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社会工作的整个学科体系建设中,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要从把握"一二三四五"入手,即一个基点:社会工作本土化,两条线索:教育线索、实务线索,三个特征:教育先行、社区为主、自上而下,四个阶段:引入阶段、发展阶段、蛰伏阶段、重建阶段,五个领域:社会工作实践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史、社会工作学科发展史、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史、社会工作研究史.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是否存在本土化问题,如何本土化?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什么叫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在中国存在三重含义。一是广义的社会工作,相对家庭工作而言。比如孩子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参加了社会工作。二是狭义的社会工作,相对于本职工作而言。比如,某人除教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的发展史与民国时期同步,可分为引入、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工作实务在民间组织尝试推展、体制化的探索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该专业在高等教育和社会实务领域内被取消。1987年以后又被重新引入,形成专业社会工作和民政系统工作双轨运行的一种现状。基于学科的完善和当前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现实需求,对这两个历史片段必须进行整合和重构,而这种工作必须建立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反思和知识梳理的前提下,并且形成对三个核心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广泛开展需要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技术和中国本土价值体系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出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实务原则。本文从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个别化"入手,分析其含义与思想渊源,进而分析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环境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时,运用个别化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适用这一原则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今正处于一个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时代,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领域,每个个体都密不可分.由此,亟需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拥有国际视野.这也是社会工作服务与国际社会工作发展所要追寻的方向.因为在国际社会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跨文化视角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它将为全球化的社会工作范式发展提供崭新的维度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认识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8年以来,社会工作学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通过社会工作学专著的角度,回顾了“社会工作是什么”这一社会工作的核心问题在国内的认识发展历程,分两个阶段论述了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指出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只有努力理顺社会工作与相关领域间的相互关系,中国的社会工作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才能真正发展中国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实务,构建中国自己的社会工作框架和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  相似文献   

7.
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急需要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社会服务人才,然而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教育相对于职业发展是"前发"的。这就造成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缺乏比较成熟的职业环境支持。因此内地的社会工作教育者和研究者在借鉴其他地区教育模式时,应着重寻找突破教育困境的领域。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有关文献探讨了这个问题,指出可以从志愿服务这一领域突破当前社工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郑鹏 《社会工作》2021,(6):21-35
言心哲是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学家.他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在既定政治体制之下以和缓、改良的方式补救社会病态的科学手段.他构建了以社会服务为体,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为车之两轮、相辅为用的中国社会工作体系.据此,言心哲一方面着手创建社会工作教育方案,以求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社会工作为民族国家建设发生"宏大的效果".另一方面,他提出本土社会工作构建之路的三个维度:在本体论上,将社会有机体的功能视角与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情境相嵌合,提出引入国家力量介入社会病态补救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在方法论上,调和社会问题研究的实证范式与行动导向,以科学的社会工作研究保证社会问题的科学解决;在实践论上,通过社会工作研究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发掘社会工作本土要素、优化社会工作教育.  相似文献   

9.
张威 《社会工作》2017,(5):14-34
社会问题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和社会公正有何关联?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澄清这些基础性问题,是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任务.本文首先阐释西方现有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内容和分类,重点解析Silvia Staub-Bernasconi系统论范式下的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并提出中国大陆构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核心提示】中级"社会工作实务"是对"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和"社会工作政策法规"这两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运用性。2008年的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的命题方向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对于我国大陆普遍没有经历社会工作实务训练的中级考生来说,社会工作实务考试是个难点。如何掌握克敌制胜  相似文献   

11.
褚新国 《唐都学刊》2013,29(1):95-100
鉴于晚近以来希腊史学的现实情势,波利比乌斯以各个阶段代表史家的创作实践为例,通过史评方式详尽考察了历史写作中的诸多“失真”问题。依据“失真”的不同界定、表现和原因,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缺乏军政实践与直观调研,缺乏基本的史识素养,缺乏客观公允的叙事立场,偏重艺术审美而以辞害意。波氏就相关论题的批判性探究不仅有助于阐释《历史》写作的题旨、方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城邦危机背景下古希腊史学的流变轨迹与发展动向,特别是“求真务实”优良传统的式微。  相似文献   

