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通过哲学王这一思想对政治进行了哲学化的建构,实现了理念世界中哲学与政治的统一;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逐渐认识到民主和法律的现实价值,开始了政治视角的现实转向。这一转变既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是柏拉图哲学的本性使然,转变的结果不是哲学的世俗化,而只是从柏拉图的绝对理想走向了相对理想。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被我国哲学界公认为是欧洲哲学史上最早的具备完备形态的唯心论的先验论。对这个看法,我没有异议。但是,除此以外,在柏拉图的认识论中,有没有合理因素呢?过去,中外哲学史界完全持否定态度(参见《简明哲学辞典》第330页,《欧洲哲学史》第88页),认为柏拉图的认识论纯粹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是完全否认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毫无可取之处。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柏拉图的认识理论,特别是阅读《理想国》中有关认识的论述,就可以得出如下的新结论:传统的看法是片面的,没有看到柏拉图的认识论中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爱智慧”一词经历的意义断裂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开始。柏拉图是其伟大的发端者。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我们从《理想国》中“反对诗人”、“光源隐喻”、“哲学王”三个主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认为:“反对诗人”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语言维度;“洞穴隐喻”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本体”维度;哲学王的思想实际拟定了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柏拉图使爱智慧成了哲学(形而上学),进而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传世的作品共计三十五篇对话和十三封书简.古代编者忒拉绪洛斯将十三封书简作为一部作品与《法义》等对话编为一卷,这说明,柏拉图书简与柏拉图对话具有某种相似性,而十三封书简之间具有某种情节上的统一性.首先,柏拉图书简同样属于柏拉图的写作,《书简十三》和《书简六》则表明,柏拉图书简和柏拉图对话一样是“严肃”与“戏谑”的结合体,既具有哲学的严肃,又具有诗性的戏谑.其次,十三封书简具有戏剧情节的统一性,这些书简构成一个首尾相连的圆环,这个圆环的每一链条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哲学与政治的结合或分离,是柏拉图书简的戏剧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理念论在柏拉图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许正因为此,“柏拉图的理念论”,似乎已成了老生常谈。然而问题是,在考察这个问题时,大多数人的视野还仅限于象《斐多》、《理想国》等少数几篇柏拉图的中期对话,并据此断定,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自相矛盾的。而事实上,理念,在柏拉图早、中、晚三期对话中,是在不断地改变,完善着其自我形象的,勾勒出它发展变化的行程,是本文的宗旨之一;近来,少数学者在开始注意到象《巴门尼德斯》、《智者》等柏拉图后期对话中的理念理论时认为,这是由形而上学向辩证法的转变,指出这种看法的缺乏根据则是本文的另一个任务;此外,由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和柏拉图本人在《巴门尼德斯》中对理念论的所谓诘难,认为这种理论内部存在诸多互相抵牾、不能成立之处,也已为公众接受。因此,揭示这些所谓诘难的实质,也是本文的动机所在。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而其晚期美学更为关注个体主体性和心理情感本体问题,这一方面是出于其“文化心理结构”、“建立新感性”等美学命题和思想的逻辑延伸,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原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所作出的某种理论调整和更新。李泽厚希望通过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于一炉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建构,为中国当代哲学、美学思想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牟春 《兰州学刊》2009,(6):35-39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喜剧和悲剧、神学和哲学这两对重要的矛盾。苏格拉底则是这些矛盾的焦点。不过通过独特的反讽。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理解和超越了所有的矛盾,并把矛盾的两极看作是一个具有张力的整体统一于自身。而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戏剧性设置,柏拉图暗示,哲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作为整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6-21
在《普罗塔哥拉》中,柏拉图展现了苏格拉底与普罗塔哥拉的对决。尽管这两位政治术大师都声称自己懂得政治术,但他们两位对政治和德性的理解却针锋相对。在《泰阿泰德》中,苏格拉底分析了普罗塔哥拉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并以自己的思想助产术技艺,彻底瓦解了普罗塔哥拉的学说基础。从《泰阿泰德》记载的这场重要论辩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普罗塔哥拉的失败,而且可以深入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政治哲学的重要意涵。  相似文献   

9.
肖鹏 《理论界》2013,(1):103-105
在柏拉图的《斐德若》中,有三篇关于爱欲的讲辞,其中第二篇和第三篇都是苏格拉底作的。这篇论文主要关注于第二篇讲辞。苏格拉底的这篇讲辞与吕西阿斯的讲辞分享了同一个主题,即年轻男孩应该满足的是非爱人而不是爱人。本文通过对苏格拉底的"非爱人"这个概念的分析,表明苏格拉底目的是为了引导斐德若自我认识,走向哲学。  相似文献   

