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形象意义的载体——映象在语言中对风格意义、语境意义和文化意义的重要影响的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地保证映象再现。  相似文献   

2.
“意义”是人特有的,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直觉,是对有限的超越。有“意义”是从生命的“无意义”中生发出来,二者统一于人对自身生命的体验中.现代生活在刺激人的欲望、增多人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使人的意义在丧失,我们现代化过程中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3.
利用度量空间中自映象对相容的条件,讨论了完备度量空间中四个映象的公共不动点的存在性,推广和统一了已有文献中的某些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轨道完备的2-距离空间中,利用映象T在点x0轨道连续的条件,讨论了具有2-渐近正则映象的一类压缩型映象公共不动点的存在性,给出了新的公共不动点定理.  相似文献   

5.
文[1]证明了定义在有界闭集上的函数K<1集压缩映象是紧压缩映象,本文主要对定义在有界开集的闭包上的函数K<1集压缩映象场的拓扑度数的性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两对非相容映象的一个新的公共不动点定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度量空间中自映象对的非相容性条件,建立了一类关于三次方幂型压缩映象新的公共不动点定理,这一结果不同于相关的文献.  相似文献   

7.
利用度量空间中自映象对的非相容性条件,建立了一类关于三次方幂型压缩映象新的公共不动点定理,这一结果不同于相关的文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半序严格凸Banach空间中获得了一些二元混合单调非紧非连续集压缩集值映象的不动点和耦合不动点定理,并讨论了这些映象的点值化映象的性质,改进和推广了文[1],[2],[3-6]中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度量空间中自映象对相容和次相容的条件,讨论了完备度量空间中一类更广泛的平方型Φ-压缩映象的公共不动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得到了一个新的公共不动点定理.  相似文献   

10.
使用分析的技巧,在实Banach空间中研究φ-半压缩映象具有Lipschitz不动点的Ishikawa和Mann迭代的逼近问题,将Lipschitz强伪压缩映象不动点Mann迭代和Ishikawa迭代的相关结果,扩展到了φ-半压缩映象类,并提供了更为一般的收敛率的估计.  相似文献   

11.
着重探讨和分析了英语词汇四个方面的语义,即:表示语义和事物关系的外延意义;表示语义和语法关系的语法意义;表示语义和人的关系的内涵意义;不同语言词汇之间的翻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英汉习语中含有大量的“水”的意象,蕴涵着丰富的联想意义。这些相似或相异的联想意义显示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上的相似与相异,折射出两民族不同的哲学蕴涵。  相似文献   

13.
联想义,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通过对某个客观对象的那些构成义位的义素和那些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义素进行联想而凸现出来的、但尚未成为义位的理性义的言语意义。语义联想的思维机制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始终扣住客观对象那些具体、鲜明、生动、可感的形象特征来展开语义联想并产生联想义。这就使得语义联想呈现出发散的、辐射状的特征。使得联想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极大的灵活性;人们可以运用联想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境的虚拟化是指依赖于媒体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静态文本转变为拥有文字,声音,图像等的虚拟化语境。本文以语境虚拟化后,文本里的语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出发点,来研究所发生的语义在语境里所产生的语境效果。我们发现在语义变化后,会有增义,减义,转义等现象,造成了语境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语词的意义:现实的和理想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词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单位。语词的意义产生于人的心灵对不断经验的对象的抽象。在语词的意义中存在着两个意义的端点——理想的和现实的。在语词中,理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发生了意义性质的多样化:绝对意义、意向性意义和规定意义。语词中理想和现实的两端圈定了意义的范围,也形成了意义活动的空间,运动的意义表达着它的对象,但却不等同于它的对象。语词有着它自身的意义动力机制。语词在意义的运动中构成了语言。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换言之,诗歌必须通过隐喻性的意象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而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语际转换时意象隐喻意义的失落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对其进行隐喻重构时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创造性,采用补偿法以期将意象隐喻意义的亏损减至最小。  相似文献   

17.
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之哲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Grice区分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至今已有60余载,但学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争鸣不仅从未停止,反而随着后格赖斯研究的深入进行而突显出来。概括起来,争议集中在:是否确实存在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如果存在,它们是否可以穷尽意义的划分?它们各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是研究后格赖斯意义和交际理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意义传递和新闻语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分析得出,在语言学的范围内,新闻语篇的作者通过写作完成了赋予意义的第一阶段,新闻语篇的读者通过阅读完成了解读意义的第二阶段。而新闻语篇不仅仅是被动的意义的承担者,因为在赋予意义和解读意义的过程中,它自身在语篇、句法和词汇方面的特点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翻译就是理解或诠释,而理解或诠释的对象是意义。完成对意义的建构是翻译的必要条件。文章把翻译中的意义建构分为两个层面:低阶建构和高阶建构,认为低阶建构无需太多的思维加工,而高阶建构则需要大量智力活动。建构必须依托语言知识、百科知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才能顺利完成。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翻译的意义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化必然通过文学去求得充分的体现泅为任何文学内容和艺术方式都有文化的投影,诗歌也不例外。作为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要素,意象一方面受制于文化,有文化的投影;另一方面,也会反映文化。本文从艺术的“真”、“意”的稳定性以及能否构成意境等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诗歌的意象,通过文学现象去返观文化,通过比较中西诗歌意象的不同特征去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