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文本中对马克思的评论聚焦于人的问题,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规定、人的地位及人的归宿等问题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实则是对马克思人的学说的三重误判。海德格尔以既定的人性规定将马克思划入人道主义的范畴,却忽视了马克思对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早期异化式的人道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变革;认为马克思以人的优先地位遗忘了存在,未能察觉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下人的实践活动对于存在的持守;指出马克思所倡导的人自身的生产必将致使人最终走向自我毁灭,未能认识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指明人的终极发展在于自由与解放。透过海德格尔语境中对马克思的误判,还原马克思人的学说的实质与最终指向,是立足于新的理论视角以推进马克思人的学说研究,从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哲学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2.
优先性:自由与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和平等的冲突问题是政治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新自由主义采用优先性原则来解决二者的冲突。但优先性并不是绝对的。优先性的实质是对平等价值独立性的质疑。西方的形而上学、道德权利观念和纯粹程序性原则为平等的独立性提供了理论证明。  相似文献   

3.
正当与善--桑德尔对罗尔斯"正当优先于善"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中海 《北方论丛》2006,(2):110-114
罗尔斯在他的公平正义理论体系中,极力强调正义的首要性与优先性,认为正当、权利优先于善。在道德意义上,正当优先于善,个人权利胜过或压倒共同善的考量,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普遍福利之名也不能逾越之。在独立获得的意义上,正当不依赖于任何特殊的善的观念而获得证明。桑德尔驳斥了罗尔斯的正当对善的优先性观念,认为罗尔斯的自我优先性的个人观念不能论证和支持其正义理论。对正当、权利的考量离不开善观念。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康德、罗尔斯的政治哲学或道德哲学的全部理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对正义优先性的论证。因为作为正义的秩序不是外在客观物,而必须从人的自身出发,所以他们对正义优先性的论证都归结为人类选择一种适合整个社会的合理秩序的优先性。霍布斯、康德、罗尔斯论证正义优先性分别从经验、纯粹理性和两种的兼容三种方式进行。霍布斯对正义优先性的论证所用的论据是完全属他的经验的,反映了他的个人的道德态度;康德包括罗尔斯的理论,关注的是所有可能世界的根基,一种最为宏观、最为本真、因而最为优先的“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5.
早在前亚里士多德时期西方思想中就有了实践概念,只是到了亚里士多德才形成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范畴及实践哲学.实践概念是人类理智在哲学问题域上由追问“世界是什么”向究诘“世界应该怎样”的重大转向,意味着人的反思能力的重大提升.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没有专门的合理性或合理化的学术概念,但马克思哲学强调实践中的主体性品质和主体改变世界的意境,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合理性追求.这种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实践基础上对西方传统哲学关于理性思想尤其是实践理性(西方传统哲学的合理性本质上是“合乎理性”)思想的超越;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建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完备整体性的哲学体系;确立了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关于事物合于客观事实真理(物的尺度)与主体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人的尺度)、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的合理的哲学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当代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新趋势,文章通过对科学哲学实践转向的背景和学术实践的梳理,提出了当代科学哲学中实践所蕴涵的三个层面:首先,在本体论上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从抽象的理论层面预设的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而是从存在主义视角下提出了自然与社会的混合实践本体论;其次,从方法论上摒弃了对普遍主义、客观主义、基础主义的普遍逻辑方法的探寻,采用描述主义进路,利用历史的、情境性的方法对正在行动中的科学实践进行辩证的描述;再次,实验室科学实践活动的结果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在于其地方性、情境性,也因为其实践特性而具有索引性。  相似文献   

7.
徐向东 《中国学术》2003,4(4):207-254
近来,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心特点大概是它对政治中立性原则的承诺。从实践的方面来看,这个承诺联系着自由主义者对政治合法性的关注;从理论的方面来看,它则可追溯到自由主义政治传统对正确的东西的优先性强调。但是,不论是在哪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康德体系鸿沟问题是西方传统道德与知识二元论的具体表现。我们把"实践理性的优先性"置换到中国哲学的语境,就成为实践认识论,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在实践论的观点看来就是同一的。中国式解读和解答确立起来,也就带来了对康德哲学的体系鸿沟问题的彻底解决。在新的解读中,"知性"包括"逻辑我"的理论理性都消融在实践理性中了。  相似文献   

9.
张雪魁 《社会科学》2012,(6):127-133
历史地看,现代经济学策动过两场理性主义运动:一是古典理性主义运动,它根源并隶属于苏格兰启蒙哲学传统;二是新古典理性主义运动,它根源并隶属于法国启蒙哲学传统。这说明,现代经济学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曾经分别隶属于两种不相容的理性哲学传统,也就是说,现代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这一核心假设曾经经历了一次"知识论转向":从原生态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有限知识传统转向了新古典经济人的完备理性和完备知识传统。对于这次"知识论转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理论后果,哈耶克形象而准确地称其为"一场知识骚乱"。揭示经济人的这个"知识转向史",特别是这场"知识骚乱"的性质,是深入解释现代经济学发展演变逻辑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的变革 ,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 ,开辟了“存在论”的现代哲学范式。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逻辑与生存、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把本来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头脚倒置”为“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存在。因此 ,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基本的解释原则 ,对颠倒的关系进行“倒置” ,确立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并构成逻辑和知性基础的本体论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 ,正是这种本源性的生存方式 ,构成了“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和深层根据。在此意义上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根本上扭转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向 ,实现了基本解释原则的跃迁  相似文献   

