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俊丽 《社会工作》2009,(24):59-61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推进,家庭寄养作为一种新型现代的儿童养育方式正在儿童福利院推广发展起来,宁夏儿童福利院自2001年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以来,至今已经成功地寄养了124名孤残儿童。本文选取家庭寄养较成功的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思考总结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的适应、改变过程,反思家庭寄养对福利院、寄养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03,(11):25-26,2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家庭寄养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儿童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第三条 家庭寄养应当有利于被寄养儿童的抚育、成长,保障被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3.
《社会福利》2009,(4):F0002-F0002,F0003,F0004
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项目实施以来,以“孤残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秉承“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宗旨,构建了家庭寄养工作三级监护网络,实现了孤残儿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寄养工作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寄养项目的本土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一“昆明模式”,堪称全国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4.
作为孤残儿童成长的最佳模式之一,家庭寄养已经成为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儿童照料的主要模式.十多年来,南昌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走过了一条摸索与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俞宁  张玉霞 《社会福利》2003,(10):23-25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孤残儿童除了采取机构集中供养、农村家庭寄养等养育方式外,还有一种全国首创的寄养方式——招聘“父母”进行家庭式寄养,即“阳光村”模式。这种在儿童福利机构内由双亲家庭同时代养多个孩子的养育模式,在国内同类儿童福利机构中还不多见。我们认为,“阳光村”模式应该是在现有多种儿童养育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现实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宜昌市儿童福利院自2005年开展家庭寄养工作以来,旨在为孤残儿童提供最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享受家的温暖,健康成长。此次新家庭寄养流程的规划,不仅更加完善了家庭寄养的服务水平,更有望于在筛选家庭和寄养儿童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寄养方法和亲情养育双效培育模式,让儿童真正获得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徐建中 《社会福利》2014,(10):14-15
正【政策出台】2014年9月14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办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2003年颁布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同时废止。【出台背景】家庭寄养是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开展的一种新型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在促进寄养儿童健康成长、深化儿童福利制度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民政部制定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将这种替代家庭养育模式予以制度化、规范化。2012年,民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也由传统的集中供养开始向多样化的照料模式转变。特别是对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呈现出百花齐放、方兴未艾的态势。其中“广德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对全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模式的制度创新。北京儿童福利院经  相似文献   

9.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作为机构养育的替代模式之一,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家庭寄养工作专业化是家庭寄养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家庭寄养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张凡 《社会福利》2002,(7):33-35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作为机构养育的替代模式之一,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家庭寄养工作专业化是家庭寄养工作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标志着家庭寄养工作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段培芹 《社会福利》2003,(11):36-37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孤残儿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寻找合适发展路径,是近几年民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儿童福利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孜孜一求并勇于探索的问题。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坚持以人为本,从孤残儿童的养育状况和自身需要出发,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围绕改善孤残儿童的医疗、康复、生存条件,探索出孤残儿童城市分散家庭寄养、农村养护教育基地寄养、城市社区集中寄养,城市爱心家庭寄养等多种养育模式共存的家庭寄养,加快了儿童福利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刘汉山 《社会福利》2003,(10):26-27
大同在建国初期即实行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方式。54年来,先后有1500多位乳娘为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哺育了7000余名孤残儿童,其中3828人被领养,463人寻到亲生父母,1470人就业,形成了具有黄土高坡特色的家庭寄养模式。实践证明,实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养育模式符合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方向,适应国际上孤残儿童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90年代以来,福利院集体照顾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999年国家民政部正式提出有关儿童社会福利改革的思想,并明确提出改变集中供养模式的指针。家庭寄养工作自开展以来,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响应。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立足我国家庭寄养工作的现实情况,指出了家庭寄养工作面临的问题,探讨了社会工作在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中的介入空间。  相似文献   

14.
《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总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始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安徽、上海、山西、云南、吉林、四川等地逐步开展了家庭寄养,迄今已有10余年,家庭寄养这种新的安置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特别是2000年,各地民政部门按照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会议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动家庭寄养工作,全国的家庭寄养工作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行政部门或儿童福利机  相似文献   

15.
自90年代以来,福利院集体照顾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999年国家民政部正式提出有关儿童社会福利改革的思想,并明确提出改变集中供养模式的指针。家庭寄养工作自开展以来,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响应。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立足我国家庭寄养工作的现实情况,指出了家庭寄养工作面临的问题,探讨了社会工作在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中的介入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现代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为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掀开一个崭新的一页,大量孤残儿童离开机构,回归社会,进入家庭.而寄养到家庭中有各种功能障碍的儿童则需要长久持续的康复,才能得到德、智、体、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中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一大创新。作为被民政部确定为“北京模式”的北京儿童福利院,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这项新的收养途径。近年来,涌现出了大兴县礼贤镇、延庆县张山营镇上板泉村为代表的各具特点的家庭寄养点。实践证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效益明显。一、实行家庭寄养思路的产生和工作的深入开展从五十年代起北京市孤残儿童收养方式主要是集中供养,这种模式适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收养模式愈来愈不适应社会的需求,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利》2004,(4):1-1
《收养法》实施后,促进了我国收养工作的发展,使大多数孤残儿童找到了“父母”,重新回到了家庭。经过多年的实践,儿童福利事业探索出了一条以家庭寄养为主,多种供养模式并存的社会化发展之路。相对于集中供养,家庭寄养的优势日渐明显——孤残儿童的最大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寄养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得以升华,“家庭”资源实现充分开发。  相似文献   

19.
对于福利院的儿童来说,家庭寄养无疑是使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最佳模式。但是,大龄儿童的家庭寄养当前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积极寻求对策,及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周心忠 《社会福利》2003,(10):60-60
所谓资助收养,是指因特殊原因,由收养家庭办理收养手续收养儿童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但该孤残儿童的户口关系仍留在儿童福利机构,并约定由儿童福利机构定期资助被送养儿童的一种养育模式。在家庭寄养和集中供养实践中,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福利院对三名儿童实行了“资助收养”。 一、资助收养的缘起 1996年以前,宜昌市社会福利院为推动家庭寄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