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物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物哲学是古代中国的科学哲学,中国科学之基本观念如物、气、阴阳、五行等形成较早,但庄子(与惠子)创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科学哲学学派,提出了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这三个中国古典物哲学的基本问题。邵雍及其弟子则形成古代中国第二个科学哲学学派,以象数学为特征。以方以智为核心的方氏学派是其第三种形态,它集中国古典物哲学之大成,是总结者,也是终结者,开启了中国科学哲学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李晓春博士的《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学术专著.李博士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独特视角,对张载哲学的核心命题“太虚即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张载哲学研究在当代受到西学研究视域影响而误读的结论.该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的著作,还是一部系统的反思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分期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史进行了考察。哲学的繁荣可以促进科学的繁荣 ,哲学的凋敝也容易压制科学的创新 ;哲学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往往是耦合的 ;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容易导致哲学的畸形发展 ;科学脱离哲学将缺乏指向性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论数学美     
论数学美王奎实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美学和哲学是联为一体的、不可分离的,这固然是由于中国古代各门科学尚未充分分化,同时也由于中国哲学较之于西方哲学更富于美学的意味,同美学有着很为直接的联系。本文抓住这一特点,论述关于数学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现代意识和哲学学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中包含着先进中国人对于现代意识的自觉。呼唤科学、民主,要求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批评西方的现代性,都是这种自觉的表现。中国现代哲学家在现代意识的基础上,达到了对于哲学学科的自觉。尽管他们对哲学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各自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明确地意识到:各门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后,哲学不再是古代那种包罗万象的学科,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哲学有别于宗教,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哲学也有别于科学,研究范围呈现出总体性的特点,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  相似文献   

6.
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探索毛泽东思想渊源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国外学者梁再赫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概念和毛泽东思想中的自然概念入手,强调毛泽东的自然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本体论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呈现辩证法色彩的概念和体现实践性的概念,并着重对中国古代哲学与毛泽东思想进行纵向比较.深化了学术界关于毛泽东思想渊源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1.一度曾有一种说法:古代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古代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吗? 科学和技术是灵与肉的关系.技术是肉体,科学是灵魂.没有肉体,不可能有灵魂;没有灵魂,肉体也就不成其为肉体.因此,把技术和科学割裂开来的说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科技哲学"的涵义就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观念或思想",它的本体范畴是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哲学的起源,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文章通过对古代直到近代关于这一问题的梳理指出:传统哲学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时代,虽然放弃了哲学就是各种科学知识的总体的看法,但并没有放弃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这一根本观念.随着近现代科学地不断发展,哲学与科学分化的完成,哲学不可避免地又陷入了科学危机之中.如何将哲学从危机中拯救出来是现当代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以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为例介绍和评价了现代西方哲学家为拯救哲学危机所作的种种努力,认为放弃对哲学科学性的追求才是哲学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0.
气范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之一,产生于先秦时期的气论哲学,不仅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说明,而且也基本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路径和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天文学、医学、文学、哲学的发展受气论哲学影响最深、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早在《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就有了五行说的记载,战国时随着天文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五行说也更为发展和流行.五行是以木、金、水、火、土五种物质为概念解释客观事物运动的学说,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说解释宇宙.这就使人们意识到有一个客观规律支配着世界,因而五行说是含有某种朴素唯物论成分的.五行说对我国古代天文学、历史学、音乐和医学等发展都起到一定历史作用.战国晚期一套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进一步的结合.”(任继俞《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关系》,五行说反映在自然观的主流是唯物的,当战国晚期邹衍用它来说明社会历史时则陷入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美学与哲学是联为一体,不可分离的。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古代各门科学尚未充分分化,另一方面还因为中国哲学较之于西方哲学更富于美学的意味,同美学有着很为直接的联系。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美学时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只打算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概略的说明。在考察中国古代哲学时,我认为非常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同中国原始氏族  相似文献   

13.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作为理论武器,科学地分析中国古代法律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基础,探讨和揭示它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唯心主义宇宙观是中国古代立法的理论根据以天命和天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唯心主义宇宙观有效地指导了中国古代的立法活动.所谓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的天命始于殷周时期.在原始社会里没有一个统一的最高的神,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哲学,就着重探讨“研究者对待自然界的方式方法问题”而言,早在古希腊时已经产生。在人类文化尚未分化的古代(古希腊至文艺复兴前),科学哲学担当着人类知识“圣母”的角色与功能。它不仅负责对科学知识的总结概括,还肩负着对科学未知的填空,成为包罗万象的神秘“母体”。虽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斯多德就把哲学(“第一哲学”)和具体科学进行了区分,但事实上直到文艺复兴前,总的说来,具体科学并未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类知识仍然混然一体,表现为“自然哲学”。这是科学哲学的第一个发展形态——古代科学哲学。这一时期,“研究者对待自然界的方式方法问题”已成为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对认识论探讨的重点在认识的来源与本质,尽管对认识过程与方法也有所涉及。与这一阶段整个哲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一些报刊展开了“中国古代是否有自然科学”的讨论。存在两种倾向:一种过高地估价中国古代科学的意义,而另一种则否认中国古代有自然科学。一方面,过高地估价中国科学的意义是不妥当的,但另一方面,否认中国古代有自然科学也是难以成立的。这两种观点的共同错误是忽视了科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对性和民族性,把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李约瑟及其"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古代科学虽有其弱点,但不能由此否定中国古代科学之成果,不能套用近代科学的标准去评判中国古代科学成果;批评了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以及修改"李约瑟难题"和"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的论点.中国古代有着光辉的科学成就和先进的自然观、科学观、方法论.这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得以灿烂并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历时态时间维度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进行唯象考察发现,科学和哲学在古代呈现出一体化特征,在近代前期开始分化、独立,在近代后期又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迹象,而在现代则表现出高度的综合发展趋势--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双向运动现象.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进行这种历史的唯象描述、考察,对人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原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丰富而深邃,蕴含着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群体组合,以及在外观上呈现出的大屋顶、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等特色,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实用价值及审美价值,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萧汉明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易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家.他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其为学的致思取向是从古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出发,融入对哲学原理的思考,促进传统哲学现代化,指出并论证了辩证综合哲学是当代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