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落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统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加快推进建立高龄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大力加强残障人福利工作,落实《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推动建立困难残障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障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强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建设,促进残障人集中就业;加快发展儿童福利事业,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拓展儿童福利保障范围,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转型,完善孤儿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困境儿童分类型、分层次、分区域、分标准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袁芮 《社会工作》2016,(2):65-72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人口分布日益呈现"倒金字塔"的态势,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和更新应运而生,但其目前的发展状况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文从混合福利的视角出发,试图整合政府、市场、非营利机构、志愿组织以及老年自助组织等多个福利提供者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福利支持,以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养老福利工作,连续13年将养老服务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将推进养老福利事业列入上海"十一五"规划,并将养老床位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列入社会发展大指标体系,通过强化目标管理,加大政府财力投入,完善扶持政策等措施,重点推动落实,着力构建符合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养老福利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2013,(8):28-30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继续坚持"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通过强化社区涉老性配置标准,鼓励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支持社区为7%虽住在家里但需要社会服务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日托、助餐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主导、鼓励市场参与,为3%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具有全托生活护理功能的机构养老服务。7%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机构养老服务主要面向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护服务,构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满足快速增长的、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社会需求出发,"十二五"上海确立了至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人数43万人左右的发展目标(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0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逐步建立健全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居家养老普及化,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举措之一:坚持政府主导。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建立县、乡、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工作网络,依托县福利中心和各乡镇福利院建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定期不定期开展指导和培训,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管理和指导。举措之二: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确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  相似文献   

7.
时讯快递     
辽宁省抚顺市开展特困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和"民办公助"试点 抚顺市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辽政发[2004]19号文件)精神,发展养老产业,破解遇到的人口老龄化和再就业的两难问题,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三级为老服务网络。经过半年紧锣密鼓的筹备,通过问卷调查、制定方案、确定试点街道和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对家庭养老服务护理员培训、试运行等阶段,于2004年7月9日正式启动了"居家养老"、"民办公助"工作。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副省长胡幼桃在江西全省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力推民办养老机构的七个路径,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向。七个路径分别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项规划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总体指导与龙头带动作用,给社会资本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拓宽民资进入方式,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承包、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完善激励扶持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形成公办民办机构互补机制,实现不同主体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平等竞争的格局:促进医养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医疗机构服务领域,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着力加强在岗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养老服务人才待遇;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大力增加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把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实现供需双方的对接。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13,(8):49-50
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湖南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基本保障了困境老人的生活,通过逐步启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向适度普惠型方向发展。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920所,新建和改扩建以收(寄)养老年人为主的市、县福利院(福利中心)120所,目前床位总数达18.7万张,收(寄)养老年人150020人,全省老年服务机构设施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健全养老政策形成联动机制及时出台养老服务政策。2007年以来,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10.
雷敏 《社会福利》2012,(12):33-34
[新政出台] 为贯彻落实《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若干政策的通知》(琼府[2012]15号)精神,促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规范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维护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近日,海南省民政厅出台了《海南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琼民函[2012] 448号,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内涵,确立了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区分管理原则,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分为收养人员和休养人员,提出了海南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收养"三无老人"由政府买单的惠民政策,是推动海南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发展壮大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相似文献   