10.
《乐记》蕴含着系统的情感社会学思想:一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出发来认知情感现象;二是始终围绕着情感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来探讨乐的应用;三是对情感的产生、变化、结构与乐的关系提出了准确和富有远见的认知。同时,《乐记》从乐对身心关系的情感整饰、乐对人伦关系的情感道德、乐对天人关系的情感和谐三个维度提出了情感社会学的实践路径。《乐记》充分显示了中国情感文明的早熟轨迹,对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和现实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晓梅 《理论界》2006,(11):175-176
本文简析了《荆棘鸟》中一家三代女性代表人物的情感历程,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与结局:女性建立在理想与梦幻基础上对幸福与爱情的渴望,与男性对权力、地位、金钱、名誉的追求之间的冲突,其结局必然是理想破灭,女性经历巨大的情感创痛。与命运抗争使《荆棘鸟》中的女性显得与众不同,她们的情感体验虽然多以失败告终,仍不失一种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12.
《湘君》和《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独具特色的两篇作品,诗篇的主旨是否与屈原的经历、思想和情感有关,一直是古今学者所争论的焦点。从诗篇所表现的思念、求索、幻想、失望和绝望的情感历程来看,“二湘”的主旨是借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期而不见的情节、誓死不渝的情感与思想,来寄托并表现屈原自己对君王忠心,却被君王疏远、理想不能实现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著述颇丰,《理想国》是其代表作。在这本著作中,柏拉图广泛涉及并讨论了包括哲学、道德、民主、国家、教育等在内的许多问题,其中教育伦理思想尤为突出。一、教育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天赋品德论柏拉图承袭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认为灵魂是永恒的,不朽的。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说:“灵魂在取得人的形态之前,就早已于个体独立存在了,并且还是具有知识的。”正因为如此,灵魂在人们出生之前,同理念共处于同一个世界,非常熟悉理念。而当灵魂离开理念世界…  相似文献   

14.
定义,是重要的逻辑方法。它从开始形成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对逻辑史的研究,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虽然曾经考虑过一些定义方法,但是,系统的定义方法的创始人,却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以及《后分析篇》、《形而上学》等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定义的方法,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定义理论。这对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逻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在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作一系统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教育哲学是一门以教育中的基本的、总括性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自古以来,哲学与教育学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在自己的哲学研究中就包含了对教育学的研究,柏拉图在《国家》、《斐多篇》等论著中,就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康德亲自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其讲稿被整理成《教育学》一书。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在自己的教育研究中也依据了某种哲学思想,如近代教育学之父,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相似文献   

16.
张能 《学术探索》2013,(12):9-12
现象学的解读之法将判断的意念与视域作为其根本的关注点,而恰恰判断的意念与视域是构成其柏拉图哲学现象学之维的核心主题。在柏拉图的《智者篇》中,相之意念由于悬置而堕入非纯粹名称视域中的某个区域,并且相之意念为“种”所规定。“种”不仅在规定“相”之余,还重新阐释了“相”。  相似文献   

17.
孙占国同志长期从事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 ,理论造诣很深。最近出版的《思想的魅力》一书 ,收进了他在新时期以来发表的论文 5 0篇 ,分为《观念篇》、《理论篇》和《文化篇》三部分 ,4 2万多字。这是他从事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 ,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诸多领域。选文中有他在全国哲学学科有过争议的论文 ,如《实践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也有获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论文 ,如《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严肃文艺》。文章中有的阐释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有的探讨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术问题 ;也有的对党…  相似文献   

18.
对于柏拉图《国家篇》中"洞穴比喻"这同一经典文本,哲学界的三种典型解释方案,即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和形而上学哲学的解读方案,分别提供了不同形态的解释结果。支配着这一解释格局的力量主要在于三种不同的一般方法论原理,即文本重述与分析的、语境论的和创造性诠释的。这三种方法论各有特色,而对于经典文本展开真正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哲学解释,在传承和运用某种主导性的方法论时,须更加自觉意识到其他解释方法原理的某种合理性与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201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之问题王南湜撰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指出,如果我们用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变来表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转换,那么,不言而喻,这是哲学思维方式的一种根本性转换。在西方哲学史上,如果说是柏拉图开创了形而上学即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实践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研究和借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的差异,在接受其相关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角度,即劳动实践论、人的本质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联系于劳动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