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祥栋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2):78-79
对严复的旧体诗歌解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基于"革命话语"体系来评判,另一种是用"现代性"的口吻来叙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对近现代旧体诗的态度。学术界应从诗歌的传统与文学性本身来研究诗歌,回归本然的诗学史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2.
岳永逸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7):22-28
面对非遗运动的巨大声浪,岩本通弥教授的《东亚民俗学的再立论》从欧亚比较的角度,将各自有着演进历程的中日韩三国的民俗学视为一个整体,明确提出东亚民俗学再出发的基点是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之上回到日常。有鉴于此,进一步审视其提出的"Folklore-民俗(学)"中英互译这一学科发端的根本问题,就有了必要。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在现代中国民俗学的演进中,除了Folklore一脉的影响之外,中国民俗学还有受到美国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孙末楠Folkways影响而在燕大社会学系进一步发展出的"社会学的民俗学",也即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的这一支脉,因为采用局内观察法,在社区-功能论引导下的民俗学研究,本身就是直面当下,面向日常的。 相似文献
3.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发生着全面的转型。中国民俗文化的数字化将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传播创造无限的潜力。当前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虽然形成共识,渐成趋势,亮点频现,但在体制机制、技术对接、文化标注和解码等方面还有诸多困难,还需要解决对数字化的认识不够,缺少顶层设计,跨学科人才和研究不足,内容与技术、社会应用脱节等问题。未来的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工作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六个统一和两个转变。 相似文献
4.
孟亚男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4-99
运用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和C·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概念,发掘了社会学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两条主线,全面梳理了社会分层及社会冲突论、批判主义、性别分层的三大传统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吸收以及当代社会学三位杰出理论家布尔迪厄、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对马克思的继承与发展,认为马克思的"幽灵"所引发的社会学想象力在后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黄松青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4-6,12
学习型政党,是指一种人人学习、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持续创造的政治组织。学习型政党建设就是围绕成为学习型政党的目标要求而开展的各种党的自身建设活动。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来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贯穿学习型政党建设成长的历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型期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关键期",对我们加深学习型政党建设这一课题的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浩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6):100-103
宗教旅游镶嵌在社会实体和文化意义之中,对于宗教旅游的理解,离不开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当前,我国宗教旅游的特点主要有:游客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规模扩大化;游客具有不同的旅游需求,内容多样化;宗教旅游新建项目多,行为商业化.只有客观全面的衡量宗教旅游具有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才能制定正确合理的开发对策,推动其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龚晓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4):29-33
福鼎饼花是福鼎地区特有的一种用于包装中秋月饼的装饰画,福鼎饼花既是月饼促销的重要手段,也是福鼎中秋习俗的一部分。福鼎饼花在2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剪纸饼花—手绘饼花—木版饼花"三次大的发展阶段,最终完成了民俗艺术从较为初级的乡民艺术到高端文人艺术的嬗变。福鼎饼花的发展进程是市场竞争与艺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民俗与民艺良性互动的经典范例。它不但丰富了福鼎地区中秋民俗的文化内涵,而且促进了当地中秋节俗的活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邹吉忠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1):61-65
随着我国人学研究的深化,对制度问题的研究成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将中国制度建设放进人学的视野中观察,在分析制度建设与人的发展一般关系基础上,提出制度建设是解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此须根据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提高人们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9.
赵冬菊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4)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三峡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既有巴、楚文化的遗存遗物,也有反映巴、楚、越民族文化关系的遗存遗物.这些考古成果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学、民俗学资料,对研究古代三峡地区的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过程表明,考古学与民族学、民俗学之间既相互渗透、又互为补充,三者相结合是研究民族民俗文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影视民俗是在时空文化交织的背景下,通过原型采借、模仿与改造而成的一种新兴民俗形态。它既是新时代下贴合人们心理需求而衍生的泛民俗,又是助推“方俗”走向“风俗”的数字民俗。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媒介要素,尽管影视民俗具有一定的商品化特征,但其多元意义语境广泛体现着诠释原始民俗元素的文化精神、促进观众民俗文化认同以及拓展观众社会认知等多重价值意蕴,与传统民俗学的研究旨趣相同。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依托“南狮”文化,着力创设多元场域,不仅生动地向观众传递着“南狮”文化精神,还巧妙联动现实,凸现极为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表达特征,对之考察或能为深化影视民俗研究提供案例思考。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影视民俗的未来发展应继续依托并吸取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加强民俗事象的文本演绎,并着眼现实语境,促进传统民俗的元素重构,深化影视民俗资源开发,为实现地方民俗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形成关键合力。 相似文献
11.
