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县域经济的繁荣与否,对我国近10亿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江西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只有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迅速壮大县域经济,才能增加我省农民收入,实现江西率先在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江西省省长舒圣佑县域经济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无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县级行政机构在一个县的范围内,都有组织国民经济运转的较大的职能作用。判断一个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一个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总结江西90年代以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客观评价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中揭示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限与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  相似文献   

4.
江西县域经济的区域特征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历年“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江西省县域经济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本文对江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深入分析了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及地域差异明显等总体特征,最后为江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在构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蓝图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共同富裕——区域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邓小平经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丰富多彩,并涉及方方面面。本文是从发展的观点来研究邓小平经济理论。为便于分析起见,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内在联系,并力图在这个基础上,探讨邓小平如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7.
进入90年代以来,江西的县域经济普遍壮大,但与全省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周边发达省份的县域经济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江西县域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围绕产业结构的提升优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更有效地利用好资源,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战略、产业的主攻方向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某一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培植出县域经济特色来。  相似文献   

8.
曾劲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79-280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在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并运用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所有制问题,揭示出所有制关系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从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分析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而邓小平理论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脱离生产力而完善生产关系为首要任务的前提,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制度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突…  相似文献   

9.
当前,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改革开放,已日益成为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共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县域经济与展开市场竞争的关系,采取主动有效的竞争策略和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摆在县域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体系重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县域金融需求的内生性越来越明显,而县域金融供给则仍是由政府主导的、完全外生性的,因此,实体经济内生的金融需求不断增长与外生的金融供给不断萎缩之间的矛盾成为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基本矛盾,金融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必须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调动县域金融活动主体的内在动力,构建内生于县域经济的、适合我国县域生产要素禀赋结构特点的县域金融新体系.同时,县域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还还必须有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1994年以来,我们把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县委十二件大事之首,切实加大了领导力度,积极改进了方式方法,努力坚持了学用结合。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和理论骨干等11000多人次,其中,仅县委党校就举办培训班14次,培训干部12O0多人,培训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我县干部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县委书记郝文国、县长谷春毅、县委副书记田凤春等领导同志,不仅积极参加省、市组织…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发展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核心;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最终归宿.邓小平经济理论紧紧围绕社会生产的有序化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这两条主线展开,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现的科学原则和价值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经济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结合中国“初级阶段”的特殊情况提出来的战略思想。贫困县具有“初级阶段”最显著的人的思维观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特征,在调整经济所有制布局的过程中,怎样灵活运用“硬道理”这一思想来指导实践,笔者试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一、县域经济所有制调整改造的现实选择──“非公有”及其他“公有”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不同经济形式不断渗透到国民经济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最根本的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的科学成果。 ——方法论之一:从政治角度观察、处理经济问题 邓小平在设计、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高瞻远瞩,把基本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他总是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发展的大趋势、新特点出发,总是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总是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方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要用邓小平的理论武装全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根据新的实践,提出新的理论,后位大师超越前位大师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实际现象。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获得胜利的理论,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经济领域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非有公有制经济和新经济成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17.
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心内容,也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对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196s年9月2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对新疆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在新疆,“第一,要做好经济工作,农业、畜牧业、工业要一年比一年发展,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人民生活要一年比一年改善。”在这里,毛泽东已经明确提出经济工作是民族地区第一位的工作。然而在“以阶级斗…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进一步突破了在所有制问题上的认识误区,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属性,从而实现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从“对立论”、“补充论”向“共同发展论”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显示出一种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而且还展示着一种历史的发展机遇,在这一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均衡布局、平衡发展和同步富裕,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遇到了很大挫折。以不平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克服了传统理论的缺陷,发展了传统区域经济理论,为社会主义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妥善处理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同时,要立足本地,结合实际,制定新的方针和策略,从而做大做强个体私营经济,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