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说"某某"     
指示代词“某”可以重叠为“某某”。本文首先考察了“某某”的意义和用法,接着分析了“某”和“某某”在具体用法和指称对象数量上的差异性,最后讨论了“某某”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兰 《北方论丛》2005,2(4):55-57
"疑问"是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在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只承载部分疑问信息,即只标记疑问点.我们假设:在疑问句中,"疑"和"问"是可以分立的.基于这一假设,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是"指代某一范围中不确定的某一项".由这一基本语义引申出的语义"未知"和"不定"形成了疑问和非疑问两种用法,而决定这两种用法的是语用上的原因:说话人是否真心寻求答案以及说话人对事实的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是你     
从高三开始.学习一向优秀的儿子真正意识到高考的紧迫.原本在饭桌上爱说篮球和笑话的他,开始经常说"某某今天化学比我高了"、"某某昨天晚上又熬夜了"……搞得气氛有些紧张.我自认为在帮儿子解除高考压力方面做得"不错",一见儿子"苗头"不对,就一定要跟他谈心,反反复复叫他不要紧张.  相似文献   

4.
张国艳 《殷都学刊》2009,30(1):113-117
虚词"并"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数量统计,"并"的这种用法长期以来被忽略掉了.而且目前对"并"其他虚词用法的认识也还不甚全面.虚词"并"用法多样,可以作副词、连词和介词,但这些用法一般被认为是"转借"了"並"的用法.关于虚词"并"的用法及词义演变情况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5.
"种族"一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最初具有多种含义。从宋代开始,"种族"多与某一少数民族名称连用,文献中写作"某某种族",含义、用法与现代民族概念相近,这也是1900年以前汉语"种族"的最主要含义。清末,在构建民族国家过程中,国人创造性的将西方race(种族)概念糅合到汉语"种族"之中,汉语"种族"的民族(ethnic)含义得到进一步增强,但也不稳定。由于种族(race)的学科来源、概念的歧义性,加上民族概念的影响,进入民国之后时人赋予了"种族"许多新的含义,总的趋势是种族的民族(ethnic)含义逐渐丧失,它的种族(race)含义逐渐增强。期间为了消除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危害,1930年代顾颉刚先生曾有意重新建构"种族"的"民族(ethnic)"含义。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安定、文化发展,随着民族概念的讨论,汉语"种族"含义最终在1960年代确立。  相似文献   

6.
从高三开始.学习一向优秀的儿子真正意识到高考的紧迫.原本在饭桌上爱说篮球和笑话的他,开始经常说"某某今天化学比我高了"、"某某昨天晚上又熬夜了"……搞得气氛有些紧张.我自认为在帮儿子解除高考压力方面做得"不错",一见儿子"苗头"不对,就一定要跟他谈心,反反复复叫他不要紧张.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人的"谁",从语法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上古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助动词,介词的前面.这种"谁"充当宾语时的前置现象,是先秦典籍中突出的特殊语序."谁"字指物的用法与指人的情况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一般只用于指人,而不用于指物.古代"谁"字指人的四种常见用法,在不同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通过比较"谁"字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揭示汉语句法发展的一些特点有些用法消失了,有些用法得到了继承,有些用法又有了发展,有些还生成了新的用法.正是由于汉语词的用法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才永葆了其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针对科技期刊长期存在的数字用法混乱的情况,结合国家标准,对数字"一"和"1"的用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广大编辑同仁的重视,使中文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趋于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许多新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词语也出现了新的用法、产生了新的词义.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理论,对"放水"、"灌水"这两个常用词的用法与词义的演变进行探讨,并由此来对"水"的用法和字义的演变做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朱娜 《兰州学刊》2009,(Z1):174-176
文章在文献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位于词尾位置的"家"字的用法进行了梳理。大致整理出位于词尾位置的"家"的以下几种用法。第一种:"家"作为词缀语素;第二种:"家"用于其它词的词尾,无特定含义;第三种:"家"字作为一个词独立运用;第四种:位于词尾的"家"在医书中的常见用法;文末还提及了一些由"家"构成的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在与某些典籍的比较中,发现本文所整理的"家"字位于词尾的用法出现时代普遍较晚。  相似文献   

11.
表询问意义的语气副词“岂”、“宁”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副词"岂"、"宁"表反诘意义的用法较为常见,表询问意义的用法则不大为人所知.对"岂"、"宁"表询问意义的各种用法进行分析,考察其来源与发展情况之后认为,其均是由表反诘意义的用法引申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张永奋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36-139,160
本文以台州方言"有"的用法对比《诗经》里的"有"的用法,主要考察其作为动词和副词时的语法作用和语义功能。可以发现,尽管数量并不太多,但"有"在《诗经》里已经出现虚化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至今在台州方言里仍非常活跃,而我们从副词的角度观察《诗经》中后接形容词的"有",就能得出相关诗句较为合理的释义。  相似文献   

13.
苏州评弹语言中的"个",用法较为复杂和丰富。从字形上来讲,"个"还可以写成"個",在不同的评弹脚本中,两者用法、意义基本相同。除了可以做量词、代词之外,"个"是评弹语言中最常用的几个结构助词之一,可以用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后面构成定语加中心语结构,可以构成"个"字结构,可以用作语气词。当代苏州话中的"个"基本沿袭了评弹语言中"个"的用法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杨逢彬认为,甲骨文中的"暨"都是动词,意义是加上、附加.本文不同意杨文的观点,认为甲骨文中的"暨"不但有动词用法,也有介词和连词用法.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中的"及"字较早就被孙诒让释读出。但是其在卜辞中的用法各家意见不一。动词、名词用法各家争议不大,只是在某些具体卜辞的释读上存在差异。甲骨文中"及"有无介词用法各家一直争议不断。通过运用最新的甲骨分期断代理论重新系统梳理卜辞中的"及"的辞例,发现甲骨卜辞中"及"只有作动词、名词的实词用法,没有出现后世常用的连词、介词等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来说,学习和运用"程度副词‘太' 褒义形容词 了"这个句式时,不但分清程度副词"太"之后的两类褒义形容词不容易,而且,对它们的用法也很难把握.本文试着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程度副词"太"后面的两类褒义形容词及其用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动词“上”的自由与粘着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华 《殷都学刊》2003,(1):107-109
动词"上"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词语."上"的自由用法表现在"上"能单独成句,"上"的粘着用法主要指其带宾语的情形.其宾语有时不出现是由于经济原则的影响.不同的宾语与"上"组合形成不同的动词短语,其用法迥异.  相似文献   

18.
动量词"和"产生于宋朝,是由动词"应和"义发展而来的.它在早期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但是后来的发展道路却并不顺利:一方面受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动量词"会"的影响,继续产生一些新的用法,另一方面,在同义词系统内部成员类化规律的作用下不断缩小使用范围,最后只有两种用法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9.
艾新玲 《快乐青春》2014,(11):16-18
我父亲是邮局里一个普通职员,干了半辈子的分拣工。 父亲喜欢吹牛,动不动就在我们面前吹嘘自己与市里某某领导有多少多少年的交情了,与某局的头头关系是多么多么铁了。经常说得有鼻子有眼,我们知道他说话的水分很大,我们家的人背地里都称父亲为“大忽悠”。  相似文献   

20.
王钢 《阴山学刊》2003,16(5):55-58
"that"作为英语中最基础的词汇之一,具有多种词性,用法复杂。"that"可用作指示代词、副词、关系词、连词、短语连词等,并分别对应不同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