张瑞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中国古代诗学有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儒家诗学重艺术(诗)的依存性,即重诗与政治、历史、道德等的关系;道家诗学重艺术的独立性,即重艺术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探讨。道家诗学尽管常受压抑,但仍然生生不息,对中国古代诗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儒家诗学与道家诗学既有对峙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正是这种对峙与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诗与非诗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2.
陈金文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3):60-64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99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建院以来,始终把国际视野、中国问题、服务实践作为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基本宗旨,五年内承担了国家重大、重点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9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12项。目前,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 相似文献
14.
刘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106-114
韦伯的早期社会理论聚焦于农业问题,他将农业研究的议题直接关联到国家与文明:一方面,韦伯将国家理性视为农业问题的终极价值判断,形成了“农业 国家”的问题视野;而另一方面韦伯又从农业出发,围绕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政治结构构建起了关于文明研究的一般性分析框架,这构成了“农业 文明”的分析脉络。韦伯农业研究向国家与文明议题的延展使其理论具有鲜明的农业社会学色彩,而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以及恰亚诺夫传统的农业社会学理论相比,韦伯的农业社会学研究又突显出了不同的问题景观,因而对于拓展农业社会学的学科视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山水和旅游的结合——论谢灵运山水诗与传统的写景诗、行旅诗、游览诗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6):78-82
谢灵运是一位杰出的旅游家 ,他怀着对自然山水的极大兴趣 ,在寻幽探秘之中赏悟山川之美 ;同时他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能将自己在旅游中对自然美的细腻而独到的赏悟诗意地表达出来。正是这种旅游体验和山水描写的结合 ,使得他在山水旅游诗的创作中超越了传统的写景诗、行旅诗和游览诗 ,呈现出引人注目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彭应翃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74-79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随笔《夜行的驿车》,尽管是对童话诗人安徒生的虚构叙述,但反映了学界对安徒生真实性格的解读。这种解读与安徒生在传记中对自身性格的言说存在极大的差异。把《夜行的驿车》与安徒生的自传《我的童话人生》中的相关段落进行比较、辨析,可以看出,自我的言说与他者的解读之所以大相径庭,主要源于安徒生刻意修饰的书写策略所导致的过度诠释。自我言说之所以采取此种策略与主体的浪漫气质和诗人天性存在莫大关联,而这一点却为许多诠释者忽视。 相似文献
17.
郑崇玲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5
马克思主义在宗族社会环境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深层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开展的土地革命、基层革命政权建设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及理论独创,与传统的宗族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郑劭荣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4):152-154
李跃忠博士《演剧、仪式与信仰——民俗学视野下的例戏研究》一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手段,文献典籍与田野资料相互支撑、验证和补充,对例戏之发生演变规律、艺术形态及其文化习俗内涵作了全景式的剖析和考察,是一部值得高度重视的戏剧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9.
孟颖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1):52-56,128
理论范式缺乏夯实的学科基础、研究范畴缺乏清晰的学科边界、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有待提高,是我国社会保障学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综合型学科,社会保障学应立足自身多学科的基本特质,厘清学科边界、优化学科内涵,凝练有机统一的研究方法体系,规范化、清晰化学科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健全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立足本土,瞄准国际化,多方面定位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金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6):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新闻业不断深化改革。本文梳理了新闻业改革的现实背景、目标方向、制度建设和业界实践,通过厘清新闻业改革的发展脉络与实践特点,回答中国新闻业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三个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新闻业的改革体现着一条思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实践,积极探索并推广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传播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加快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