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解析当代甘南牧区民间纠纷调解中的藏族部落习惯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后甘南牧区碌曲县、夏河县按照藏族部落习惯法处理民间纠纷的案例分析、调解协议为基础,解析藏族部落习惯法在当代甘南牧区民间纠纷调解中的应用范围、处罚制度、调解组织。  相似文献   

2.
安多藏族牧区传统社会中社会冲突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复杂性特征.草场与婚姻纠纷是藏族牧区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冲突表现形式.治理及化解藏族牧区社会冲突,应努力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冲突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纠纷调解机构建设,完善三方调解机制;改善司法力量供给不足现状,增强基层社会冲突治理能力;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论藏族民间环保习惯法之思想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族环保习惯法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期的灵魂观,此外苯教的宇宙观和万物有灵论的思想也对藏族民间环保习惯法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佛教的戒律、思想和宇宙观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藏族的传统民间环保习惯法思想.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作为彝区群众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调解主体、调解方式及调解程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尽管其存在着违法调解,通过调解宣扬等级观念以及阻碍国家法执行等消极因素,但也具有快速解决纠纷、防止事态升级以及调解成功率和执行率高等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并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凉山彝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藏族史书中记载了许多僧人参与社会纠纷,甚至是军事斗争调解的史实,但这些记载大多过于简略,存在进一步考辨的必要。经过考辨史料,可以看出这些纷争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西藏地方政权瓦解和中央政权交替的时期;地点则主要是在前藏和西康。藏族高僧参与这些纠纷的调解,一方面促进了其自身派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当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藏族习惯法在部分地区回潮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 :藏族习惯法在有的藏区回潮 ,有其民族文化心理与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同时 ,藏族习惯法自身也有适应藏区的某种特性。必须充分认识习惯法回潮的负面效应 ,坚持社会主义现代法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作为一项地方性知识,已经被民众普遍接受并成为其生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婚约、结婚、离婚等方面描述了传统婚姻习惯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从观念层面、立法层面及司法层面提出建议,以期实现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之融合。  相似文献   

8.
论藏族习惯法的法哲学基础——以玉树部落制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习惯法作为藏族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的法哲学基础,作为地方性知识它至今在藏族地区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多元与法律多元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藏族习惯法的生成及运作机理,从藏传佛教中探寻藏族习惯法深厚的社会基础,从理性--建构理性主义--进化理性主义的思路中理解其赖以立基之土壤和存在的法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藏族地区刑事冲突解决中的特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刑事法价值的时代内涵、刑事法的法律特性以及刑事法基本原则来看,恢复性司法与刑事法的基本理念不矛盾。从我国藏族习惯法的内容来看,其中蕴含着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精神;在现阶段,我国藏族社会属于机械社会,而且藏族习惯法具有宗教性,这为恢复性司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因而,在我国藏族地区建立恢复性司法,不仅有利于刑事冲突的终局性解决,更重要的在于它为国家刑事制定法整合藏族习惯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藏东藏族家庭婚姻结构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家庭婚姻结构至今的状况看 ,婚姻关系内涵着两性间的利益关系 ,家庭婚姻结构是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利益关系相适应的。也就是说 ,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出现 ,仍然有其独立自主的经济利益 ,个体家庭的维持必须有可支撑的经济基础。我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讨论存在于我们身旁的社会事实的。一、藏东藏族家庭的婚姻结构形式婚姻结构这里指两性由婚姻形式缔结的组合状态 ,如一夫一妻或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等。关于西藏地区藏族家庭婚姻结构形式的一妻多夫现象 ,已是不争的事实。写于乾隆五十七年的《西藏志》这样记载 :“一家弟兄三四人 ,…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及其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全  郭亮 《民族研究》2005,1(5):69-77
苗族婚姻习惯法可分为实体习惯法和程序习惯法两大部分。前者包括有关婚姻缔结的规定,后者则主要涉及嫁娶的运作方式和婚姻纠纷的解决机制。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婚姻制度的研究,讨论习惯法存在的价值合理性,并思考习惯法在与国家法的二元互动过程中的现代意义。本文还就法的本土资源与法制现代化的结合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藏族地区的“一妻多夫”婚姻 ,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研究专题 ,但是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深入、系统的实地调查尚不多见 ,一些研究也仍然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次。本文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一妻多夫”婚姻方面的研究成果 ,特别介绍了美国学者戈德斯坦结合藏族土地继承制度和劳役制度来分析婚姻形式的研究 ;同时 ,联系藏族的婚姻禁忌、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分析了藏族“一妻多夫”婚姻的产生原因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习惯法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广大藏族游牧地区地处偏远,交通异常闭塞,至本世纪中叶以前尚处在封闭的封建游牧部落社会。绝大部分地区实行着祖辈相传并为其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惩处准则.这种用以约束其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惩处准则就是以部落为单位,通过习惯法这一特殊形式来得以实现的。这种习惯法不仅千百年来左右着藏族游牧部落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调整着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社会关系,而且至今还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本文力图借助青海藏族牧区社会的调查材料以及有关藏文  相似文献   

14.
甘南藏族的风俗习惯是甘南藏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甘南藏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藏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藏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甘南藏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习俗进行初步探讨,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华热地区的藏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婚姻习俗 ,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体现了华热地区藏族婚姻习俗中蕴含着的区域风土、社会特点、生活情趣、道德意识和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90年代青海省藏族人口婚姻状况作一概述,文章涉及以下几个内容:藏族传统婚姻文化、藏族人口性别比、藏族与其它民族人口婚姻状况比较分析、藏族未婚人口状况、藏传佛教与藏族未婚人口的关系、现代化对藏族人口婚姻状况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松赞干布时期藏族基本法律制度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赞干布时期是藏族法律制度由分散的习惯法向统一的成文法过渡的时期。本文在借鉴继承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西藏的观世音》一书中记载的有关法律资料对松赞干布时期藏族基本法律制度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徐铭 《民族学刊》2012,3(3):24-28,100-101
扎巴藏族的母系制走婚习俗,历史文献包括当代的道孚县志都无记载.冯敏《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一书的“婚姻”部分首次运用人类学方法详细考察了扎巴藏族母系制走婚习俗与父系制初期的婚姻家庭形态,并讨论其对人类婚姻体系演进史的意义、对偶婚比走婚进步的意义以及母系制婚姻存在的解释.透过该书的材料可以发现,扎巴藏族婚姻的变异与男女分工及社会经济状况、国家的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紧密相关.面临村寨搬迁的扎巴藏族要妥善安置,不要影响如母系制婚姻家庭的人伦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沿循法人类学关于法律的社会功能的研究进路,立足国家法与藏族生态习惯法对特定行为模式调整的8种具体关系类型进行阐释与归纳,认为国家法与藏族生态习惯法的实然性关系呈现出协作、冲突、并行三种面向。以国家法制统一为基本前提,以建构藏区生态善治为宗旨,则促进协作、解决冲突、适度并行,是二者之间建构未来应然性互动关系的合理进路。  相似文献   

20.
沙勇 《西藏研究》2023,(5):112-122+163
晚清甘青藏族地区基层社会的纠纷解决,基本遵循呈控受理、证据认定、调解评议、审讯具结、敦促执行等主要程序,体现了与内地诉讼机制相类似的一般程式。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基于对甘青藏族地区特殊社会生态与土俗民情的现实考量,清政府贯彻“因俗而治”的施政理念,在律例规程、法律适用、审理判决等方面注重变通协调与灵活处理。在官方、部落、寺院等多种权力的博弈、让渡与重新分配中,进一步加强了对甘青藏族地区的法律控制,维护了边疆社会稳定,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