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小娟 《社会工作》2009,(19):30-32
2008年9月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结合成合作伙伴,联合开展“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向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派遣专业社工,进驻灾区抗震希望学校,为学生、老师和家长灾后心理和生活适应提供专业帮助和指引;同时将社工服务辐射学校周边社区,为灾区的社区重建提供专业帮助。  相似文献   

2.
秦安兰 《社会工作》2011,(11):67-70
地震给儿童带来诸多心理创伤。社会工作关注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危机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理论,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社会工作能帮助地震灾区儿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耐挫力,治疗和恢复儿童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3.
秦安兰 《社会工作》2011,(22):67-70
地震给儿童带来诸多心理创伤。社会工作关注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危机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理论,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社会工作能帮助地震灾区儿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耐挫力,治疗和恢复儿童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知识女性,面临着多重角色的选择,心理和人格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她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多重矛盾之中,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角色选择对知识女性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冲击主要来自于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主体角色需要与角色能力的差异,职业角色与家庭生活角色的不平衡等等.究其原因,既有历史与现实的社会价值导向问题,也有社会生产力水平影响以及知识女性自身心理问题的因素.因此探索通过女性角色视角关注知识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全方位构建知识女性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即通过社会构建对知识女性心理健康的多方位保障,通过家庭构建对知识女性心理健康的人文式关怀,通过团队构建对知识女性心理健康的立体式引导,为她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空间,提高知识女性扮演各种"角色"的协调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理健康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救助与社区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灾区心理救助中一个个案的分析,展示了心理咨询对减轻灾后不良心理应激反应的良好干预效果。由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长期性,本文对于持续进行的灾区及其他类心理救助工作将提供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救助与社区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灾区心理救助中一个个案的分析,展示了心理咨询对减轻灾后不良心理应激反应的良好干预效果。由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长期性,本文对于持续进行的灾区及其他类心理救助工作将提供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薇  李雪峰 《社会工作》2011,(11):21-23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5·1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汶川地震灾区的重建与恢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尤其是灾后社会秩序的重构与人心灵创伤的平复。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宿舍管理员的职责就是管理宿舍学生的纪律、确保学生的安全,缺乏人性化的服务。随着高校管理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被提了出来,新型宿舍管理员更要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对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出现使问题学生的困难有了缓解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向学校社会工作者求助容易使受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为此,本文分析了学校宿舍管理员和学校社会工作者在角色上的融合与各自的优势,提出由学校社会工作者担任学校宿舍管理员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由于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巨大的破坏性,易使得心智发展水平尚不完善的儿童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病症。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31篇文献综述,结合笔者在汶川地震灾区服务的亲身经验,以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mnment)为理论视角,尝试构建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本土性分析框架和实务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由于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巨大的破坏性,易使得心智发展水平尚不完善的儿童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反应,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病症。本文通过对国内目前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31篇文献综述,结合笔者在汶川地震灾区服务的亲身经验,以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为理论视角,尝试构建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本土性分析框架和实务方向。  相似文献   

11.
石燕 《社会工作》2012,(4):55-57
现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而此时,随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开始重视学校社会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作用。本文则以此为研究点,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的异同,以便更好阐述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笔者在汶川县映秀小学20天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为基础,对学校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的介入进行探索。以社工方法协助学校复课为契机,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几方面展开工作,促使他们从沉浸悲痛的困境中走出来,逐渐恢复正常生活;映秀小学于2008年8月27日正式复课。  相似文献   

13.
苏光 《社会工作》2012,(11):32-34,25
为更好提升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性、专业性的素质要求,切实解决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契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市场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贯穿于理论讲授、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各环节,探索教师、学生和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全项目全过程实战实践教学模式",从理论课程教学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设计、专业教师的督导制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项目实战等教学实践环节全面实施,明显提升学生专业视野、专业认知、专业技能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在项目实践中得到了提高,项得到了实习机构的高度认可,打开了就业市场,赢得了就业单位的好评。  相似文献   

14.
面对青少年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纷繁的人际关系,心理辅导员仅靠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以及掌握心理辅导等方法是远不足以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心理辅导员推行社工化,有助于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心理辅导员队伍,使心理辅导更全面、更人性化,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师生及家长服务,积极推动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当前的学生实习是以机构为本,这种实习环境促使不同的实习生抗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性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以学生成长中心,加强与实习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实习生社会工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技术,对玉树地震异地复课高中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异地复课生对新的环境不太适应,对生活方式不太习惯,尤其由于自身基础知识较差、地震造成心理创伤而导致压力过大和不良心理因素增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托社会工作的视角,初步探讨了应对的专业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子弟学校是城市化流动加速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教育机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不仅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而且对于拓展社会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具体价值体现为: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正常心理的健康发展;增强学生对城市的认同感,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密切联系家庭,改善家庭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相似文献   

18.
林虹 《社会工作》2011,(22):45-47,53
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人"用于指导教书育人的实践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可以提升教师人格力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督导是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角色,也是社会工作教育者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对于社会工作专任教师而言,成为督导不仅能够适应培养学生的任务要求,同时也适应于内地社会工作模式本土化的宏观需要并促进教师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内的自身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促进社会工作教师成为有效的督导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温静 《社会工作》2009,(16):37-40
灾后学校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对于介入策略,宏观层面要注意对学校社会工作价值观念、伦理守则的坚持与把握;中观层面要采取措施为志愿服务的连续性提供保障;微观层面要综合利用各种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灾后学校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