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五代到南宋近400年,对词体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五代时期词主要被用作宫廷宴会上歌唱赏玩、娱宾遣兴的工具;北宋基本沿袭了五代传统,但也出现了部分新变,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些词人提出或实践着"诗词一理"的新见解;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词逐渐被一部分爱国词人用作抒怀言志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晚唐五代享乐词为研究对象,按其内容,分四大类加以描述,同时指出,此时享乐词的作者,在描写末路狂欢的生活时,多怀着好景不长的悲叹。喜极而悲、百感交集的情绪,使晚唐五代享乐词在艺术上呈现出抒情距离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全宋词>中近80首的士大夫寄内词,真实地再现了宋代士大夫夫妻生活的原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士大夫寄内词与赠妓词一样,绝大部分皆有艳情化的倾向,这主要体现在对妻子容貌服妆、形体情态、歌舞琴技、云雨情事四个方面的叙写上.  相似文献   

4.
晚唐五代,温庭筠词的客观精美,极富音乐性和装饰性;韦庄词的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冯延巳词特有的文雅、忧患和执着;李煜词对人生的怀疑和反思,都各具特色.他们各以其独特风格的创作,一步步拓展与深化了词境,为宋词的全面繁荣做了极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5.
赠妓、咏妓词最具词体本色风貌,并始终贯穿于宋词的创作中.宋词对歌妓的刻画不仅表现在容貌、情态、技艺等方面,同时也传达出文人对歌妓的情感类型,即狎玩戏谑、蕴含感情、有所寄托等.由于词体发展以及时代风貌的不同,两宋赠妓、咏妓词也表现出一些差异:北宋词人提及歌妓实名时,多出现在词作中,而南宋多见于题序;南宋赠妓、咏妓词所表现的内容、情感比北宋更为宽泛,出现了赠妓却非关艳情及绝情之作,还出现咏老妓、悼亡妓等北宋词不曾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学重赋比兴,作为"诗余"的词传承这样一种深刻的隐喻渊源:于词中抒写情与性,创造象与境,更多地融入作者主体意识与理性思辨,声学与艳科构成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邱世友从词调的体构及字音的声调入手探寻词的声律,指出声律是词化的重要本质,声律及其组合变化以及声调组合变化所构成的扬抑格和抑扬格,均以不同声象呈示心象,体现"立象以尽意"的艺术特质与审美意义.以邱世友声律论为参照进行词学声学研究,可助益于当下词学研究与词作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7.
论邓肃词     
邓肃是宋南渡时期著名的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木并榈集》25卷传世。其词超越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承袭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风格特点,在创作题材及思想内容上开拓创新。尤其是南渡后词,伤时忧国,慷慨激昂,既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自己情感体验的反映,也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精神状态的折射。邓肃词总体呈现出个性鲜明,风格多姿,善于用事,语言质直明丽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学重赋比兴,作为诗余的词传承这样一种深刻的隐喻渊源:于词中抒写情与性,创造象与境,更多地融入作者主体意识与理性思辨,声学与艳科构成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邱世友从词调的体构及字音的声调入手探寻词的声律,指出声律是词化的重要本质,声律及其组合变化以及声调组合变化所构成的扬抑格和抑扬格,均以不同声象呈示心象,体现立象以尽意的艺术特质与审美意义。以邱世友声律论为参照进行词学声学研究,可助益于当下词学研究与词作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9.
王晓骊 《兰州学刊》2010,(6):162-166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理学的成熟,理学思想逐渐向宋词的创作和接受领域渗透,成为词学思想的重要哲学渊源。在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文人词学思想的核心逐渐从"合乐软媚"的本色论向醇雅中正的品格论转移。南渡之后,理学家积极参与宋词的评价和阐释,词学话语体系的建立或多或少地带上了理学的气息。理学以道德评价为旨归的美学思想更成为南宋后期词学理论的核心,并影响了词学思想在后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男恋女”爱情词之总阕数近100阕,其中姓名可考之作者凡25位。此作者与篇数均占有相当分量的书写,所具之意义与价值为:在承先方面,沿袭了中国诗歌自古以来既有的主题;在启后方面,直接影响后出词家书写相同主题之作,并间接酝酿豪放词的产生;而其展露之男性爱情心态的细腻多元,与基于叙事思维着意情节的生色设计,以及运用外在形象呼应内在情意的安排,则使得作品颇具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1.
邓小南 《文史哲》2005,(5):57-64
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是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过程。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现实情境,实际上涉及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到时人的认识心理与解释角度。所谓“胡/汉”语境的“消解”,在历史上体现为一个并非与朝代兴亡同步的漫长过程。它一方面是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进程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观念与认识的演变也是促成这种“消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与商品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快速成长,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体系。其中,广泛兴起的各种集市将市场活动扩散到农村各个角落,使农民零散的交易活动纳入到一定地域范围的商品流通网络之中,由此发挥出初级市场的作用。镇市则属于更为成熟的市场形式,不仅商品流通规模大,辐射范围广,而且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联系密切,因而具有中心市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江南农村多层次的商品流通日趋活跃,跨地区的市场联系不断加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格局。小农经济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和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出由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向市场供给和商品化生产转变的趋向。但此期江南农村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仍相当有限,且明显受人口增长压力和宋廷赋税货币化政策的影响,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南宋文人穿越千古时空的界限,将人世沧桑、兴衰成败之感,谱成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凄清的怀古词篇。时代背景的不同,咏怀古迹的差异,词人主体的不一,形成同中有异的抒情格调,汇成南宋浩荡激越的怀古情愫。南宋文人诉诸怀古词作的书写,在突出浓厚的主体价值的同时,还渗透着强烈的文人情愫,既有拯救家国的儒家精神,又有隐逸江湖的道家情怀。  相似文献   

