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莉  王胜鹏 《民族学刊》2022,13(12):127-133, 15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鉴发展,形成了唇齿相连、难以分离的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元明清是中国多民族大交流、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具有双向互动、双层兼备、互鉴创新的特点,相互间传播、吸收与借鉴,既涉及食材、饮食品种等物质文化层次,也涉及饮食习俗、制度与饮食思想等非物质文化层次。同时,它们的交流交融具有双重作用,既是各民族饮食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蓬勃发展的助推剂,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国饮食文化走向辉煌,也从饮食文化这一独特领域有力地助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牢固与壮大。  相似文献   

2.
满洲里地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其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地区的民族文化较为复杂,蒙古族、汉族、回族等许多民族都在这片区域和谐相处,语言、风俗在这三者间的民族文化中彼此习惯,且相互影响,进而融合。满洲里地区是我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汲取的边境小城,蒙古民族文化风情极为雄浑厚重,有着独具魅力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满洲里地区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其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满洲里地区的民族文化较为复杂,蒙古族、汉族、回族等许多民族都在这片区域和谐相处,语言、风俗在这三者间的民族文化中彼此习惯,且相互影响,进而融合。满洲里地区是我国唯一的中、俄、蒙三国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汲取的边境小城,蒙古民族文化风情极为雄浑厚重,有着独具魅力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清真饮食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真饮食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大量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而其基础与内核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这种中阿文化的合璧,这种多元文化的成分,哺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饮食——清真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5.
青海撒拉族饮食文化撒拉族饮食文化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原文化及周边兄弟民族文化长期相互影响、交融、发展而形成的,既充满了撒拉族的个性,又渗透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具有突厥传统、伊斯兰特色和高原风味三大特点。传说,撒拉族先民曾牵着骆驼,驮着《古兰经》,...  相似文献   

6.
贵州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创造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多姿多采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其衣食住行、文化艺术、民族节日、伦理观念等诸方面;在长期的文化演进过程中,各民族民俗文化呈现出悠久性与多元性、独特性与交融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基本特征,形成了六盘水多元的地方文化体系,为繁荣六盘水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新疆都是一片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广阔天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互动的摇篮。在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的进程中,以同层级文化互动、异层级文化互动、历史与现实互动为主要类型。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具有在开放的环境中多元文化共存、在历史与现实中多元文化交融、长期文化互动中形成了多维共性等特点。在处理当今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关系中,应该以费孝通的"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为殷鉴,在良好的文化互动环境中,实现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8.
冯敏 《西藏研究》2005,(2):103-114
对成都市“民族用品一条街”的调查显示,经商流动人口活跃于大都市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商贸本身,它不仅促进了西部大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商业繁荣与多元文化交融,增强了内地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辐射与联动,弘扬了少数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都市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对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认同,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得到巩固与拓展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敦煌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融入来自中亚、西亚各国以及西域、青藏、蒙古等地区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博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多元性。这既是敦煌文化的个性,也体现出了敦煌文化的特质。在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大量民族文字文献,以及敦煌石窟中出现的宗教文化因素和民族因素,都表明来自中原的文化与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在敦煌和谐相处、交融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融合成为别具一格的敦煌文化。这是长期以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是与各种外来文化互相融合而逐步生成的,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壮大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0.
满洲里的具体位置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主要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之上,与俄罗斯及蒙古相邻,属于一座边境口岸城市.整座城市的面积为73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余万,其发展潜力巨大.文章主要是对满洲里的红色记忆探索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帮助增强人们对于满洲里此地域的了解度,充分感受到其所富有的红色内涵及魅力,增强人们对于满洲里的热爱.  相似文献   

11.
满洲里的具体位置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主要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之上,与俄罗斯及蒙古相邻,属于一座边境口岸城市。整座城市的面积为73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余万,其发展潜力巨大。文章主要是对满洲里的红色记忆探索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帮助增强人们对于满洲里此地域的了解度,充分感受到其所富有的红色内涵及魅力,增强人们对于满洲里的热爱。  相似文献   

