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专业实习是以"实践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一环,实习成效受到校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的外部情境已然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本研究旨在从学生视角探讨社会工作实习成效的表现.基于对30份社会工作学生实习反思报告的质性分析,本研究发现实习带给学生的主要收获依次为专业成长、行业认知、个性发展和实习感知,且这些收获大多是正向的,其中只有对行业发展的认知比较负面.研究还发现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行业认知存在分离现象,本文认为正是这种分离以及对行业的负面认知造成社会工作学生从业意愿较低.这提醒人们,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和实务界需要更多地采用优势视角进行协作和倡导.  相似文献   

2.
刘杰  邹英 《社会工作》2021,(2):60-68
自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内地恢复重建以来,其发展路径呈现"教育先行"的特点,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专业性、本土化以及社会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从"教育先行"的发展路径来看,高校中的社会工作教育恰是这些不足的症结所在.从中国社会工作转型发展的内涵来看,社会工作应具备专业性、本土性与社会性"三性合一"的特性,实践教学是实现"三性合一"的重要手段.但在现阶段的实践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单一方面.本文认为,有必要在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中构建"全程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摆脱"教育先行"专业发展路径中的片面性困境,实现"三性合一".  相似文献   

3.
一、实习的意义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实习。社会工作实习是促进学生获得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必要手段。实习有别于课堂的知识传授,通过实习,学生有机会接触未来可能的服务情景,进而学习运用知识和技巧,所以实习既有社会工作实务的特性,又有教育的取向。在实习中,学生不仅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发展新的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意识和自觉,积累实务经验,提高专业能力,获得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了解与认识社会的手段,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它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导向作用;有助于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促进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重视发展社会工作行政能力;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朱凯  古学斌 《社会工作》2023,(5):23-40+105
中国内地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偏低,而专业认同是职业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提升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借助教育行动研究,探究提升社会工作低年级学生专业认同的方法和路径。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项维度来理解专业认同,以实践共同体为行动设计的理论框架,通过规划、启动、发展和巩固实践共同体,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实践项目,获得专业成长。研究发现,在实践共同体中,低年级学生从个体的学习者转化为共同体的实践者,对专业的认知认同得以深化和拓展;通过与教师及高年级学生建立联结,对专业的情感认同逐渐增加,认为自己是专业的一分子;从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对专业的行为认同得以强化。其中,情感认同是转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于理解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寻求提升专业认同的改变途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了解与认识社会的手段,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它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导向作用;有助于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助于促进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重视发展社会工作行政能力;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军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展军休社会工作的过程,是试点单位军休工作专业化的建构过程.军休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离不开专业工作方法、理念的介入.开展军休社会工作是对军休工作的创新,两者既有共同点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军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的部分试点单位开展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收...  相似文献   

8.
《自我认识与成长》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整合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塑造高尚的人格力量.运用体验式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参照美国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的自我认识理论,该课程应进行"我是谁"、"人我关系"及"我的未来"三大主题的探索.通过"热身活动——教师短讲——小组活动——游戏体验——讨论分享——总结深化"这六个教学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现从"自我、单一角色的探索",到"多元角色参与",再到"自我与社会联接"的转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的改变与课程三大任务的设计是相一致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要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实现课上、课下的无缝对接;改变小组组合形式,促进小组动力的发挥;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结合笔者所做的山东省沂源县缠足女性质性调查研究和以往相关文献及研究经验,论证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三大特点:1.更加注重自我与主流价值期待的一致性;2.缺乏女性自觉意识,容易过分抑制自身合理的需求与欲望,甚至牺牲自身利益;3.容易忽视自我价值,缺乏挑战现有社会建制的认识和勇气。并阐释其对当前中国大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启示和意义。最后研究方法上,结合本次调查研究成果及经验,笔者阐释了"质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的孤儿养育工作基本内容社会工作的孤儿养育理念社会工作相信"家庭"是所有儿童成长的最佳环境,并有权利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氛围中成长。孤儿是失去了原生家庭环境,无法得到亲生父母呵护的儿童;是失依儿童的一个类别。如果他们能够得到一个接近其原生家庭的照顾,其健康成长就有了基本保障。因此,社会工作针对这一类儿童开展的专业实务就是整合资源,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替代性照顾,即替代他们的原生家庭照顾他们。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12):78-86
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已经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包括本土专业社会工作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和重要组成部分,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应当自觉服务于社会治理,本土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政府推动对于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土专业社会工作需要辩证适用"案主自决"、"不评价"等工作原则,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主战场应当在城乡基层社区。本土专业社会工作的中国特色同时带来问题,例如,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影响到保密原则的遵守,本土实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社会工作特别是专业社会工作的界定的混乱。因此,在现阶段发展本土专业社会工作更应该自觉服务于创新社会  相似文献   

