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逆力最初是指个体(或组织)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逆境的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抗逆力理论由于主张对弱势群体资源或者优势的关注,实现了研究范式从问题取向到优势取向的转型,成为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新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范式。抗逆力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都实现了转向。学界对抗逆力理论形成了两种批评意见:全盘否定和批判性审视。抗逆力理论未来发展方向是多元的、跨学科的整合性干预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就开始研究"抗逆力"。"抗逆力"也成为近期中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在"抗逆力"研究是否有意义方面,仍有争论,即使是对"抗逆力"研究持肯定态度的研究者也认为,现有"抗逆力"研究是有问题的:缺少共识的定义,进而在操作性和测量方法方面无法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综述,认为"抗逆力"是一种调试的过程、能力和结果的综合;在"抗逆力"测量方面应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的运用;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注重本土化和生态整合,扩大研究领域和服务对象,重视认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述了孤残青少年抗逆力服务研究的现状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本质内涵出发,以孤残青少年服务的小组工作实务为例,介绍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下的抗逆力提升服务的一些做法。从抗逆力的归属感、效能感和乐观感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提供相关服务,以适度性和可持续性为标杆分析了抗逆力提升小组的状况,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齐芳 《社会工作》2013,(1):138-141,156
抗逆力是社会工作实践的一个重要视角,企业社会工作可以运用该视角为新生代青年工人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新生代青年工人在抗逆力外在优势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和效能优势因素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与外在资源缺乏连接,自我认同不高,面对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足,因而在适应城市生活和工厂生产等方面遇到一些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从抗逆力的视角,开展宣传引导、个案管理、小组活动和主题活动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升新生代青年工人对城市生活和工厂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员工关系和劳资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张翼  马改姣 《社会工作》2011,(16):81-84
在应用社会工作增权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剥夺理论分析“江蚁”被剥夺的现状,并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提出“蚁族”增权的策略,以提升其生存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6.
陈盈 《社会工作》2011,(16):52-54
文章通过对现有抗逆力重构模型的分析来探索青少年抗逆力重构的运作机制。在梳理Hunter、Kumpfer和Richardson三位学者对抗逆力重构运作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抗逆力重构运作机制进行了概括和过程提取,并结合实地研究简述青少年抗逆力重构运作机制的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中学生抗逆力调查问卷为工具对初、高中生的抗逆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抗逆力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小部分抗逆力水平较低。进一步分析显示,构成抗逆力的内在保护性因子的诸要素中,青少年自尊和自主性、目标和意义感两个维度发展较好,而社会胜任力发展不理想,构成抗逆力外在保护性因子的诸要素中,同伴保护性质量相对较高,家庭、学校、社区保护性质量相对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在学生、家长、教师中广泛开展抗逆力学习,对抗逆力较弱青少年积极开办抗逆力相关小组,对抗逆力很低的青少年需要重构其个体精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裴小茹 《社会工作》2012,(11):71-73
抗逆力是指个人面对危机或逆境时,能够理性作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方法和应对策略的能力,是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相互较量的结果。生活环境的断裂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在保护性因素的不足与外在风险性因素的增加,风险防御机制的缺位与失灵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造成诸多负面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个案辅导解构问题、小组介入重建自我认知、社区联合增进社会认同的方式来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降低危险性因子的影响几率,提高其应对危机与困境的能力,最终建立起个体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9.
刘叶 《社会工作》2013,(5):106-112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逐渐放宽,肢体障碍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但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就业成功与否和个人的抗逆力密切相关。本文基于抗逆力的研究视角,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考查了9名肢体障碍大学生在就业领域的抗逆力状况,并据此构建了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传递模式和服务资金来源“四位一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框架,以促进他们实现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0.
