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城建设的空间本质是城市空间与教育空间的有机融合。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城市空间和高等教育空间发展规律的有机结合为指导思想,促进科学规划;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增强文化特性;以学科交流合作为重点,促进资源的有效共享;以区校深度合作为基础,推进区域联动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学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大学城建设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如何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目前众多学者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作为教育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更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大学城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性,分析了我国大学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和特点,进而探讨我国大学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以期为大学城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持续的扩招,使高校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已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广州大学城在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场馆资源方面共享的经验表明,确立教学资源共享指导思想、构建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实施教学资源共享、高水平学术讲座共享、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及共建高水平特色学生社团是大学城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由于其符合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与特性,成为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随着个人隐性知识不断转化为组织知识,通过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知识在转化的各环节中进行大量的交流、共享和创新,企业核心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和保持。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学城为教学资源的共享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实际的共享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本文试图从大学城共享的规划理念、共享的内容、动力、制度以及共享的质量、共享的受益面等六个方面比较详细地分析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希望为今后深入思考解决的措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学城的建立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 ,改变传统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顺应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潮流的呼声日高 ,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愈益旺盛 ,从而激发了社会投资教育热情。在这种大环境下有计划地建立大学城 ,无疑将有利于大学城内高校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也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提供实践经验。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又一新理念大学城实际上是一个以多所大学为核心而构成的具有特定教育整体功能和环境特征的社区 ,也是一个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知识园与高科技园区。它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合肥经开区大学城的体育场馆资源丰富的地区作为案例,调查经开区大学城居民健身者、经开区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经开区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社会共享等方面,分析合肥经开区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合肥经开区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与周边社区可持续的共享机制的构建,促进合肥经开区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合肥经开区大学城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在全国创办面向市场,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大学城新模式,突显大学城在体制与机制上的创新性;善于吸取国外大学城的开放办学思想,突显空间上的开放性;海纳百川,不同国籍的学者、教授,不同流派的思想汇集于大学城,突显办学思想的开放性。善于吸取国外大学城的共享经验,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大学城注重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充分展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学城文化特有的辐射力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引擎,在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城作为一种文化促进和发展模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成为对周边区域经济发挥影响的重要因素。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作为典型个案,分析其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其具有的集聚、辐射、创新互动效应对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学城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一大趋势。自中世纪大学萌芽以来,大学城逐渐演变成两种形态:“自然生成型”和“行政规划型”。大学城运行的逻辑在于其开放性、资源共享性和集聚效应,大学城的发展契合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响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社会需求。我国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着力于社会参与、以人为本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能够促进大学城高校实现多赢格局和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应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对大学城图书资源进行了量化分析,对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产生的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述。通过系统分析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的主要制约因素、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模式的实现手段和运行程序,积极探索组建大学城图书馆联盟共享模式,以期对提高大学城高校图书资源质量、学术服务能力和大学城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网站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网络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趋势,旅游业网络化建设对提升贵州旅游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市场进行分析,对贵州旅游信息系统总体构思进行网站功能整体模块构建。完善贵州旅游业的内部运转机制,改善信息系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游客的回头率,扩大贵州旅游市场份额,提升贵州旅游业品牌美誉度和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之基础入题,对广州大学城的"新城"、"庞大"、"共享"特征作了数据和实例分析;解构了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正在和即将经历的碰撞、认同、形成阶段;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种途径———传承源文化、融合异文化、构建新文化,以期探索一种既张扬个性、又融合发展,既兼顾传统、又尊崇创新的广州大学城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城建设模式为高校资源共享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实现共享既是适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大学城自身建设的使命之托.在分析共享可行性及可能遇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统一认识、统一机构,产权明晰--独有与共建相结合以及无偿使用与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共享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共享的文化是构成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共享的中华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重要因素。各族群众在文化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力推动了共享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审视南北疆之间及新疆与内地之间各族群众文化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需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掘和弘扬历史上各族群众文化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源等举措,促进新疆各族群众在文化领域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服务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6.
构建福州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突出大学城整体观,展现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营造以独立与共享为核心理念的大学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共建共享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数据库资源建设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本文从网络时代的发展特点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从实现资源共享的角度对高校图书馆进行数据库资源建设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重阳节是民众生活实践和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呈现出以线性为核心的生活传统的累层,以及多民族、多地域不同身份民众的多元共生、共享的生活.重阳节核心要素是其意义表达、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新时代,以重阳节核心传统为中心的品牌塑造,成为当代人生活的表现.重阳节品牌建设表达者、组织者,成为重阳节重构的推动者、实施者.各地利用重阳节品牌增强区域性凝聚力和扩散力,重阳节品牌建设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9.
重阳节是民众生活实践和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呈现出以线性为核心的生活传统的累层,以及多民族、多地域不同身份民众的多元共生、共享的生活.重阳节核心要素是其意义表达、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新时代,以重阳节核心传统为中心的品牌塑造,成为当代人生活的表现.重阳节品牌建设表达者、组织者,成为重阳节重构的推动者、实施者.各地利用重阳节品牌增强区域性凝聚力和扩散力,重阳节品牌建设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20.
重阳节是民众生活实践和文化创造智慧的结晶,呈现出以线性为核心的生活传统的累层,以及多民族、多地域不同身份民众的多元共生、共享的生活.重阳节核心要素是其意义表达、功能实现的主要方式.新时代,以重阳节核心传统为中心的品牌塑造,成为当代人生活的表现.重阳节品牌建设表达者、组织者,成为重阳节重构的推动者、实施者.各地利用重阳节品牌增强区域性凝聚力和扩散力,重阳节品牌建设成为区域社会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