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书铎 《中华魂》2004,(4):22-23
今年又逢甲申年。60年前的那个甲申年(1944年)3月,郭沫若同志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纪念明朝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三百年。文章阐明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它的一些首领因为胜利而骄傲起来,生活腐化,进行宗派斗争,以致这次起义在1645年陷于失败,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甲申年。60年前的甲申,郭沫若写就了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该文生动剖析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功败垂成的历史原因和经验教训。该文发表后,引起了国民党的围攻,而共产党则把它作为整风文件。建国后5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当李自成,向国家和人民交了一份份合格的考卷。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同志,为了弄清明末历史问题和批评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了一组文章:《李自成为什么失败》(1979年11—12月香港《文汇报》),《论<圆圆曲>》(《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评<甲申三百年祭>》(《文汇月刊》1981年1—3期)。姚雪垠同志本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心情,继承郭老五四时代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精神,运用大量史料,辨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一些重要史实,批评《甲申三百年祭》的疏漏和错误。但他评论的问题不限于《甲申三百年祭》这本小册子,还批评郭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评价郭老的学术活动,以及批评一种“不严肃的、对历史和读者不负责的学风”。  相似文献   

4.
通山县高湖公社高湖大队民办教师朱型淼(现为李自成墓管理所工作人员),最近向当地政府献出《甲申岁戈闯志》。该志所记再一次证明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确系牺牲在湖北省通山县高湖公社九宫山下。  相似文献   

5.
1944年,为了纪念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的史论.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希望掌握中国未来命运的中国共产党人,能从李自成领导的这场农民大革命运动中得到借鉴,保持清醒的头脑,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史论发表后,毛泽东同志把它作为党的“七大”重要文献之一.这篇史论提供的“胜不可骄更重于败不可馁”的教训,今天仍有其启迪意义,故被节选编入小学教师进修教材《习作与文选》及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然而,我对该文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的责任、教训等论述,却不敢苟同.兹略加申述,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6.
《明史》卷三○九列传一九七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偃师,“屠城而去”,百姓“死难者众”。至今洛阳偃师一带民间仍流传着一种异乎平常的说法:“屠城那回(按指公元1642年即明朝祟祯十五年李自成最后攻占偃师县城之时),偃师可惨,县城十字街头丢下元宝也没人拾……。”言下之意是说李闯王领导的起义军把人都杀光了。本文据一份地志史料专为此事作辨,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编撰的《偃师县志》,关于李自成农民军多次围攻和占领偃师的情  相似文献   

7.
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满洲人步步为营,逼近山海关;张献忠占据四川,大肆屠杀士绅百姓。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史书习惯称之为甲申之变,在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中,这样描述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  相似文献   

8.
《李自成经济政策研究》一书,王兴亚著,一九八二年九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过程中的经济政策的一本专著。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规模大、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一、《甲申岁弋闯志》辨伪 在湖北通山九宫山“闯王陵”“李自成生平陈列室”内,有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展品,名曰《甲申岁弋闯志》。此志并《通山县志》、《程氏宗谱》、《九宫山志》及马镫之类,被视为李自成“殉难于此”的有力证据。展品原件墨书抄本,除标题“甲申岁弋闯志”外,正文十二行,约三百六十余字,末署“顺治二年乙酉腊万年掘录”;“民国元年仲秋八世孙麟安移录”。万年为何人?待考;民国元年为一九一二年,上距顺治二年(1645)已二百六十八年。易言之,此志是二百六十八年后的一个传抄本,整整相隔有清“享祚”的一个朝代,它把李自成死难于  相似文献   

10.
姚雪垠同志精心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和修订后的第一卷的相继出版,是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打倒“四人帮”,文艺得解放的胜利成果,是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可喜收获,它给在华主席领导下粉碎“四人帮”后的文艺百花园地增添了异彩。 《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在毛主席亲切关怀和期待下创作的,是在毛主席文艺思想指引下创作的。毛主席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1.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李自成自潼关原之战失败后,被困于商雒山、鱼腹山,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总结革命经验,1640年(崇祯十三年)从巴西突围,第二年进入河南时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执香迎导,远近若狂”。农民起义军声威大  相似文献   

