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和谐社会,与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个意义的概念.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们来说,这种和谐社会还是一种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与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基本平衡、社会矛盾基本缓和、社会差别基本合理、社会秩序基本稳定、社会文化基本认同、社会保障基本健全、社会控制基本有效、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协调、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并和睦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卫发智 《国际公关》2023,(22):55-57
文化认同是一个具备现代性价值的哲学问题,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各个民族与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新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文化认同建设重要性不断提升,必须坚持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构建,全面助推中国文化认同建设。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是以某种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历史过程。本文从文化视角审视全球化 ,揭示文化全球化的实质 ;追溯中国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实 ;面对文化全球化 ,我们应该提升文化自觉 ,重新建构中国现代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认同的核心在于从政治认同转向文化认同,其中的关键则是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是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高校教师的文化使命意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依托.对马克思主义“真知与真信”,把握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马克思主义“真讲与真行”,延续它的发展性和世界性;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传播、推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出了挑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扬弃,坚持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创新。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交织过程,既包含着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也存在着以中国文化“化”马克思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应关注“文化认同”,更应关注“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即在于两者某种程度上都注重实践性;此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要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意义系统层面,文化认同指的是社会内部,主流价值观与群体的感情共鸣、文化归属的有机结合。波兰社会转型之后,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由之前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解读转向了现代社会文化认同的探究。波兰社会文化认同由传统的贵族文化、天主教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中欧文化构成,它在肯定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力主回复前政治的认同,指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认同是实现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这种文化认同几乎涵盖了在巨大社会变革影响下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维度。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文化全球化的产生和表现。指出文化全球化对党的指导思想、领导地位和执政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在文化全球化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巩固党的领导的文化基础;发扬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民族认同;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大力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现代新儒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梁漱溟以“文化三路向说”分析世界文化,在乡村建设中接纳马克思主义,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并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沟通中观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整体而言,梁漱溟经历了从拒斥、批评马克思主义到认同、接纳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并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在现代新儒学“返本开新”的文化主张下进行的,表达出现代新儒学和马克思主义在承认人的创造性、某些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相通性,可以成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参考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