景雪 《社会工作》2009,(6):49-51
近年来,优势视角逐渐被认同与应用于社会工作中,四川地震的发生涌现出无数优秀教师,但是也不乏有缺失教师道德之流。教师心理抗逆力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工读学校教师是一特殊的教师群体,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索培养教师心理抗逆力问题。笔者有幸跟随席小华老师参与了两次针对北京市工读学校教师开展的心理抗逆素质的培训。教师心里抗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培养教师心理的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三方面。本文仅从归属感这其中一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尝试纪录对教师心理抗逆力培养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本研究运用校园抗逆力理论,设计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开展六节抗逆力干预主题的小组活动,试图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并探讨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广州市白云区农民工子弟小学中的流动儿童被随机分配进入活动组和对照组,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参加了本活动.参加小组活动的流动儿童填写了基线问卷、后测以及4个月后的跟踪问卷,以测量参加活动儿童的抗逆力、社会排斥感、积极情绪水平、新冠恐惧水平以及消极情绪水平在活动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共有68名学生完成了活动以及所有测试(年龄8到11周岁,M=9.29,SD=0.79;干预组为29人,对照组为39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疫情下的抗逆力小组改善了活动组的抗逆力水平[组间主效应:F(1,66)=8.31,p=.01,η=0.11]、提升了积极情绪[组间主效应:F(1,66)=6.51,p=.01,η=0.09]、减少了社会排斥感[组间主效应:F(1,66)=4.04,p=.05,η=0.06]以及减少了新冠恐惧水平[组间主效应:F(1,66)=4.74,p=.03,η=0.07].活动组和对照组在消极情绪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活动干预效果可能受到疫情变化以及学校教学周期的影响.抗逆力提升小组工作是一种有效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校园环境抗逆力干预活动对流动儿童的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抗逆力研究采用新范式定义和解读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抗逆力的一种形式,是生命功能的一种体现。基于此,我们提出把问题看做"抗逆力酶"来催化贫困生抗逆力养成的建构模式,并肯定其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中的积极价值定位,提出抗逆力的养成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抗逆力研究采用新范式定义和解读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抗逆力的一种形式,是生命功能的一种体现。基于此,我们提出把问题看做"抗逆力酶"来催化贫困生抗逆力养成的建构模式,并肯定其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中的积极价值定位,提出抗逆力的养成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优势视角逐渐被认同与应用于社会工作中,四川地震的发生涌现出无数优秀教师,但是也不乏有缺失教师道德之流。教师心理抗逆力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工读学校教师是一特殊的教师群体,笔者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索培养教师心理抗逆力问题。笔者有幸跟随席小华老师参与了两次针对北京市工读学校教师开展的心理抗逆素质的培训。教师心里抗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培养教师心理的效能感、乐观感、归属感三方面。本文仅从归属感这其中一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尝试纪录对教师心理抗逆力培养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5.
谢翠翠 《社会工作》2009,(10):36-38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做到对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本文论述的是在优势视角下,采用参与式方法对中学生展开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学生抗逆力的提升,主要从对朋辈群体的归属感、内在优势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做到对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本文论述的是在优势视角下,采用参与式方法对中学生展开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学生抗逆力的提升,主要从对朋辈群体的归属感、内在优势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张欢  陈月 《社会工作》2021,(5):28-41
职业初期的经历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但已有研究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初期,尤其是其抗逆力机制涉及较少.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11名从事社会工作职业3年以内的社会工作者,研究分析其在进入社会工作职业后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抗逆力的整体和过程性作用情况,以及其中的相互作用,探索社会工作者在这一时期的抗逆力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重视发挥职业初期社会工作者自身抗逆力以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积极适应社会工作职业.具体来看,个体中的风险性因素包括专业能力欠缺、影响工作顺利开展的个人特质;环境中的风险性因素包括一系列的职业困境和挑战,这些困境和挑战打破了社会工作者原有平衡.而应对这些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个体内在保护因素包括认同感、目标感、乐观感、主动性和反思能力等,来自环境的支持包括朋辈群体、家庭、老师、机构、社会政策等方面.通过不同方式的应对,在社会工作者抗逆力作用机制下,实现对平衡的重构、恢复和丧失性重构.  相似文献   

18.
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地处东海之滨,位于奉化江与余姚江会合处的市江两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沿海贸易港。据古史记载,明州一带原为夏禹第五代孙夏王少康的庶子无余的封地,称“甬句东”,在夏、商、周三代均为越族活动地区。秦始皇统一六国,“悉定荆江南地,降百越之君”,在明州一带正式建立鄞、鄮、句章三县,属会稽郡。但当时这三县的治所均不在今宁波市城区内。至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晋将刘牢之为了防御当时的孙恩农民起义军,才第一次在“三江口”(奉化江、余姚江、甬江会合处,今宁波市城区内)筑城,“刘牢之筑以塞三江之口,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竹篠,俗称篠墙”。不过刘牢之所筑之城,  相似文献   

19.
"受艾滋病影响的失依儿童"的抗逆力在生成方面存在多元差异性,即同是面临父母因艾滋病去世,不同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应对困境的能力存在差异;在养成中存在向光性扭曲,即在与环境匹配的生长过程中出现自我被动适应的发展扭曲;在实践中存在理想状况剥离,即在国家、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和个人多个方面支持下,补偿性质的福利包办无偿给孩子们提供必需品、教育资源和工作机会,致使孩子们产生福利依赖心理,不愿意也没有机会真正的走入社会,失去了社会化的良好时机,导致"受艾滋病影响的失依儿童"进入社会后适应和竞争能力的弱化。揭示其抗逆力特质,剖析其形成机制的内外因素,才能为以后的系统干预提供理论与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田国秀  祝寅 《社会工作》2013,(3):114-122
笔者自2009年11月开始在北京H中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经过与优等生长期接触,逐渐发现优等生"光环"背后的心理压力,并在实践中努力摸索干预策略。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小组访谈、单独会谈、电话、短信、QQ等方式收集资料,用类属分析及情景分析对资料进行解读,并在Kumpher的个体—环境抗逆力运行模型的框架下,对优等生的压力源、抗逆力过程进行细致探查,最后提出若干社会工作干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