11.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长期以来老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子女来解决,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规模的日趋小型化,老人的长期照顾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及服务来满足老人及其家人的需求,然而老人福利机构及所提供的照顾服务,其服务质量离人性化照顾服务仍有一段距离。就现阶段而言,老人福利机构所提供照顾服务的质与量,均有提升与改善的空间。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施行公共性长期照顾保险的国家,其施行之初也面临着一些与我国同样的问题,为提升长期照顾机构的服务质量,日本厚生劳动省在介护保险制度施行后的2002年,就开始倡导老人福利机构应建立危险管理机制的理念,并于2006年修订老人长期照顾福利机构管理规则,规定老人福利机构应建立危险管理机制,以提升照顾服务质量。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老人长期照顾福利机构建立危险管理机制的过程、基本架构,以及相关课题做系统说明,为我国老人福利机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为我国未来在探讨老人长期照顾问题之际,提供必要的配套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志奇  王佳 《社会工作》2011,(16):85-87
中国传统的家本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中国社会公益事业要想取得更好发展,需要提高国人的社会观念。然而家庭在中国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决定了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庭观念——家本位观念,而家本位观念是不利于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的,家本位观念是制约中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瓶颈。发展中国社会公益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需要发展中国的经济,同时还需要注重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要将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分配,防止社会问题出现和扩大化,注重社会的科学发展,尽最大可能减少社会问题,使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空巢”是中国科技与社会发展、独生子女政策落实的必然。日益增长的“空巢老人”为国家福利、代际和谐和社区照顾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从社会保障的视角,采用健康自测量表(SRHMS),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维度,对昆明市10所养老机构和18个社区的289位空巢老人和212名非空巢老人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空巢老人社会健康与心理支持令人担忧。文章就构建“空巢老人”长期照顾网络作了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学斌 《社会工作》2009,(10):20-23
以养老服务为例,分析了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实践中存在的几个突出理论问题,即如何理解老年服务的适度普惠、养老机构的福利性和市场化的关系以及政府、社会、市场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e cre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welfare markets in Germany means that citizens can increasingly choose among competing providers of welfare goods and services. However,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citizens may exercise choice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policy are quite different. A major reason for 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in the public institutions that frame citizens' choice in welfare markets. This article analyses welfare markets in German health care, long-term care, pensions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spective public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It will be argued that differences between frameworks of choice can be categorized by means of four parameters represent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public involvement in welfare markets. Depending on the kind and the degree of public involvement, welfare markets may be compatible with 'traditional' notions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 for citizens' social security.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关注福利文化对社会养老制度和实践的影响,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国现代社会养老项目的发展,揭示了老年社会福利模式与特定社会政策制定者对社会福利概念的理解和传统福利文化之间的关系。限定主义的价值观和公民权利意识的缺失阻碍着中国老年社会福利模式从剩余性到制度性的转变,抑制了社会福利在缩小老年群体内阶层差异方面的作用,促使了福利资源分配的不公。尽管人口老龄化和福利国家的文化扩散正在促使中国老年社会福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福利体系的最终建立还有赖于社会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对个人和国家关系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雷杰 《社会工作》2008,(2):36-38
本文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两种理论文献,指出结合这两种理论的视角才能更好地解释和研究现时中国女性福利的问题。这是因为,即使中国妇女达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所倡导的“高就业、高福利”的要求,但是实践上仍然存在职业间隔、福利脆弱、易受失业冲击等问题。所以需借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父权制”的观点来看待,才能更深入地探究中国妇女现时碰到的关于福利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压力已经显现,并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重。机构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为了了解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笔者对长沙市F区敬老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敬老院的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较高;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社会交往少、精神负担重、敬老院精神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限等等。要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一是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建立专业的社工站,拓展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专业支持;三是构建多元服务模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四是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Korea was the second Asian country to introduce universal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 an attempt to meet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its ageing populatio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key issues that were involved i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ew Korean system and the lessons that have been learned.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reformed the long-term care system, a number of new challenges have emerged, such as its limited coverage and the unethical behavior of service providers. These problems appear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cheme's initial design flaws and the government's passive responses to these problems.  相似文献   

20.
Focused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work and social a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cused participation proposes that total participation by clients of social work and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social action is no participation if it neglects the severe blocks on capacity to participate imposed by oppressed life experience and poverty. Workers should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ncluding a planned program of participation in every intervention focused on what is most important to the client or community members. Case examples in residential care for elderly people, a child advocacy service concerned with the closure of children's homes, cutting a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budget and family social work illustrate the main points of focused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