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其实,诗是最好的广告语。温州有诗"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宋·杨蟠),永嘉有诗"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宋·苏轼),有关瑞安的诗,人们常常引用陆游的《泛瑞安江风涛贴然》: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是瑞安的招牌字,写在对外交往的画册上和祝酒词中,告诉人们一个诗意的瑞安。而且有机会的话,我们还向来客说,当年陆游  相似文献   

2.
陆游一生酷爱品茗弈棋,形之于诗,有茶诗三百多首,棋诗一百有余,有的既写棋也写茶。这些诗写棋、茶之趣、之味、之道。棋与茶,既让人忘忧,又可以让人悟道。棋禅一味,茶禅一味,其构建的棋之境,茶之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方式与审美趣味。棋与茶通可悟人,棋与茶,既参与到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又成了一种“艺”,具有了审美的和形而上的“道”的意义。对陆游的棋诗、茶诗的研究,既可以为陆游诗歌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也为文学视野中的棋与茶的讨论,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3.
病历诗     
刘鹏飞 《中华魂》2014,(22):36-37
也许有人会问,还有用诗写病历的?也太浪漫了吧!专门用诗写病历的医生,我的确没有见过,但包含病历内容的诗歌数不胜数。翻开史籍看看,杜甫、白居易、陆游,哪个诗人没有病历诗?病历诗有时比病历写得还详细哩。  相似文献   

4.
陆游对杜甫非常推崇,他诗中化用了大量杜甫诗,陆游是宋代诗人中使用杜甫诗典故最多的诗人。陆游精心安排对仗,他诗中的当句对和具有"时空并驭"特征的对仗,可以看作杜甫以来精心锤炼语言的传统所产生的影响。陆游的一些五七言诗也直接学习和模仿了杜甫诗。尽管如此,陆游诗总体上和杜甫诗并不相似,杜甫诗之苍茫深厚尤陆游所不能及。  相似文献   

5.
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宋宣城诗人梅尧臣,早年受西昆体诗派的影响,后突破西昆窠臼,积极参与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写了不少关注国计民生、抨击社会时政的好诗,后被陆游誉为"名家",更被刘克庄尊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6.
陆游《夜读兵书》诗"耻复守妻孥";《晚泊松滋渡口》诗"江回徙倚忽逢山"及"未满百年均是客,不须数日待东还";《蟠龙瀑布》诗"古来贤达士,初亦愿躬耕.意气或感激,邂逅成功名";《太息》诗"冰霜迫残岁";《闻虏乱有感》诗"头颅自揣已可知";《晓叹》诗"幽并从古多烈士,悒悒可令长失职"等章句的文本解读存在一些问题,故游国恩、李易先生《陆游诗选》,朱东润先生《陆游选集》等权威注本的注释及解说,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7.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七0年)到夔州(今四州奉节县)任通判时,曾经路过荆沙。由于换入峡的船,他在沙市和江陵逗留了整整十天。这十天当中,他除了天天用日记体写《入蜀记》外,还写了将近十首诗,几乎平均每天一首。陆游非常勤奋,曾要求自己每三天必须写一首诗。可是这十天的产量却激增了两倍。这是因为他认为旅途中有生活,源泉混混,正好写诗。他在《题肖彦毓诗卷后》中写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可见陆游是有些朴素的唯  相似文献   

8.
稼轩诗简论     
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以诗名世,也写了不少词,词亦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的词选本都有陆游一席之位;辛弃疾以词名世,也有诗作,但他的诗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大凡宋诗选本或其他选本,一律不选他的诗,即使是辛之个人选本、选词、选文,亦不选诗,好象诗不存在似的。其实辛弃疾写诗也不少,现经搜辑可见的便有108首(76题),为词的六分之一略强,且其诗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读者均被陆游持久热烈的爱国情怀所感染。本文认为,军事意象是陆游爱国情怀在其诗中的集中体现。而"剑"意象既寄托着陆游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又蕴涵着诗人壮志难酬的失意落拓。  相似文献   

10.
《入蜀记》展现的是陆游理性、深思、好学、好交游的形象,而入蜀诗特别是进入夷陵以前的诗,则呈现出的是一个充满悲伤、无奈、怨恨的十分情绪化的陆游形象。进入峡州夷陵前后,陆游诗歌中的情绪稍微平息,渐渐与《入蜀记》中的形象趋于一致。情绪化与外向性是陆游的主导性格,但是这种性分显然不符合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整体精神追求,所以陆游先树立了诗、文书写不同的文体观念,又逐渐调适了他的诗歌审美观念,使其创作能够与时俱进。陆游诗文创作形态与观念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历程,既体现出时代审美标准对个人性分的制约与影响,也体现出个人性分能够在时代审美主潮中得以表现与适当调控。  相似文献   