12.
实践的紧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朝明 《社会》2017,37(4):188-216
紧迫性是实践的本质属性之一,实践紧迫性在思想史上却遭到长期遮蔽。布迪厄虽然曾多次提到这一议题,但从未有过专题论述。本文对实践紧迫性做了现象学社会学深描,澄清了它的三重必不可少的意蕴。通过考察人们对以独具时代特征的样式现身的实践紧迫性的体验,阐明了其所包含的三层意涵,同时揭示它对被诸事缠身的现代人的社会性情与心灵习性造成的影响。从实践紧迫性的意蕴,尤其是现代性情境下的实践紧迫性体验及其后果出发,本文重构了"实践紧迫性"这个具有生产性的概念,从而揭示了实践紧迫性及其体验之于理解与解释社会的可能性,至于实践紧迫性概念的其他理论意义则有待未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史家品德和史书公正性问题,为历代史家所重视。明代学者从对作史之难的探讨出发,不仅对史家"心术"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使之逐步成为史学批评的一个术语,同时,他们还认为史书有"明公议"的社会功用,而史家有"持公议"的社会责任。明代学者的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前人对史学的认识,同时亦引起后人对史学社会价值的深入思考。
Abstract:
The historian’s morality and the impartiality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y are widely regarded as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iography.Starting from the discussions about the difficulties of com-piling historiography,the scholars in Ming Dynasty hav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Xinshu"and gradually make a nomenclature of it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ical criticism.They also consider that the historical work should be endowed with the public benefit of specifying "Gongyi",while the historians should be endowed with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holding "Gongyi".These discussions have enriched the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ography in the ancient time to a certain extent,and have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ety.Through an elaboration of the discussions of "Xinshu" and "Gongyi" of the scholars in Ming Dynasty,an evaluation of the achievement of these discussions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ical criticism will be made.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所提出的“对台宣传”概念存在理念束缚,“对台宣传”面临困境。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台传播当立足于新的媒介环境,尊重传播规律,从传播主体、媒介本身、传播内容、受众、媒介环境、传播方式等六个方面增强对台信息传播方面的软实力。要使对台传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要善于利用良好的传播环境,遵循传播规律,扩宽传播空间,积极促进大众传播与民间体验传播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时亮 《唐都学刊》2013,29(4):84-89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书有一鲜明的研究特色,即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社会史”与“思想史”概念在侯氏眼中与它们的现代意义不同,概而言之,侯氏的“社会史”范畴比现代意义的要小,而他的“思想史”概念却比现代含义广泛得多。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既包括以社会史为基础来研究思想史,又包括以思想史为基础来研究社会史,这是由其理论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侯氏《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书有许多具体研究都鲜明地体现出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的治史特色。  相似文献   

16.
Contingent self‐worth (CSW) is the extent to which an individual's sense of self‐worth is dependent on performance in a particular domain. CSW has been linked to poorer psychological health (e.g., lower global self‐esteem, greate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work on CSW has been conducted with US college students. Far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SW for younger individuals or for non‐Western populations. This study examined relations between CSW domains and two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global self‐esteem) with Chinese adolescents (ages 13–16) and young adults (ages 19‐22).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SW in the domain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others’ approval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depressive symptoms, whereas CSW in the domain of family support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depressive symptoms. Others’ approval CSW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self‐esteem for both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hereas CSW in the domain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family support were related to self‐esteem for adolescents but not young adults.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CSW is a meaningful and predictive construct for Chinese youth, and that 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 may impact the relations between CSW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深圳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为研究个案,基于其历史、现状及运作模式的初步疏理与探究,阐述了在政府与非政府之间形成的官民结合的混合型公益组织.同时,评估了这种公益组织的优劣,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衍生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沙先一 《阅江学刊》2010,(4):103-106
"选本学"是中国古代"书写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特有的一种建构方式。作为选本批评的一种,所谓"选词",是指根据一定的需要和意图,有意识地选取词家、词作汇集成书。清代选词学的成就较为突出,对清词流派的形成、清代词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探讨清代选词学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清代选词学的选源和选则;二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史建构的关系;三是清代选词学与清代词学理论建构的关系。总之,通过对清代选词学的系统研究,可以深入地认识清代词学的建构及中国古代选学批评。同时,20世纪以来人们接受的"词史",最初在相当程度上是清代的"选词学"提供的。因此,以清代"选词学"研究为基础和起点,进而回溯唐五代至清以前的选词学,不失为一条扎实的学术路径,有利于梳理古代"选词学"从早期的音乐文学立场逐渐向文本文学立场的转移,有助于更切实地阐释音乐文学向文本文学蜕变的历史走向,也有助于对古代"文学史"的建构方式予以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谢清果 《阅江学刊》2011,3(1):131-135
"海峡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研究"问题意识的提出是基于"一国两制"构想基础上的两岸传媒业交流合作的历史与现实。两岸日益丰富的经贸往来催生两岸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向纵深推进,学者因应这种变化,关注议题由"两岸新闻共同市场"提升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力图通过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研究,以为两岸传媒业在遵循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下良性互动发展提供学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