12.
在十七世纪的那个甲申年“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的大日子里,郭沫若先生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祭这个日子本身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要祭的是日子里的人和事.欲治无能的崇祯皇帝,贪得无厌的腐官败吏,丧命疆场的双方将士,转死于沟壑的黎民庶众,以及立即骄傲起来,立即腐败起来的英雄们都是该祭的.有人说郭沫若的文章是为了纪念明朝未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的三百周年而写的.我以为这不确当,至少是不全面.一九七二年,花了一角一分钱购得再版的《甲申三百年祭》单行本,当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读过后,对其中的“微言大义”尚难明了.后来翻读几过,渐生以上如是想.郭沫若先辈的史学,也难免遭人非议,但这一篇祭文,不能不说是大史识,大责任,大手笔.文章于现实时居未涉一言.是劝戒国民政府,还是历史比况现实以晓启国民?我没有研究.不过,蒋委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是复杂的;斗争是尖锐的。从明朝中叶以来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在这个时期,都激化了。几种矛盾交互错综成为复杂的情况。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失败以后,满族贵族于1644年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以后又经历了二十年的时期;用武力逐渐统一了全中国。汉族人民对于清朝的武力,进行英勇不屈的反抗。民族矛盾激化了,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没有得到最后的成  相似文献   

14.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采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来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批判封建制度的黑暗统治,宣传农民军“割富济贫”、“均田免粮”的革命思想、主张和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在中国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15.
鳌拜论     
鳌拜,满族镶黄旗人。祖父索尔果是苏完部落首领,于一五八三年率其子费英东等来归。费英东是其家族中功勋最为卓著者、努尔哈赤时的“五大臣”之一。鳌拜为费英东之侄,皇太极时屡建战功,被赐号“巴图鲁”(即勇士),升为三等昂帮章京。顺治年间与阿济格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后成为决定国家军政大事的议政大  相似文献   

16.
“招商赈饥”、“平买平卖”和“公平交易”,是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鼓动口号,也是其工商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关于“平买平卖”,已为人们所重视,在近人关于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论著中,有人把它和“均田”、“免粮”并列,作为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重要口号。但是,对于李自成农民军的工商业政策设施,则很少具体论述。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六四四年,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领导的伟大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接着,满洲贵族在汉族大地主的勾结和配合下,在共同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清王朝。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还在激烈地进行着;城市各阶层人民反对薙(音替)髪、反对民族奴役的斗争也在蓬蓬勃勃地展开。一部分效忠于明王朝的官吏和地主,也在不断组织“南明”政权,妄图东山再起,与清军进行了将近二十年的争夺。  相似文献   

18.
《水浒》是以北宋末年爆发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它塑造和歌颂了叛卖农民起义军的投降派宋江的艺术形象,是一曲地地道道的投降主义的赞歌。然而,历来有不少《水浒》的评论者,往往援引了一些历史资料,来强调所谓《水浒》对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的“巨大影响”,例如什么直接采用《水浒》中的“替天行道”为号召啦,什么把《水浒》作为“玉帐秘本”(军事上的参  相似文献   

19.
郝贵生 《中华魂》2014,(19):22-26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毛泽东的“不当李自成”思想。笔者就这一思想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毛泽东“不当李自成”思想的提出和科学含义 1944年,毛泽东谈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书时就有“不当李自成”思想的萌芽,但直接提出是1949年率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之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接过话题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相似文献   

20.
对于明末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籍贯、生死、起义及其李自成一族的情况,历史学家众说不一,有的出入很大。笔者前几年在陕西横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横山县志》,对李自成及其家族情况曾作过一些调查,还阅读了大量关于李自成的史籍、方志和资料,对李自成的一生作了新的探索和研究,现试就李自成和李氏一族诸况作以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