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章认为,晚发外生型的西北甘宁青早期现代化,是回族军阀在主流社会推动下的非自觉行为,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回族军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近代教育,其自身的封建传统因素成为导致甘宁青地区现代化夭折的主要原因;而宗教和世俗因素的盘根错节,又使得回族军阀在惰性和变力之间摇摆不定,增加了现代化的曲折。另外,回族军阀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性,他们与国民政府间存在向心和离心的二元倾向,表明他们不可能最终完成现代化的领导重任。甘宁青早期现代化的最大成就,是启动了该地区从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为20世纪中期以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随着甘宁青社会的变迁,回族的经济开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业领域,还涉及农林牧业、工矿交通业、金融业等.这一时期回族经济开发的主要特点有:地方性与民族性;回族所处的政治环境与社会地位对甘宁青地区经济开发的制约;回族经商传统是经济开发的独特方式;回族经济开发的程度低、局限性大.这时,回族经济开发的功能从对本民族的发展作用、区域经济的开发作用,已扩大到对甘宁青社会的近代化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3.
民初军阀割据是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在传统政治权威崩溃与现代政治权威重觅的磨合期出现了军阀,近代社会变革催生了军阀割据的生力军职业军人,中国社会的贫困又滋生了大量士兵,形成从军热,这三种因素相结合形成了军阀割据。军阀割据是近代社会结构变迁与价值重定的全面反映。军阀政治延长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时间,使中国早期现代化再次受挫。这预示着近代中国必须继续“革命”(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取得民族独立,并树立民主政治权威后,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4.
皮筏是西北甘宁青黄河上游地区特有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运输工具,分为牛皮和羊皮两种材质。近代以来.随着甘宁青地区羊毛的大量出口,以长途航运为主的皮筏运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在近代甘宁青地区羊毛出口贸易中,由于运输速度和价格的原因,当时2/3以上的羊毛是通过皮筏运往包头,再由包头转运到天津口岸出口的。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农民离村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发展至巨。沉重的苛税是农民离村的首因;次则为马家军阀抓兵拉夫;此外天灾频繁、外货涌入和战祸频仍也是重要因素。斯时农民离村后的主要谋生方式是进入城市做工、住家、逃难和求学,部分转入它村继续垦荒,或转入土匪的行列。农民离村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增添了城市生存压力,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但离村者向故土回馈资金和技术,又通过创办杂志积极传播新思潮,对促生甘宁青社会向近代化进发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海回族军阀是一支活跃在近代西北历史舞台上的地方割据势力。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清末以来西北动荡的政局、西北雄厚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的存在、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社会经济衰落造成的农民破产和游离以及青海回族军阀三代的军事积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人物及事件的述评以及产生原因的分析,缺乏从军事角度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拟从军系到军阀的转型及青海回族军阀的军事近代化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西北回族军阀集团是对来自河州马姓回族三大家族的军阀的总称,三大家族分别立足甘、宁、青,各系之间泾渭分明.马占鳌是诸马军阀的奠基人,也是"甘马"的缔造者,因为他在大胜左宗棠的情况下率领回民起义队伍接受清政府的"招抚",以至于成为史家笔下半个多世纪以来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清政府日益衰落,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封建王朝的解体,是因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中央集权制的崩溃,自然是资产阶级民主的登台。在中国,近代封建制度的解体虽然也伴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但中央集权制崩溃的结果却是军阀政治的出现,资产阶级发动的辛亥革命成了封建王朝崩溃和军阀割据出现的契机,民主共和成了军阀政治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9.
张宗昌和韩复榘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著名的军阀。作为军阀,在他们身上既有封建军阀的共同性,又有新旧军阀表现在他们身上的差别性;既有封建军阀共同的反动性、愚昧性和落后性,又有因性格、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等因素而形成的个性特征。把张宗昌和韩复榘这两个人物加以比较,对于研究军阀史,研究在他们统治时期的山东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是会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回教教育促进会是民国时期甘肃回民社团的一个缩影。该促进会诞生于20世纪初,终结于50年代,最盛时其分会几乎遍及甘肃省各县,是近代回族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文化团体之一。促进会近40年的风雨路程展示了近代甘肃回族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的艰难历程,更是反映了近代以来西北地区回族社会团体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1.
许多研究者对于读者需求问题的发现和描述主要着眼于现象,难免使之琐屑和散乱,这就需要我们再从本质上加以深刻、简洁而有序的概括和厘定,即让这些具有共同性和联系性的现象都分别在本质属性上得到属于类的明确昭示:“真”是读者本质需求的基石,“善”是读者本质需求的核心,“美”是读者本质需求的极致。  相似文献   

