,22
起源于西方的服务学习模式日益受到了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视。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实务性强的专业,在专业发展中注重实践,对理论的本土化发展不断进行探索。本文探讨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运用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描述服务学习教育模式的定义和特征,总结服务学习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契合点;探讨服务学习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的积极意义和对于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讨论服务学习型教学模式的运用问题和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5.
16.
于涛  黄加成 《社会工作》2011,(20):73-76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应立足养老技术领域实际,结合老龄事业和产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充分发掘自身专业优势,改革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环节,事关学生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专业知识与技巧的内化、专业能力的提升等重大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一些体验和反思,就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提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专业培训和专业实践的重要内容,是从事专业实践的精神动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根植于西方文化,其直接来源是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及理性主义。这些价值观来源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偏颇。要使社会工作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借鉴中国优秀的价值观念,改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系统。本文介绍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涵义,阐述了其思想来源,分析了其优缺点,并具体提出了通过吸纳中国优秀的文化因素,改进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专业培训和专业实践的重要内容,是从事专业实践的精神动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根植于西方文化,其直接来源是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及理性主义。这些价值观来源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偏颇。要使社会工作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借鉴中国优秀的价值观念,改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系统。本文介绍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涵义,阐述了其思想来源,分析了其优缺点,并具体提出了通过吸纳中国优秀的文化因素,改进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w, welfare policy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at role legal frameworks might play in achieving welfare policy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goals. It traces how law has developed as a core component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challenges some of the false expectations placed upon it. It then draws on findings from a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review of law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to propose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how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corporates legal perspectives, and proposes ways in which legal framework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vehicles for accountable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