12.
张威 《社会工作》2019,(1):28-43,110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社会工作立法。从德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来看,德国社会工作立法为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提供了先决性的法律依据。本文以德国为例,阐释"儿童与青少年专业工作"的法律体系、思想特征和主要任务。尤其是《社会法典》第八部/《儿童与青少年专业工作法》的主要任务体现于两方面:面向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工作和面向其所处社会生态环境的工作,而支持和协助家庭是所有工作的重心。该法典的社会教育学思想、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教育"的科学理解、面向个体与环境工作的双重视角以及以预防为主、兼顾干预的原则,为中国在儿童青少年和家庭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立法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13.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体系重要环节,但现状是实习教育普遍薄弱。本文以"青涩三叶草"青少年成长小组为例,反思该项实习活动经验,尝试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发展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黎芳  赵婕 《社会工作》2013,(6):108-118
专业实习对于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H社会工作事务所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对该机构内的四名大学实习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深入访谈,以文化主位的视角展现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在H社会工作事务所实习过程中的适应与成长,以及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最后对该个案的典型性、研究视角和研究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沈黎 《社会工作》2012,(2):25-30
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人与文化互动过程所形成的多元可能,这种多元可能往往使实务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遭遇价值抉择的两难。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当下本土社会工作伦理实践中的困境及抉择。研究发现,本土社会工作常见的伦理困境包括:保密与否、案主自决、利益冲突、专业界限、公平分配、价值冲突、同事关系。而社工在进行伦理抉择时,遵循三大基本原则:案主生命优先原则,法律规定、机构规范优于个人价值,人际关系取向。此外,研究以"人在情境中"的概念为框架基础,提出个体因素(即社工个体对伦理抉择的影响)、问题因素(即伦理困境本身对伦理抉择的影响)、情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对伦理抉择的影响)这个三维分析架构来系统分析社会工作伦理抉择中的影响因素及其过程。最后,研究建议要建构本土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即建构本土导向的社会工作伦理原则、建立操作取向的社会工作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扶贫是针对我国当前复杂的贫困情势做出的战略部署,与传统的扶贫模式相比,精准扶贫更加关注个体的疾苦、社会公正与科学的方法。精准扶贫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在契合性为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可能;同时专业社会工作对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使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实现了可及。精准扶贫也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7.
袁方教授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创会会长。他有深邃的社会工作教育思想,他认为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面对困难群体需要的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学是社会工作的宏观视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开展社会工作的制度依托,专业社会工作是切实达致解决困难群体问题的手段。他认为社会工作应该走专业之路,社会工作教育要与实际部门密切结合。他的思想在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中发挥了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全面梳理英美社会工作实务范围内容的历史形成、发展轨迹和界定取向,系统总结英美代表性人物和机构社工实务概念框架的范围内容和实务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本研究发现,英美社会工作实务范围内容的历史性主题是直接服务、协调与沟通、教学与教育服务、咨询服务、倡导性服务、研究性活动、社会工作干预评估研究和行政管理,共八大类。英美社会工作实务概念界定存在"非专业、非社工"的慈善公益服务,社会工作教育培训,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专门服务领域,以及社会工作实务概念的内涵外延界定五种最主要模式。在描述社工实务概念结构、层次与相互关系基础上,总结社会工作实务范围内容结构性演变规律。社会工作实务由非专业到专业服务,由直接服务到间接服务,由点面性服务到系统性服务,全面性、过程性、专业性、系统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框架形成,反映社会工作专业成熟程度。在此基础上,笔者首次界定现代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概念框架内涵,建构现代社会工作实务体系,目的是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设计与实务体系提供历史智慧,为构建健康福祉和谐社会,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贡献社工专业智慧,指明中国特色社工实务与专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要有一个质的发展和提升,必须通过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科研和社会活动、实务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专业学科建设,造就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专业品牌特色发展,突破瓶颈,走出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困局,真正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本土化自社会工作引进我国以来都是一个重点研究的课题,社会工作的发展或者本土化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如何培养一批具有本土化社会工作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也许可以从民国时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找到些许借鉴.民国时期高校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着力从社会调查研究、社会服务模式与实习训练三方面探索构建"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这一培养机制对今天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感;加强师资建设,健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层次;依托政府,多渠道开展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实习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