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中山一度以欧美为榜样规划中国革命的前途,但因中国是亚洲的一部分,且出于对欧美资本主义弊端和危机的体认,最终将眼光与思维回归于亚洲。孙中山主张与日本合作,赞成亚洲各被压迫国家联合,共同阻遏殖民主义东渐。他将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两大阵线,谋求本民族独立、平等与富强,呼吁建立和平、公道、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世界主义的基础,只有恢复民族平等才配得上讲世界主义。当代社会应正确处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两大主义必须经受全球一体化的人类公理的重新评判。应该把中国固有道德扩大到融合世界各国道德的优良成分,作为新的世界公民道德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世界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向度多维的复合概念,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世界主义为资本扩张辩护,试图掩盖社会分裂与阶级对立的现实,削弱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世界主义经济主张的伪善性,政治主张的自由主义、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趋向,以及民族问题上的狭隘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泛欧民族主义倾向。当今社会,资产阶级世界主义基于世界格局的转换和资本主义新变化,演变出复杂多样的形式,部分学者将其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做简单比较或关联,容易造成认识偏颇。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为研判当代世界主义流派提供了重要启示,不仅要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分析21世纪世界主义的新变化,善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审视世界主义的各种主张,还要高度警惕世界主义打着各种幌子在思想领域制造混乱。  相似文献   

3.
张威 《社会科学论坛》2010,(19):142-149,156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文革”前夕,在寻找新的对外战略盟友的过程中,毛泽东将中国革命的经验直接应用于亚非拉新兴民族力量,强调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引领下,通过动员世界边缘地带的革命力量,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对抗资本主义“中心”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并最终攻取帝国主义盘踞的“世界城市”。这是一种具有革命世界主义理想和情怀的战略取向。其所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经验、教训都是今天中国和平主义外交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4.
世界主义的理念由来已久。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全球公民社会的壮大和全球治理的发展,世界主义的理念也得到广泛复兴和发展。但是,何谓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发展对民族国家形成何种冲击?公民世界主义有何特色?应当如何研究世界主义?这些在学术研究领域都是有待澄清或者回答的问题。作为一种普世性理念,世界主义不仅出现在西方世界,而且也出现在东方社会。对于世界主义的理解可以取道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三种路径。世界主义的本体论体现在行动者之间的交互性上;认识论体现在对世界的开放态度,对其他文化的承认、对话、交流和联合,对世界性问题的集体审议上;方法论则体现在从前提、机制、过程和变迁轨迹等四个维度分析世界主义上。  相似文献   

5.
合作主义东渐与儒家文化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新儒家从文化资源整合的立场出发,认为合作主义代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向,合作主义可以会通中西,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确立民族文化本位,助力实现儒家文化的世界主义理想.以上几个方面也是他们在文化重建与儒学创新构思中选择合作文化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它以个人为本位,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色彩,但仍然与民族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关联。从兴起的原因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主义的高涨;从运动的特点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个人为本位,并具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倾向,但它所推崇的"个人"和"自我",绝对不是执著于一己痛痒的"个人"和"自我",它所关注的"世界"和"人类",也绝对不是完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世界"和"人类"。  相似文献   