11.
从诗体角度看,臧克家的《老马》是一首现代格律诗,是臧克家现代格律诗的精心之作。形式整齐,声韵和谐,音节鲜明,语言洗练,是《老马》这首诗的美学特征。此外,文章还从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生关系入手,对《老马》这首诗进行了解读,并就臧克家与新月诗派的关系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陆游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绍兴二十三年应举再次失利。失利的原因,陆游"诗题"语焉不详,《宋史》本身与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多有矛盾之处,后世著述纷纭其说。综合分析相关资料,陆游当年赴锁厅试,因与秦桧之孙同场竞技,被置末位;礼部试更由于秦桧党徒的周密安排,未入考官的法眼。  相似文献   

13.
陆游86年生涯,度过时间最长的,莫过于三山别业。三山别业卜筑于何时?确切的处所在何处?其规模和体制如何?陆游在其中怎样生活?本文试就陆游自己的诗文作一番考证,庶几对于认识陆游其人其诗,恢复陆游故居,能提供一些比较集中的资料。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时间紧迫,加以陆游诗文繁富,牵强附会,挂一漏万之处,时或有之,敬请读者批评指正。陆游在《春尽遣怀》诗中自注:“予以乾道乙酉,卜筑湖上,今三十有二年矣。”乾道乙酉为公元1165年,时年41岁,作此诗为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时年72岁,完全符合。陆游在《幽居》诗中又自注道…  相似文献   

14.
<正>杨万里是南宋前期的大诗人,他一生写诗两万多首,现留存下来的有四千二百余首,是中国文学史上仅次于陆游的高产优质诗人。他的诗浅近通俗,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生动有趣,且风格多样,被人称为"诚斋体",因而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称赞他"雄吞诗界前无古,新创文机独有今"[1];"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2]。就这样,他被推为盟主,"执诗坛之牛耳"[3],使宋诗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甫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亦云:“采得菊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晚年时,陆游又写了一首《老态》诗,诗中曰:“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可见菊花不只是观赏名花,还可填制枕头,健身疗疾?  相似文献   

16.
郑永晓 《南都学坛》2011,31(3):56-60
钱钟书先生对南宋诗人陆游的精彩论述,见诸《管锥编》者,尚多值得开掘探讨之处。钱先生的论述,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陆游诗学渊源的探讨,多考察陆游师法前人句法之处,其中对陆游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关系等均有言简意赅之阐述。第二,对陆游诗文成就的探讨,既有对陆游诗歌中对仗、用典等具体的创作特色给予精当的评析,也包括对陆游总体成就的评价,准确指出了陆游之诗、文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三,"研究"之研究,亦即对前人有关陆游的评论进行分析和批评,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偏颇之论。第四,对于陆游诗文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处给予了批评,对包括陆游在内的宋诗的某些弊端给予反思,如"竞用新事","且表学问"等。钱先生对陆游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而客观地评价陆游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其深远影响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陆游诗风凡三变:丙戍(1166年,陆游42岁)以前诗雄健奇巧,中年入蜀诗豪放悲壮,后期诗沉雄苍凉,又平淡恬静,诗风的演变与其涉世产生的浩翰深厚复杂的爱国感情密切呼应并融合一体。审视上述观点,唯  相似文献   

18.
陆游在以身许国、收复河山的豪情之外,对悠游山水、造访佛寺有着浓厚兴趣.除游赏之外,其佛寺造访涉及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前者多表现于行役中对寺院的食宿依赖;后者则寄寓山居体验以实现精神之超越.寺境的幽玄清寂由此而影响到诗人及其创作,一者刺激了诗人的诗性省思与创作自觉,二者强化其诗的梵景内涵及书写.诗人在寺景的状写中,尤能以视听交织的精妙笔法摹写钟声,呈现出系列精彩的"声音风景".陆游的寺院造访是其"空灵、超妙、淡远、明丽"诗风形成的现实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陆游在以身许国、收复河山的豪情之外,对悠游山水、造访佛寺有着浓厚兴趣.除游赏之外,其佛寺造访涉及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前者多表现于行役中对寺院的食宿依赖;后者则寄寓山居体验以实现精神之超越.寺境的幽玄清寂由此而影响到诗人及其创作,一者刺激了诗人的诗性省思与创作自觉,二者强化其诗的梵景内涵及书写.诗人在寺景的状写中,尤能以视听交织的精妙笔法摹写钟声,呈现出系列精彩的"声音风景".陆游的寺院造访是其"空灵、超妙、淡远、明丽"诗风形成的现实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20.
陆游是诗歌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全年候"诗人。一年四季,不论气候冷暖寒暑,他都能保持旺盛的诗歌创造力。他时刻感应着四季的物候变化,他从大自然中去寻找诗材诗料,创作了大量季节特点鲜明的抒情诗。他用诗来思考,用诗来言说,是一位踏着"四季"节拍舞蹈的抒情大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