12.
万果  王巳龙 《民族学刊》2023,14(4):29-34, 137
以川、青区域涉藏州县的藏传佛教场所为重点关注对象,探讨涉藏州县宗教神圣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渊源、演进历程、现时表达及未来期望。在具有藏传佛教传统的涉藏州县区域,以寺院为核心的神圣场域建构,是藏传佛教历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路径。在川青涉藏州县的多民族复合文化语境下,藏传佛教的神圣场域建构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藏传佛教一方面不断调适以适应本土化的历史现实语境,另一方面则通过教派之间竞争博弈与交往交流,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藏传佛教文化形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在场的内在基础,并与藏传佛教话语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正反馈路径,不仅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认同心理的地缘文化与宗教神圣场域叙事,而且还以人物交流、宗教传播及文化扩散的方式对周边乃至更远区域的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影响。同时,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川青涉藏州县多元文化语境的终极表达。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的第二个年份,沙皇俄国的铁路穿过外贝加尔草原,进入中国呼伦贝尔草原的西部.那条东清铁路在中国的第一个火车站,就叫满洲里.铁路给这"幽静的历史后院"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是人们无法预料得到的.此后,满洲里的兴衰便紧密地与因铁路而起的口岸联系在一起了.没有口岸,就没有满洲里.可满洲里人真正把自己的命  相似文献   

14.
吴刚 《民族学刊》2022,13(9):100-107, 163
中国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的氏族组织由“哈拉”构成,而且都有“乌力斯哈拉”。文章结合博穆博果尔、卜奎这两个历史人物,探讨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有的“乌力斯哈拉”的关系。经研究认为,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有的“乌力斯哈拉”属于“民族互渗”的交融现象,博穆博果尔、卜奎是这两个民族共同认同的历史人物。博穆博果尔和卜奎的事迹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生动实例。这充分说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融汇聚的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事实组成的。  相似文献   

15.
蒋家瑜 《世界民族》2020,(1):104-114
赫梯人所建立的赫梯文明及赫梯王国具有多元文化交融和多民族共存的特点,这在赫梯国王名字的历史演变中得以窥见。赫梯国王名字的由来包含了城市名、神灵名、高山名和祖先名等多种来源,而赫梯国王名字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同时也反映出国王名字在文化上的多元性,在寓意上的积极性和时代性,以及赫梯人对王权权威性、合法性和王位正统性的追求。赫梯国王名字的演变及其文化特征是赫梯族群认同构建的必然结果。在多民族文化并存的状态下,赫梯人通过文化选择的方式逐渐形成了服务于赫梯王权的族群认同体系,这一体系在赫梯帝国灭亡之后甚至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及其先民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融互动,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数千年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给当今中国和人类世界留下丰厚的遗产和启示。认真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饮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外群众所喜爱,他们甚至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逐渐开始了解并喜爱中国文化。中华美食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菜单音译的问题,菜单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首个环节,如果菜名翻译不够精准,非但不会吸引到外国游客,甚至还会引起某些误解,从而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但是从目前的中国菜名翻译现状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规范的翻译体系,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出一种较为科学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已经是一项有关文化输出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文化内涵的赋予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尤其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中,消费者(游客)更注重个性化体验,多元文化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必然需求."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具有强烈的伴生性,它具有高度的区域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也是旅游活动中获得美好体验的途径之一.本文中笔者结合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展开研究,通过对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内涵的赋予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尤其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中,消费者(游客)更注重个性化体验,多元文化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必然需求。"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具有强烈的伴生性,它具有高度的区域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也是旅游活动中获得美好体验的途径之一。本文中笔者结合川渝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展开研究,通过对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子奇  徐百永 《西藏研究》2023,(1):49-63+157
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汉藏民族文化在历史遇合中的双向交往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认同,是两族人民关系演进的历史主流。国内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兴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关成果主要立足于文化、经济和生活三个维度,其中文化维度作为研究的主流始终带有宗教的底色,而经济维度和生活维度中所附着的文化因素也同样为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通途。目前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热点和特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