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袁继红 《社会工作》2008,(11):31-32
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始于1950年香港大学经济系开设类似社会工作课程。从一年制的深造文凭以及两年制的证书课程发展到现在各个大学所提供的不同程度的社会工作训练课程,是与香港的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社会福利发展等密切相关的。1950年代,香港的社会服务主要集中于慈善救济工作,从事服务工作的主要是志愿者,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必不可少.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分两个层面:一是对大专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教育制度,二是对目前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自1989年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以来,目前已经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近200所,每年招收和毕业的学生有近万人.大专、本科、研究生,毕业生结构层次齐全,学生接受的教育正规,开设的课程齐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重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以来,社会工作职业化一直是学者们广泛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所谓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被社会认定为一种职业,其工作任务日益专业化,并被接纳为现代社会分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黄君  丁伟  刘婷婷 《社会工作》2011,(19):17-1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全面进入社会转型期并启动了快速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同一时期,处于后“冷战”阶段的欧洲也同样面临全球化等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促进中欧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借鉴,2011年9月25日,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欧洲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共同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香港社会工作教育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始于1950年香港大学经济系开设类似社会工作课程。从一年制的深造文凭以及两年制的证书课程发展到现在各个大学所提供的不同程度的社会工作训练课程,是与香港的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社会福利发展等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2011,(3):63-63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最早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系之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后的第一届年会就在我院召开。建系以来,一大批国内著名的社会工作学者曾在我系任教,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2013,(3):F0003-F0003
为促进社会工作学术繁荣,从2013年开始,《社会工作》改为双月刊。她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开设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新探、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大学生论坛,以及研究述评、书评等。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2014,(5):F0003-F0003
为促进社会工作学术繁荣,从2013年开始,《社会工作》改为双月刊。她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开设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新探、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大学生论坛,以及研究述评、书评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2013,(4):F0003-F0003
为促进社会工作学术繁荣,从2013年开始,《社会工作》改为双月刊。她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开设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新探、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大学生论坛,以及研究述评、书评等。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进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作为学科在20世纪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中断、恢复重建和趋向繁荣的发展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现代化建设对社会工作专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社会工作研究和教育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基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曾中断30年这一现实,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其发展仍充满着紧迫感.本文在对中国社会工作百年进程作回顾分析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社会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1.
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政府购买,民间运作”的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初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嵌入式”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以深圳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嵌入式”发展模式产生的背景,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开发设置了试点岗位,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社工机构,开展专业服务积累了经验,但在社工管理、机构监督、队伍稳定、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发展困境。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必须在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业院校应为新农村的社会建设培养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社工人才。四川农业大学把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定位为“农村社会工作”,强化“双农培养”:即“三农”情感培养和“三农”实践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我们立足农业院校的使命和学科优势,以农村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一个重点、三个结合”原则,狠抓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夯实实践课程体系基础,强化实践教学育人功能,探索立体化培养高素质农村社工本科人才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3.
(接2012年第5期)五、中国社会福利时代与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前景2010年是中国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建设与社会福利元年,标志中国总体性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国家福利、儿童福利、家庭福利、妇女福利、残障福利、老年人福利、军人福利、社区福利和社会化福利时代来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  相似文献   

14.
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赞助,中华女子学院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合作从2004年起,开展了“中国农村基础妇联干部社会工作能力建设”项目。本项目选择在内蒙古赤峰、山东济阳、四川罗江和西昌四个地区进行,以妇联工作为平台。通过对基层妇联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能力建设培训,提升妇联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村妇女的需要,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增强她们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本文将根据对本项目的培训的评估,总结了如何将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与妇联工作结合起来的实践,探讨了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并从项目经验出发,分享了收获和经验,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特别是妇联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5.
吴凯峰 《社会工作》2012,(12):28-31
现阶段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课程设置的实践应用性导向不明确、专业教育实践模式的应用性导向不够、专业实习督导缺乏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社会工作课程应用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及实践视角下社会工作课程的改革思路进行探讨。社工课程改革应以技术性课程设置为逻辑框架,加大实践训练课程的课时安排,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石瑛 《社会工作》2011,(10):22-24
美国是社会工作教育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不同,文章通过比较两国社会工作教育在政府、专业协会参与程度、教育规模、层次、师资力量、实习等方面的不同,借鉴其合理之处,来思考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制度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说明它在协调社会关系、防止社会冲突、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显示出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教师以及机构社工进行调查,本文认为,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存在两大主要问题:教学中的"重实践、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书本、轻操作",针对此情况,进一步提出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意识和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操作平台两方面着手解决,为后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较为客观和现实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雷 《社会工作》2011,(10):42-46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一般而言,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必须与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单就杭州市而言,其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做法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将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城市社区建设;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在社区设立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将社工人才的培养纳入"党管人才,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侧重以"存量提升"的方式解决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问题;以建立社会工作资格认证制度为突破口,逐步提高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水平。概而言之,杭州市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国家-社会"视野中,民国时期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的"此消彼长"为社会工作营造了引入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前提条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工作在教会组织的慈善和福利事业、国内本土的社会组织、国内的高等教育三个领域内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夹缝生存"的状态;在民国后期,其合法性的获得在于被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纳入到"社会建设"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互动框架中,"社会工作"成为国家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分层发生重大变化,均质同构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被打破。通过对江苏省农村居民社会分层状况的调查研究,可看出中国农村居民无论是职业还是收入分层的趋势已初步显现,从总体结构上看,呈现出底盘和中间阶层都较大的"烛台"结构。未来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农村居民的职业转换和城市化,而通过教育或培训以提高"下下层"(种田农民及无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