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是《破产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但农民工因未签订劳动合同而游离于“职工”范畴之外。因而,《破产法》在行使保护职工权益之职时不仅忽略了对与之建立起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的保护,还忽略了对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农民工进行额外的经济补偿,其债权人制度的设计从根本上剥夺了农民工对其合法权益的处分权。这些都是与《破产法》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因此,《破产法》应对“职工”作扩大解释,从而包容与之建立起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并对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农民工进行额外经济补偿。同时,在债权人会议上另设农民工席位,以实现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2.
《大庆社会科学》2007,(2):160-160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近日推出《2007年浙江就业报告——农民工问题研究》,“80后”的农民工,是这次调查中一个特别被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立法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立法保障滞后:一是《宪法》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身份缺失,二是《户口登记条例》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束缚,三是《选举法》中的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空缺.因此,提出农民工政治参与立法保障的措施:首先,将居住和迁徒自由写入《宪法》;其次,修改《户口登记条例》,解决为农民工政治参与提供体制条件;再次,修改《选举法》,保障农民工选举权利;最后,规范农民工民主政治程序.  相似文献   

4.
10月 2 6-2 7日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日报编辑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青年移民反贫困”项目 -成都“社会支持系统”项目主办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 ,四川川妹子家政公司协办的“农民工的市民化途径理论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来自省内外各方面的代表 5 0多人参加了会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四川《分忧》杂志社承担的“成都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建设项目”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老挝、柬埔寨、蒙古四国开展的国际项目“东亚青年移民反贫困”在成都市的分项目。此项目除在实践上针对农民工需求开展实…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我国治理“拖欠案”的政策思路是如何让雇主按期支付工资,似乎惟此才能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事实上,即使雇主能够按期支付工资,农民工所得到的工资合约也是不平等合约,因而这种政策思路并不合情。再者,仅让雇主按期支付工资虽然保护了农民工在工资合约中支付期限条款上的合法权利,但并没有保护农民工在其他众多条款上的合法权利,因而这种政策思路并不合理。最后,仅让雇主按期支付工资并没有触及引发“拖欠案”的真正原因,这既会使《劳动法》名存实亡,又会使违反《宪法》第13条基本精神的侵权行为获得支持,因而这种政策思路并不合法。为了真正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有必要在政策思路上寻求创新,即改革在雇主与农民工之间存在的强制性产权地位不平等安排。  相似文献   

6.
对“非虚构”文本《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两部文学作品,以历史档案的视角进行跨界解读,不仅获得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进程中“乡村中国”和农民(农民工)群体的深刻认识,带来档案与文学互文可读的阅读参照和跨界研究的应用可能,也为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及认识“口述历史”等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难题 ,“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我国农民工问题的一项很必要也很及时的举措。其实 ,“农民工市民化”其根本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 ,农民工产生的根源在于“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隔离 ,因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以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范畴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范畴 ,体现我国向现代化转变的过渡性特色。“农民工”问题本质上是农民问题。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的特殊条件下 ,“农民工”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生力军。但是 ,“农民工”所面对的歧视性待遇 ,又会制约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兴盛 《理论界》2008,(12):73-74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而占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工则是这个庞大群体的中坚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青年农民工群体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权利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与实现更为重要。文章侧重于青年农民工这一农民工中的主要群体,以对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为起点,探讨了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化”、“断裂化”、“两极化”和“非制度化”等现状与问题,简略地从历史与制度、现实与政策及青年农民工自身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些现状与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是我国首部通过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唤醒了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确立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催生了政府与社会对农民工的关爱,体现了和谐社会法的精神,为在山西就业的农民工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现阶段,农民工的培训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农民工培训又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此时,从农民工培训的制度出发,深入分析保障培训工作的“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发掘出一条适合解决我国当前农民工培训困境的可靠道路。  相似文献   

12.
佟光霁  张林 《学术界》2022,(12):196-203
进入新时代后,高质量推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具体行动和现实检验。研究构建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农民工市民化质量多维观测体系,为客观衡量农民工市民化质量和水平,系统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短板不足提供一个评价依据和价值导向。将处理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转”与“化”、“量”与“质”、“乡”与“城”、“城”与“镇”、“走”与“回”等方面关系作为寻求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质量的可行路径,对于丰富新型城镇化理论体系,改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和CNNIC发布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内容的分析,认为应该而且能够以农民工为突破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因为农民工是农村意见领袖,示范作用显著;而且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有更强烈的愿望.在对农民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和CNNIC发布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内容的分析,认为应该而且能够以农民工为突破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因为农民工是农村意见领袖,示范作用显著;而且农民工对信息的需求有更强烈的愿望。在对农民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程的加快,有关以城市农民工为主体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围绕拖欠工资问题而展开的“城市农民工讨薪现象”恰似一久治不愈的社会病,时时冲击着社会的和谐。这一现象也以辛酸与血汗告诫着人们,“农民工市民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迈向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让更多的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中来。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离不开大众传媒发挥的独特作用。现实上,农民工存在传媒“话语”的缺失,这造成了农民工的“集体无语”并影响了市民对于农民工的认识。因此,需要重建农民工的传媒“话语”,促进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90年代初开始,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打工谋生,如今已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经常让人联系到“农民工问题”,其中就包含着农民工犯罪率上升问题,社会对之非常关注。从介绍农民工犯罪的现状入手,对农民工犯罪的若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和遏制农民工犯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重要的生力军。农民工问题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文化生态构成要素之一的媒体报道的关注点。通过对《南方周末》报道农民工议题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南方周末》采取平视的角度,以普通观察者的身份细致描述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生活和遭遇,呈现出自身的报道特色。  相似文献   

19.
“女性农民工”与“依法治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相遇”,法治的理想与女性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的冲突,产生了女性农民工法律意识建构的问题.法律实践把法律意识建构的主观结构和女性农民工背后的客观结构连在一起,成为女性农民工法律意识建构的关键要素.只有根除女性农民工法律意识建构的核心障碍,即法律实践缺场的背后根源,女性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才可能正确建构,维权实践才可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丰 《社会科学》2007,(2):110-120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游离在城市的边缘,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均表明他们未能真正融入城市,而是呈现一种“虚城市化”现象。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农民工的“虚城市化”只是其市民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为尽快完成这一转变,一方面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应当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增加制度供给,改善制度环境,并且积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