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公认的唯美主义名剧。在评论剧中女主人公莎乐美形象时 ,人们往往局限于唯美主义视角 ,把她作为“病态美与追求肉欲的象征”。本文从《莎乐美》在五·四时期受到我国文坛的特别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入手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视点 ,论述了莎乐美形象所蕴涵的女性意识 ,探讨了王尔德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5,(3):52-56
唯美主义作为一场不连贯的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理论纲领,各代表人物之间的观点也并不完全相同。《莎乐美》作为一部形式完美和充满着唯美主义颓废色彩的天才剧作,既是唯美主义领军人物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又被视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莎乐美》的戏剧题材取材、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窥探到唯美主义强调艺术自主性,与生活无关;致力于诉诸有意味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塑造唯美主义精英概念化身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方式;试图在与理性的对抗中确立美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宗蓉 《齐鲁学刊》2013,(1):142-146
《东方杂志》自1920年代初与唯美主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40年代末终刊,一直推动着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对王尔德、邓南遮、梭罗古勃、谷崎润一郎等唯美作家的作品译介成就显著。《东方杂志》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关注和译介,带动了国内对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等理论的探讨,对五四以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4.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文化震荡的产物。虽然唯美主义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它在一定意义上开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是一部包含了许多现代性因素的奇特作品,重新阐释这部作品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透视唯美主义的现代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5.
熊权 《云梦学刊》2009,30(1):5-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开创者之一,李何林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左翼文艺研究和鲁迅研究两个方面。他的《中国文艺论战》、《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仍是当今学界现代文艺思潮研究不可忽略的出发点;他的鲁迅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史观结合,堪称建国后鲁学“正统派”的代表。对李何林而言,革命经历影响学术选择,学术方法、理路体现革命信仰和斗争思维.我们要从“革命”与“学术”的交融来理解其现代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广泛、深刻的联系。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实质在于在灵与肉的冲突与矛盾中趋向于虚幻华丽的美之天国,这种美在灵与肉的相互交织中表现出来,体现着对个性完满发展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批判。五四时期中国现代作家趋向唯美主义的途径主要是:①从美化精神和美化生活角度出发,侧重于追寻以“灵”为核心的美;②从生命的角度,发现美的享乐和幸福的意义。灵与肉的对立冲突及其选择的实质性原因则是个性主义的追求,也可以说灵肉之关系的表现形式是其个性主义思想的一种外化形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个性主义思想内涵的不同,美的形态及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同阶段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一但闭锁的封建文学堡垒被炸开,异域的文艺思潮,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输入,而涌进这个从僵死中刚刚甦醒的中国文坛后,一时,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和其它现代派的各种文艺思潮纷至沓来。现代文学产生及其初期,新文学者们对西欧各种文艺理论思潮,不管是理解其真义与否,理解得深刻与否,都根据自身特有的文化文学思想、心理、素质、环境和机遇加以吸收、改造和运用。批判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以它强烈的魅力,使众多的革命文学家归属于它的麾下,成为输入中国“五四”文坛的主要潮流。除它们之外,在东进的各支流文学思潮中则以唯美主义在“五四”文坛上影  相似文献   

