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联合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与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理论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联合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理论政策、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思想,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全面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对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保虎 《民族学刊》2022,13(12):49-58, 151
党的二十大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及繁荣问题,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法宝,作为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中国民族工作,亟需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和培育路径。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在摸索中,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完善过程。文章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利益角度出发,阐述了建党百余年来国家民族政策发展脉络,梳理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里程碑意义,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及祖国统一,从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和谐高峰。  相似文献   

3.
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大知识分子有关中华民族的话语表述和历史书写随着国家危亡局势的加重而不断深入。20世纪40年代初,李文实考入齐鲁大学,跟随顾颉刚在内地求学,深刻感受到“青海、西北、国家”互动中地方关系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西北民族历史地理及民俗语言的考证研究,撰写了汉朝与匈奴、唐朝与吐蕃民族互动交融的相关文章,亦对吐谷浑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考证。20世纪80年代,在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思想的影响下,李文实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汉族、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在《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认为支撑此思想的两个前提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从而提升了西北民族史研究的理论创新高度。李文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不仅对处理当今西北社会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亦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延中 《民族研究》2022,(1):1-13+143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5个问题: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理念,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作,切实提高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党的民族工作作出的英明抉择和重大部署,二者共同蕴含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共同体现中国共产党共建共享理念、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且同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坚持与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之魂,二者共同形塑了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互构逻辑,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迈向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理解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含义、结构和秩序,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以及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的民族工作主线,正确把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文章结合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从政治、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历史等多个维度,在学术话语上梳理了看似杂乱的民族现象,整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和调整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结构与秩序安排。  相似文献   

7.
陶斯文 《民族学刊》2021,12(9):1-9, 11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工作实践对中华民族进行有机整合,有效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自觉发展,并且逐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厘清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逻辑关系,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且成功的工作时间为线索,考察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化党与中华民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薄辉龙  徐君 《民族学刊》2023,14(4):35-43, 138
从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的视角回顾援藏政策的逻辑构成、实践路径和社会效果,对民族工作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援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针对西藏地区率先实施的宏观性民族政策,体现了中华民族“起源-自在-自觉-自强”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的现实逻辑和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团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逻辑。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援藏政策经历了主体、形式、内容等层面的变迁和完善,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以民生为落脚点,以经济援藏、教育援藏和法律援藏为主要特征的实施路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了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文化基础、法制基础和社会基础。鉴于援藏政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耦合性,研究发现援藏政策在政治整合、经济互惠、文化接触、法治规范和情感认同等功能的作用下推动了西藏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刘海军  曹洪滔 《民族学刊》2022,13(9):23-32, 155
新时代推动民族地区祖国观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是强化国家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方略,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民族地区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资源以及全方位发展成就为强化民族地区祖国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素材。新时代以祖国观教育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遵循“理论导引——资源利用——合力培育——实践转化”的内在逻辑。要坚定习近平民族观的理论指导,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导引;推动祖国观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营造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生态;充分发挥祖国观教育各主体作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合力;推动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的教育转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0.
陈坤  唐加军 《民族学刊》2023,14(3):33-40, 145
从理论上看,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既有边界,又有着深刻内在逻辑联系的重要概念。两者在概念、价值理念上有所差异。同时,两者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团结的“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形成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高级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一级的团结层次,对民族团结有着更大的制约性和更强的影响力。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件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与“合”相统一,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认识上的一种深化,从而在民族政策上的一种反映。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以“合”为引领,坚持一体的主线和方向;要以“和”为基础,在实现民族团结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家谱是族群共同体社会记忆的集体叙事。近十来年,随着跨境民族“家-国”命运共同体意识逐渐增强,滇缅边境的景颇族开始了家谱修编。龙安村已印制的孔、刀、刘三大姓氏的家谱都将溯本同源和共有家园作为叙事策略,凸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体现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的族群身份建构。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家谱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定版”的文化表征,而且激发了跨境民族自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源动力,呈现出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建构实践逻辑。立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研究边疆跨境民族家谱现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继焦  孙梦华 《民族学刊》2022,13(5):1-7, 13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阔的平台,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城市民族工作在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提出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基于的三个关系维度:“城市-民族”关系、“民族-城市”关系、“民族-民族”关系,分析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并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严庆 《民族研究》2022,(4):25-36+139-140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执政党要提出国家建设的主张与方略,并通过话语与理论具体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体现出立足多民族国情的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方略。从“文明国家”到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中国拥有着与西方民族国家不同的现代国家建设、中华民族建设的资源与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集中华民族建设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于一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这一核心是联通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金海英  金玲 《民族学刊》2022,13(7):24-32, 14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牢固树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根本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一朝一 夕的事,是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是在未来还要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实践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史,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做的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努力进行经验总结是十分必要且具重要现实意义。历史维度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过程。理论维度回答了中华民族及其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实践维度回答了基层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赵刚  李恩惠 《民族学刊》2021,12(10):16-22, 117
2021年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简称“十二条”),“十二条”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深入分析“十二条”所具有的理论价值能够更好地领悟党的民族工作所处于的历史方位、承担的重要任务、坚持的工作主线、坚守的制度保障和工作实现方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十二条”在认识多民族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和创新民族工作实践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十二条”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原理看待中国民族问题,在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针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实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十二条”的重要理论价值是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它所系统阐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路径和现实意义问题,能够有力地拓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6.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23,(1):1-11+142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性表达。石榴籽交融一体的特性不仅象征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同时也象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石榴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向世界展现最大同心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张淑娟 《民族学刊》2021,12(11):1-11, 120
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努力始终伴随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整个过程。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形成、确立和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话语体系,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培育的实践与上述过程相呼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成效又进一步促进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的成熟和话语体系的完善。百年培育史可划分为初步尝试、局部开展、全面铺开、再次被强调和成为民族工作主线等几个阶段。经过百年努力,具有内在关联且各具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重意涵生成;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祖国、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渐次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日趋成熟,成为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理论体系。百年培育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二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时保持理论与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三是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相结合;四是用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目标从两端框定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审视凝聚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努力,从而正确评价百年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8.
从帝国体系到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孕育了今天的中国,而今天中国的国家建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础.中华民族是在多民族的聚合与整合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有深厚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界,在此前后,将中华民族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政治共同体呈现的形式不同.在 1911年之前,这个共同体是传统的中华帝国体系;而在1911年之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和帝国体系的瓦解,这个共同体就是逐渐确立和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与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相伴相随.  相似文献   

19.
白科  周健 《民族学刊》2023,14(2):23-31, 15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进行了PEST与SWOT分析,并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SWOT模型,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区域经济,奠定不同民族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引导社会发展,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导向;促进创新驱动,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体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发展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宏观生态,也有利于营造、巩固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区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论断。"纲"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权威地位、统领作用和根本遵循的强调,是实现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有效化解民族领域风险与隐患的要求,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和实践逻辑。贯彻抓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举纲者"作用;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入宪法,使之成为纲领性民族政策;需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体系,发挥"纲举目张"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