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精准阐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涵转换是夯实振兴基础、理清振兴进路机理、明确振兴目标的逻辑前提。本文基于“事实—价值”的分析框架,从乡村振兴在民族地区的缘起,以元问题内涵分析乡村振兴理论与认知逻辑在民族地区的偏废,厘清乡村建设行动的理论源流;从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缘起视角、缘起内容和价值表达三个方面阐释乡村振兴对发展规范与价值定位,进而反思与批判当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对乡村重建诉求的矛盾与局限;在“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基础上阐发“共同富裕”的乡村建设行动事实,从协调发展与共同体相统一的价值诉求,规范构造与价值诉求相结合的共同体嵌入,城乡融合发展与充分发展并举的路径选择三个维度阐释了共同体场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转换与理论超越,并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框架。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广阔实践场域.本文回顾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构,并与当前农村发展形成观照,讨论其与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经验的适切性.研究发现,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可以从平等友好接纳的价值、深化本土化理论方法的原则、发展性手段促赋权增能的模式、全域整合的系统性工作路径、同体帮扶与组织培育...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1):28-33
推进民族乡村振兴,既要结合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要依据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确保振兴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西北民族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与战略选择:一是转换农牧民的职业身份;二是转换农牧业经营主体构成;三是民族乡村建设管理服务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廿世纪20~30年代围绕着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介于中国国瓦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一批知识分子,着眼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而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参加这一社会改良运动的人大都以实践(即建立实验区)为主,唯独梁漱滨先生是理论与实践兼而有之。那本《乡村建设理论》(现已收入《梁漱滨全集》(第二卷)(引文不另注),清晰地勾画出梁先生苦。!孤诣构筑的民族自救之路。建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之上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解决中国问题自然应从乡村人手。这是中国人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如何建设乡村的问题上却存在着完全相…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与中国近代乡村建设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家峰 《浙江学刊》2003,(5):111-120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源于二十世纪早期来华的农业传教士 ,到三十年代随着全国乡建运动的发展而达到鼎盛时期 ,它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受世界基督教乡村运动的影响。基督教乡建运动通过把乡村建设与教会建设合二为一的方法 ,以最终建立基督化的乡村社会为目标 ,但它的理想与实践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 ,宗教 (教会建设 )与世俗 (乡村建设 )并不能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两者的持续张力以及近代恶劣的社会环境最终使中国基督教乡建运动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黄克亮 《探求》2023,(6):21-30+57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其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中形成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从其内涵和本质要求来看,可将乡村振兴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准确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以广州为例,科学探寻超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进路,不仅具有现实价值,而且可以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践做出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12):40-46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和乡村变迁的特殊性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把握二者的互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路径选择。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例,探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三种互动逻辑:一是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的方向并成为其核心内涵,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外在动力特别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性功能;二是生态文明界定乡村振兴的底线并提供动力支撑,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组织动力和文化动力)特别是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公共政策的规制性功能;三是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维度分析二者的内在互嵌机理,需要依托乡村振兴的内外聚合动力实现协同治理,通过对人与自然、市场、社会关系的协调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向新型农牧村社区演进的可持续目标。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乡村精神建设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亟须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进行重建,这包括从乡村的知识体系、伦理道德、思想文化、观念智慧入手,以完善创新制度、改变宣讲模式、强化自创主体性等方式,强化乡村精神的现实功能。乡村精神重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协同共进,把乡村精神有效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乡村精神重建还要将乡村精神置于城市精神、民族精神、国家精神、中华精神的比照中,准确定位其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乡村精神重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重大课题,离不开对于国情、乡情、村情、民情、人情的深入勘察与洞察。  相似文献   

9.
饶常林  赵思姁 《创新》2019,13(3):93-10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在乡村社会特征已发生变化的现实基础下,现行乡村治理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当下乡村治理困境,因此亟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以期形成有效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需要,湖北省秭归县实施"幸福村落"建设,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在"幸福村落"建设的实践中,共识导向、参与、责任性、透明性与法治五个善治的基本要素得到突出体现,构成"幸福村落"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而五个善治要素得以实现与治理单元下沉、自治形式创新密不可分。"幸福村落"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行动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部署,是弥补发展短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策略选择,其内容、方法、工作基调体现出整体推进、统筹兼顾与稳健务实的特点。乡村建设行动必须遵循农民主体性地位、以党政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整体性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以科学推进乡村建设规划、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策略,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乡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三全育人"视域下,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乡村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就业创业,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催生了创新创业机会,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然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匹配农村创新创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意愿较低、高校为大学生开展农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的平台不足等挑战同时存在.该文提出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将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12.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各族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治基础;区域政府应加强组织保障和科学规划,与社会各界勠力同心,落实引才、聚才和育才方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强化产业与生态融合,加深西部地区民族特色和美丽“底色”。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美丽乡村、为各族群众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与“回得去”“留得住”的精神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乡村治理模式转型是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东北乡村治理问题的根本举措。解决东北乡村治理问题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进行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建立合作型乡村治理模式,改变乡村治理的体制性障碍。首先应完善村民自治,实行"乡政自治",然后应抓住有利时机,实行"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广泛的世界性潮流,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行进的过程中。乡村文化由人文与生态直接整合而成,城镇化发展必然会改变乡村文化生态。乡村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与现代产业形式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打造“文化城镇”。城镇化建设应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点,在建设规划上彰显出乡村文化特色。要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促进城镇化与乡村文化资源良性互动,在保护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的融会共存。提高乡村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联度,用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覃康惠 《社科纵横》2020,35(2):34-36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亦是其灵魂所在。然而,从目前发展来看,我国乡村在建设乡风文明时,还存在着众多不足之处,如:陋习积重难返、资金投入较少、没有充分载体等。在此背景下,乡村政府应当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作用,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乡风文明的作用,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进一步带动乡村向繁荣发展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6.
栗峥 《学习与探索》2012,(12):53-60
转型期中国乡村的传统秩序正在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呈现为机制观念的转变、人际交往的疏离、权力关系的演变与独立个体的崛起。城乡的巨大流动使得独立的个体在纠纷处理上具有足够的自由与话语权,不再受制于乡土秩序的约束。乡村纠纷因流动而出现了解决上的"无主地带",进而刺激了乡村"混混"的"暴力救济"与纠纷解决上的"丛林法则"。乡村基层组织"悬浮"于乡土之上,不再具有支配乡村个体的机制与力量。"调解"失去了其固着的乡村组织结构与秩序保障,随之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效力,原有的"实质性调解"被弱化成了"表象性调解"。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当我们注重实际调查数据和借鉴国外优秀理论的同时也不能脱离历史。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曾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的乡村组织建设思想对我国的农村建设仍有重要启示。本文试图对其乡村组织建设思想加以论述,并揭示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熊春文 《社会》2007,27(3):26-2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 / 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相似文献   

19.
开放大学肩负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使命。面对乡村人才振兴发展需求,开放大学具备系统办学辐射面广、学习资源库内容丰富和学习支持服务完善的办学优势,有利于促进乡村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该文基于在质量标准建设、特色专业开发和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实践困难,开放大学可以采取以下发展路径:一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开放大学社会认可度;二是增加针对乡村发展的特色专业,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和虚拟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7):135-138
乡村图书馆又称乡村书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现象。乡村书屋将起到满足农民精神生活、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抵抗不良势力蛊惑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乡村书屋的建设,当前应结合实际,多管齐下推进乡村书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