8.
一、“美在联系”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在当前美学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论点“美在联系”,广泛流传,很有些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仔细研究。当我们在刊物上看到这样的标题:《用现代科学和方法揭开美的奥秘》(《当代文艺思潮》1985年第三期)是十分高兴的。运用现代科学和方法,是应该的;能用它揭开几千年未解决的美的难题,更是好事。这篇论文一开头就把这个“美的奥秘”揭开了,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美在心物联系”。其实,这也不是新答案,历史上早就有人主张美在心,有人主张美在物,也早就有人主张美在心物之间的关系。老答案得到了新肯定,也可以,关键在于提供什么新的论据和论证。作者说:“‘美在心物联系’。确切地说,美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现实的联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铸制出来的足以打开美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支克坚(1935-2009),男,浙江嵊县人,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兼任甘肃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及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发表了有关鲁迅、冯雪峰、胡风以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出版《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和《中国现代文艺思潮论》等专著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视角下的唯美主义阅读,可能会导致<莎乐美>中一些重要意义的遮蔽;而女性主义解读的复归,特有助于对该剧的社会道德主题作更深入的揭示.在<莎乐美>中,王尔德通过对"水池囚禁"、"月亮笼罩"和"蛇吞飞鸟"等意象的塑造,对剧中人物在生理和两性上的双重倒转.以及阉割者与被阉割者身份的颠倒手法的运用,将传统建构在父权制基础上的菲勒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剧作家本人同性恋身份的女性气质和是时统治阶级的女性强力,也对这股解构之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在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将女性放在了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1.
虽然唯美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19世纪后期才兴盛于西方社会,但符合“唯美主义”艺术主张的文学作品却早已出现.唐宋词偏狭且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题材内容、刻意强调艺术技巧和外在形式创作观念,及其感伤颓靡的格调,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凸显出十分显著的唯美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于自己的作品《心头飘过……》创作过程的再现,向读者展示创作这部散文诗集的过程中,作者用美的感受、美的文字、美的心境来书写生活。指出创作过程中作者注意了唯美主义的生活再现,却摒弃了唯美主义的艺术高于一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宁静之美、意象之美用白描的书写方式揭示于读者面前,让读者在城市的喧嚣之外体会一种都市女性的心灵之美。  相似文献   

13.
对唯美主义的讨论在国际和国内学界已非新鲜,但在当今这个不乏“审美”的时代,重访唯美主义倒有些必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误解实在太多。当年鲍姆嘉滕在《美学》一书中给美学的定义是: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1。简言之,美学是认识论,是思维的艺术,是科学。这里,美、美学的独立,仰仗的是理性认识能力对它的接纳。在此意义上,美学虽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但美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维度,美的价值取决于感性认…  相似文献   

14.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怎样理解这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对如何“按照美的规律”领导文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欣赏和文艺评论,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与《莎乐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与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中 ,女主人公们在各自的恋爱事件中都保持了积极主动的姿态。两位作家都处在女王的强力统治下 ,这使得作家具有了从接近女性主义的视角构建作品的可能性 ,但他们又在相反的立场上表现了两希精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 ,陆贵山在几十年的理论生涯中 ,不断追求、探索 ,其学术思想从以客体——主客体为中心 ,从文与史 ,到文与美 ,到文与人的宏观辩证的综合研究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和学术个性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艺术真实论》、《审美主客体》、《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主编 )、《马列文论导读》(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思潮》、《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美学·文论·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主编 )…  相似文献   

17.
俞兆平 《学术界》2002,(3):137-139
邵伯周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新唯美主义”一节中的有关闻一多部分 ,至少有百分之六十来自俞兆平所著《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中闻一多“中期美学思想”一节。这种抄袭是一种“缩写”他文和“袭用”他文观点的手法 ,很具隐蔽性 ,因而尤其需要加以揭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王尔德自身的因素,以及圣经原型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莎乐美的塑造,从而进一步理解王尔德所提倡的唯美主义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9.
仅凭反映论难说透文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麻在《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5期撰文《仅凭反映论难说透文艺问题》,对文艺批评界中那种“以势压人”或“扣大帽子”的文风,对动辄“上纲”上线,扣人以违反马克思主义大帽子,将问题说成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在中国的命运的大问题的“批评家”做了反驳。文章说,陈涌在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在中国上演后 ,引发过梁实秋与田汉之间的一场论争。论争的主要焦点 ,是如何看待《莎乐美》所携带的极端个人主义的道德观。梁实秋不仅意在批评王乐德与剧本 ,更是要通过批评进而“清算”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如果说 ,田汉代表着陈独秀以来新文学中“主流”的声音 ,梁实秋则代表的是新文学中“非主流”的声音。梁实秋的某些说法及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倾向性的介绍 ,是对《莎乐美》携来的“新道德”的一种质疑 ;同时 ,也是对中国“摹仿”者的一种提醒———一种以“非友善”面貌进行的有益的提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