14.
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朴兵 《殷都学刊》2008,29(3):50-54
唐宋饮食文化有着许多显著的不同。唐代饮食文化深受游牧民族和异域风情的影响,具有鲜明的“胡化”色彩,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则大大减弱。唐代饮食文化显得豪迈粗犷,宋代饮食文化则显得细腻精致。唐代饮食文化的贵族化色彩显著,宋代饮食文化的平民化色彩突出。唐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局限于自然经济的范畴,而朱代饮食文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则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南宋“说话”的普遍性、团体性和专业性的特征,并认为其产生的社会原因一是南宋社会经济的畸形繁荣,二是封建阶级的爱好和倡导  相似文献   

16.
刘建琼 《河北学刊》2007,27(4):137-139
文学主题的特性常常是社会形态格式的表征,忧生意识是宋词的文学特质。本文试图从创作时代的社会特性出发,本依词人心灵世界的构建来追溯宋词忧生意识的种种表现,寻找文学创作的根由以及作品和作家价值所在,为宋词的欣赏和文学的创作提供思考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宋代琼州府学兴立始末,并分析其兴学历史背景,展示出海南地方官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的南疆,随着区域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已形成比较典型的河流绿洲农业区和山麓草原游牧区。农业生产已是五谷皆种,略与汉同。畜牧业生产则是驼马牛羊,种群皆备,标志着区域农牧业生产已进入成熟阶段,并形成合理的区域农牧业生产布局。  相似文献   

19.
遗民词人群体形成于宋末元初。由于与僧侣的密切交往,对佛教思想的接受和深入研究,他们的词作中,蕴含着深刻的悲苦情怀体验和"四大皆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显地体现出佛教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20.
南北宋词异同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显著.北宋词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多即席配乐而作,多自然感发、率情之作;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逐渐演变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清人在朱彝尊之前大都喜爱北宋词,朱彝尊之后南宋词备受推崇.事实上,北宋、南宋之词,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北宋词处于词的兴起期,南宋词处于词的高峰期,这是词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