7.
张威 《学术论坛》2007,30(11):83-87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急进化发展和周边安全环境趋于恶化,我国放弃了建国以来"一边倒"的对外战略,逐渐形成了团结广大亚非拉革命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反对各国反动派的世界革命战略.中国对亚非拉革命的援助是世界革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是一种具有革命世界主义理想和情怀的战略取向.其所取得的成果、获得的经验及教训都是今天中国和平主义外交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8.
在外国文学领域不乏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作家和作品,但一直以来却很少有论者从世界主义的角度去系统地研究这些作家作品。在21世纪,对外国文学从世界主义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是一种新思路,它能有效地突破后理论时代我们在外国文学研究中所遇到的方法论瓶颈,从跨文化维度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这种文学世界主义的视角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检视文学文本内部包含的文化包容思想与跨文化交往诉求,揭示民族文学面具背后的世界文学真实面目和世界主义情怀,为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奠定基础,也为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建构一种文化上的共同体提供思路和依据,从而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奠定文化基础。在这一研究中,少数族裔文学是值得我们首先关注的领域,其次可以扩展到对整个外国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191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始至二十年代中期“革命文学”发生止,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引进西方近现代文化,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改造来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两面旗帜,它实际上包含了这样一些主题:以科学主义反对道德主义;以进化论反对复古主义;以人道主义反对宗法礼教;以世界主义反对华夏中心主义。五四文学革命也包含了相应的主题:以再现论、认识说取代表现论,主情说;以发展的文学观取代停滞的、复古的文学观;以人的文学取代集体理性的文学观;以平民文学反对贵族文学、士大夫文学;以现实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以文学独立反对“文以载道”;以世界文学反对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等。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未见光明之前景,基于对西方文明的怀疑态度和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李大钊在"五四"前先于其他知识分子将眼光转向俄国十月革命及其指导思想,其民族主义思想以1918年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为界,从资产阶级自由与民主引领的民主主叉民族观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世界主义的民族观.他将民族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并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指明革命的对象、性质和工农群众在革命中的地位,倡导统一战线促成国共合作,为中国革命展现了相对明朗的前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西方的分裂"以及西方文明弊端的暴露,导致了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思想运动的分歧与思想家个体思想取向上的分裂。当时存在着诸多互为矛盾、互相反拨的思想倾向,如西方化与东方化、民主主义与"政治界之强有力主义"、科学理性与人文主义等,这些思想倾向既对立交锋,也相互交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两种思想取向,二者之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相交织的,民族主义具有世界视野,世界主义具有家国情怀。梁启超主张"世界主义的国家"、胡适提出"世界的国家主义"、蔡元培希望将"有利于国"与"有利于世界"相结合等世界主义思想都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在欧战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主义也带有浓厚的世界主义色彩,是一种具有世界视野的民族主义,主要体现为民族主义学理的外部支持、挽救民族危机的开放路径、关注人类命运的救世胸怀。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尊道贵德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对这些精神进行系统地批判和改造,赋予它们能够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新含义,实现了民族精神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而继承和发展了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一部美国历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进行不同的解读。美国是通过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赢得独立的,关于美国独立,迄今为止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美国历史的局域范畴。实际上,美国独立的世界意义在于,它极大地冲击了15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性殖民主义体系和国际关系格局,推动和促成了国际关系格局与结构的历史性震荡和分裂,导引了世界性的政治大裂变。从美国独立到拉丁美洲独立,从孤立主义到门罗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完成了从殖民地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嬗变。美国由一个以"孤立主义"为建国原则的民族主义的地区性国家转变为"门户开放"为主旨的世界主义国家的历史表明,美国在世界大势发生时代性转变的历史关头,适时地提出了先进的世界秩序理念,主导了世界发展潮流的方向,从而完成了从民族主义向世界主义的转换,最后攀升到世界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提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仅要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出了改造革命实践主体的哲学思想,为党的建设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基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对党的主观世界的全面改造,从世界观到道德观人生观,从思想作风到工作作风,从认识能力到实践能力,对党的主体性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5.
马克锋 《社会科学》2013,(3):140-146
中国文化中"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大同理想的创设、演绎与传承,无疑是世界主义观的中国版本;西方世界主义的发展演变,说明世界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西方世界主义的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精英的最终诉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6.
与全球化相伴而行的是极具活力的世界主义话语的发展,而文论中的世界主义话语则构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丰厚文艺传统的中国文论,已经介入这个历史进程中并留下了自己的辙印.百余年中西文论冲突与交汇的历史经验,可概括为"两种西方文论与两种西化".中国文论在西方异域的西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诗人和作家自觉地接受中国独特的文艺思想,有效地运用于文艺创作并产生重要影响;二是学者和理论家们从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并尝试采用适当的译介策略,让西方学界理解中国文论.摆脱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世界主义观念,吸收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国家、民族的跨文化资源,是通向世界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文论在异域的传播并富有建设性地融入西方文论体系,在世界主义文论话语的建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后期,世界革命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俄、中两个封建专制大国,成为各种矛盾的聚焦地,都处于革命前夜。列宁和孙中山,虽然经历不同,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本国革命事业杰出的领导人。在革命过程中,他们相互影响,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辛亥革命鼓舞了俄国革命,在列宁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实现了革命思想的转变,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可以说,列宁与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是相通的。他们都为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成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后期,世界革命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俄、中两个封建专制大国,成为各种矛盾的聚焦地,都处于革命前夜.列宁和孙中山,虽然经历不同,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本国革命事业杰出的领导人.在革命过程中,他们相互影响,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辛亥革命鼓舞了俄国革命,在列宁和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实现了革命思想的转变,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可以说,列宁与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是相通的.他们都为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成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当代发展理论之一。他认为人为的风险是现代性和全球性问题;是后工业时代的主题和中心议题;具有风险后果不可计算性等特征;导致国家的非合法性危机;其出路在后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社会和世界民主上。  相似文献   

20.
"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产生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是在求富求强的民族主义和"开启民智"的启蒙主义双重推动之下产生的,其理论根据是无政府主义、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以及进化主义等西方学说.在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时代语境中,从"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抽绎而出的以实力决定文化、以科学剪裁文化、以文化的普适性消泯文化的民族性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思想的正反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