12.
"风"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可指自然之风,也可指风化之教;既被视为音声曲调,又被称为民歌民谣;既被视为圣王之遗化,又被当作主文而谲谏的讽刺与劝说。这诸多的义项,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飞鸟振翅而风生,是甲骨文以"凤"为"风"的根本原因;在商周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变革时期,在类似于"大块噫气,其名曰风"的认识推动下,"凤"与"风"出现分化,在"凤"字逐渐指向神性凤鸟的同时,作为"后起本字"的"风"字出现。风为土气,土气鼓动而形成音,音乐也必然反映着风土人情,"循弦以观于乐,足以辨风"的认识中,透露出了风土之气与风俗之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在"风"因与"音"、与"律"关联而具有指向歌声、曲调的意义时,由"风"之飘忽流散、托物而不着于物的特点,又引申出了用"风"来指称没有明确来源、没有具体内容、没有明确指斥对象的特殊存在状态的意义,"风言""风听""风议"等词即因此而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风刺",便指不着痕迹、委婉曲折的言说方式;因这种进谏方式而来的作品,便是最早的"风"诗。这些"风刺"之诗,或归属于《小雅》,或分列于各国,都只是被统纳于"诗"名之下,一直到孔子删《诗》正乐时,同属乡乐的十五国诗,才被正式地归为一类,作为《诗经》作品类名的"国风"(或"风")由此产生。至《毛诗序》,则在集合种种"风"义并对之加以解释之余,又在"六义"的新名目下,为"风"字增添了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新义项。  相似文献   

13.
巫是原始部落文化的执掌者 ,巫的祭祀活动是艺术的源头。巫文化是沉醉于个人性灵 ,移情于自然崇拜的酒神文化 ,它与道庄相融 ,对以长江为中轴的南方文化及社会影响尤甚 ,可将其按审美的原则开发提炼 ,服务于旅游经济。巫溪可以作为展示远古神巫文化的博物馆 ,以此带动旅游产业 ,振兴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进入权与企业层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产生于市场机会并且是市场机会价值化的组织。企业家发现市场机会,并须说服物质资本和其他人力资本参与市场机会价值化的一系列活动。企业成长是企业家不断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以及其他人力资本不断地学习利用市场机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家面临两难选择:参与者越多,市场机会价值化程度就越高,但市场机会被参与者盗用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内部层级结构正是限制事后竞争和激励专用性投资的安排。  相似文献   

15.
李白对齐文化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齐文化在李白诗歌中集中表现为三大主题:纵横捭阖的帝师王臣,倜傥任侠的布衣游士,以及燕齐海滨的神仙道术。李白的文化取向是盛唐士风和时代精神的映射。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计成的个人资料缺乏,是《园冶》难于理解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有关计成的更多信息。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得出:计侨是计成的儿子,计成的籍贯是吴江的盛泽镇,计成与计东、计元勋是族人,计成在镇江的住所在戴公园附近。  相似文献   

17.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智能手机的图像制造能力给本真生活世界的表象造成了威胁。这种威胁被认为在全球出现并且无处不在,在视听和文本图像方面,它用数字生成的表象取代了本真生活世界的特有表象。对于这个问题,大约一百年前,胡塞尔就借助于形式化数学的概念进行了描绘,他认为这是对本真的非形式化的数学生活世界存在的遮蔽,并因此是对前形式化的数学生活世界存在的遮蔽。然而更早,柏拉图在《智者篇》中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经典阐述,他认为,真理问题与表象(幻象)问题是不可分割的,原型图像性的非表象和图像的表象之间的对立被原型和图像的表象之间的对立所取代,而存在与非存在多元化的显现排除了关于真假表象之区分的明证性知识。在展现和代现中,胡塞尔对客体的直接被给予性进行了开创性的洞察,在柏拉图对谬误之真的表象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诸幻相和图像意识进行了补充性描述。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学阐明了表象的根本性起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它是如何显现的。然而,智能手机的幻影给世界的真正表象带来了扰乱,致使在今天的技术干扰来临之际,现象学尽管拥有最为强大的能力,却中断了世界显现的道路,并且因此中断了它的表象自身。  相似文献   

19.
论秦汉、晋唐、宋元中医发展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医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内容博大精深。秦汉医学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晋唐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宋金元则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各家纷起,使祖国医学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