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发全 《社会工作》2009,(22):18-20
新市民群体是城市中一类特殊人群,他们由于自身知识技能的不足和城市人的社会排斥而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因而有强烈的自卑感。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社会工作对新市民群体的介入对他们提高自身技能和认知,消除市民和新市民之间的隔阂,以更好的融人城市生活十分有益。本文以天津市妇联城乡部新市民社区学习中心的社工服务为例,阐述嵌入式社会工作在促进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期探索行之有效的社工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2.
韦克难  黄玉浓  张琼文 《社会工作》2013,(1):56-64,152,153
社会工作介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导、高校主导的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出现重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轻社会服务、轻社区文化与精神建设的现象。社会工作介入灾后重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没纳入救灾体系,缺乏制度性建设;社会工作社会认知度不高,缺乏合法性;社会工作服务无固定经费来源,缺乏保障性;社会工作服务基本靠外来援助,缺乏长期性;社会工作无统一服务标准,缺乏规范性;社会工作服务注重预防与恢复,缺乏发展性等。通过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已初步形成可以操作的一定模式,这一行之有效的模式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民办社工机构为服务主体、以社区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灾后重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马洪波 《社会工作》2015,(3):45-57,125,126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其既为社会结构所型塑,又影响并改变社会结构的面貌,特别是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工群体长期游离在城市的主流社区之外,没有完整地享受到城市的保障和服务,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成为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以往的研究通常较为宏观,大多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倡导,而本文从社会工作的实务视角出发,通过文献回顾、对农民工状况的实证分析,以及对实务工作者的深入访谈,对社会工作与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契合面和着力点,以及介入的优选路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城市农民工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是社会工作适切的介入层面;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是社会工作的着力点;社区支持模式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社会融入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4.
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家庭社会工作有家庭社会工作者、家庭以及家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等三个要素。在家庭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5.
陈建平  张丽芬 《社会工作》2014,(2):115-121,143
从广义上看,医疗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包括医疗救治、精神健康服务、康复工作和公共卫生等。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医疗救治领域的内容包括心理疏导、改善环境、信息传达、个案管理、协调医患关系;医疗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健康服务领域的内容包括帮助精神病患者消除孤独感和隔离感、帮助精神病患者融入家庭和社会;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康复工作领域的内容包括提高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残疾人的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及社会环境;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卫生领域的内容包括疾病预防、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6.
王红艺 《社会工作》2011,(20):37-39,42
企业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的实务领域,是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于农民工的重要路径。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将有助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企业社会工作可以在维权和协调劳资关系、协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与培训、营造有利于农民工的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服务。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主要有"企业主动引入"和"政府购买服务"两种基本的推进模式,以及作为重要补充的"校企合作"、"社会捐助"等其他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汶川灾后社区重建的现实,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有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和研究资料,提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取决于灾后社区重建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地区发展模式的本身的特性。地区发展模式是在充分整合地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来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置于地区发展模式视域下,笔者尝试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服务框架。文章最后指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既是社会工作实务拓展的契机,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汶川灾后社区重建的现实,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有灾后社区重建的实践和研究资料,提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是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取决于灾后社区重建的现状和需求以及地区发展模式的本身的特性。地区发展模式是在充分整合地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来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置于地区发展模式视域下,笔者尝试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方法和过程三个方面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的服务框架。文章最后指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社区重建,既是社会工作实务拓展的契机,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条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政府强力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中的几对矛盾突显出来:政府推动与社会工作的自主发展、民间组织发育的两难困境、社会工作教育难以适应职业化的需要、承认现有人员与引进专业人员、社会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地域不平衡等。这需要社会工作教育做出回应,包括促进教学、研究与实务的结合、促进社会工作评估技术的发展、专业教育与培训教育相结合、促进诊断性社会工作的发展,探索多样化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相似文献   

10.
倪赤丹 《社会工作》2011,(22):14-16
本文借鉴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分析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影响因素,对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的典型要素加以突出与组合,提出应当在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内容、介入途径、介入方法上构建适合不同企业主体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1.
Correspondence to: Neil Thompson, Avenue Consulting Ltd, PO Box 2060, Wrexham LL13 OZG, Wales, UK. Summa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ovements,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work. It examines the role of socialmovements in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and considers the influencesof such mo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ancipatory forms ofsocial work practice. It also consider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social work can be viewed as a form of social movement in itsown right. A central theme of the paper is the fundamental tensionbetween social work as a force for social regulation and asa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mancipation.  相似文献   

12.
蔡萍 《社会工作》2008,(2):19-21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研究共同点在于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改善和提高社会福利,一般的研究基于中国背景,更注重实务性;而本文则基于国外发展状况,旨在从理论层面探析影响二者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工作职业化目前在中国存在社会认同度不高、专业服务组织机构欠缺、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不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部门不衔接以及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亟待建立等问题。社会政策作为支持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化模式,从政府的政策性角色和社会立法这两个维度出发来解决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his paper reviews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ageing as anindividual and social experience and it considers recent studiesof practical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so doing it aims tohighlight the ways in which social work skills and helping techniquescan be developed. It also relates the findings of studies ofservice delivery to the elder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policy.  相似文献   

16.
17.
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敏 《社会》2003,(3):8-9
社会焦虑(social suspense),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 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 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在国内,由吴忠民教授较早使 用这一概念(1999),也有学者提出应称为社会紧张(陆  相似文献   

18.
制度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希福 《学术交流》2006,1(3):116-120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社会秩序成了“瓶颈需求”,因此,制度作为社会秩序的生产方式之一,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尤其重要。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度是社会结构存在和变迁的重要条件,技术和文化在社会结构存在和变迁中的作用,最终要借助于制度以及制度的变迁;制度是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机制,在社会发展中,任何重要的社会发展理想(目标)或理念,只有得到制度上的体现,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发展路径;制度又是社会发展的整合机制,制度可以保障社会合力的形成以及社会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童星  张海波 《社会》2005,2(6):68-80
一、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社会学永恒的话题在所有的社会中,人们一生下来就面对着不平等,即缺少平等的途径以得到社会所提供的满足欲望的物品(戴维·波普诺,1999:239)。因此,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如同地质结构一样,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即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永恒的话题。自社会学的经典时代起,就形成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传统,此后,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就从未脱离西方主流社会学的视线。1在国内学界,社会分层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其态势正如边燕杰(1999)所言,“制度转型时期的社会分层研究成为近年来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plies to Porpora, King, and Varela's responses to my earlier paper “For Emergence”, focus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 It recognises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whenever we make claims for the emergence of causal powers, 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one case of social structure: normative institutions. It also shows how critical realism reconciles the claims that both social structures and human individuals have emergent causal powers that combine to produce actual social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