11.
实用主义是一种与传统哲学截然不同的研究哲学的方式,它认为理论的重要性存在于人们日常行为的内涵之中,努力发展一种强调人类行为的新哲学.这样的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某种一致性.古典实用主义的三位思想家皮尔士、詹姆士、杜威的理论尽管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兴趣,但是他们在实用主义的基本问题上表现出了共同的实践哲学倾向:首先,"实用主义"一词不仅来源于"实践"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把"实践"纳入到人的现实生活领域;其次,实用主义的"经验"概念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具有了生存论意义;第三,实用主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理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成为人类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古典实用主义者对传统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哲学成为生活中的积极力量,强调用实践智慧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实用主义哲学是在对传统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现代生存论意义上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2.
从柏拉图主义到海德格尔,哲学确实发生了一个思想的移居,与思想革命相比,"移居"意味着思想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发生改变的仅仅是思想的"居所"。这种新的思想视域是建构当代形态辩证法的理论前提。辩证法理论的思想移居具有三重内涵:(1)存在论主题从本质到实存的转换;(2)哲学视域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的转向;(3)理论功能从绝对真理到现实真理的转变。辩证法理论的思想移居,实际上所表征的是哲学理性信念的变化,即由绝对的无限理性信念转向对相对有限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实践理性的探讨出现了以往哲学中未曾出现的双重化道路:一方面,实践理性是统一不同理性形态的基础,在此它以一般意义上的自由为内核,因此是一般实践理性;另一方面,实践理性是一种不同于且优先于理论理性的诸理性形态之一,在此它以道德自由为内核,因此是狭义实践理性。这使得实践理性以思辨哲学的方式得到了深刻发展,而马克思则以真正现实的实践哲学的方式继续这一道路,即对劳动实践理性与自由的关系做出了阐释,但前后期的变化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意识哲学。意识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思辨理性的抽象逻辑演绎构造了一个概念帝国,内在困境在于意识始终无法切中外在的超越之物。马克思生存论突破意识哲学的藩篱,扭转了哲学的方向,哲学出发点实现了从“我思”向“现实的个人”的移居,重心从抽象概念王国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强调的是实践关系相对于理论关系的逻辑优先性。马克思生存论的现实呈现就是资本批判,其结果是共产主义视域的敞开。在此,现代性的历史边界得以划定。然而,指出现代性的未来宿命并不意味着否定它的当代价值及其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实践唯物主义转向,其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诠释。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转向构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这一转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维度的注目、发掘和弘扬,有其深厚的人文根基。人文作为实践唯物主义转向之根,具体地表现在:理论表达的人文化、思想支撑的人文蕴涵以及原发动力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关于经济主体是具有"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的争论。经济学家关于"经济理性"概念的理解深受"哲学理性"的渗透和影响。古典经济学受西方唯理论认识论的影响,强调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人"在主体上都是具有完全的认知理性的、对经济现象的掌握具有完全信息的"理性经济人"。现代经济学在对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学说不断的质疑与批评过程中,创立了"新理性经济人"学说,一直发展到今天,成了现代西方经济认识论中关于经济人认知理性的主导性观点。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理论经历了三次转向:启蒙论转向、专业论转向和素养论转向。当前开展艺术素养学研究,需要在适度借鉴国外媒介素养研究成果的同时,注意继承我国古典从游式教育传统,从而形成反思式与建构式融合的国民艺术素养学。它强调艺术是国民实现自身生活素养的理性构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存在之终极学是后期海德格尔的一种重要学说,但长期以来由于文本出版滞后的原因而罕被关注。存在之终极学在概念上命名着“终结即开端”的这种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广义上意指通过臻于极端而自行转向的存在之真理,在狭义上意指海德格尔思想本身。存在之终极学的根本旨趣在于:首先,存在之终极学标志着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基础揭示;其次,存在之终极学既是海德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整体评判”的理论总结,同时又是海德格尔对本己思想的历史性定位;最后,存在之终极学是对同一者道路的争辩与沉思,对过去的探基与对未来的启思是统一的,我们对过去的深刻理解已经是在激活未来。  相似文献   

19.
完全受制于理论理性而失去实践理性反思和建构的人类存在和生活是极其危险的,伽达默尔以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重新接续和复兴了久已存在而又隐而不显的实践哲学传统,颠覆了哲学只是知识性的理论哲学主流形态看法,在解释学基础上,恢复和重建了作为存在意义之诉求的与理论哲学平行的实践哲学形态。本文以一种理论史的视角梳理和分析了实践哲学传统之失落与重新接续历程,描述和探讨了当代实践哲学之复兴潮流,更重要的是明确指明了正是伽达默尔完成了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实践哲学的伟大复兴,确立了实践哲学的当代地位,重新呼吁和奠定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实践理性基础,也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了哲学本身的传统理解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嘉美 《理论界》2010,(3):105-106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强调世界是物质的,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人与外部世界作用的重要环节。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一样,是强烈反对传统哲学家仅在先验层面上纯思辨地思考"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将社会的现实和实践完全排除在自己的对象范围之外,因此,哈贝马斯要重建"实践理性",发掘"实践"大于"理论"的优先性,并面向生活世界,使后形而上学在现实社会获得存在意义和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