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新闻界努力追求的目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假新闻呈现出变异性、传染性、易碎性和多样性。记者的主观原因和社会的客观原因是造成教育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治理教育假新闻可以从提高认识,增强新闻从业人员坚持真实性原则的自觉性;加强制度建设;对造假者及刊载媒体加大经济制载力度;以及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着手改进。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我国假新闻依然屡禁不绝、愈演愈烈,严重伤害传媒公信力,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不断变迁,假新闻这个顽症较之过去更难治愈,因此,如何有效防治假新闻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文章尝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防范与治理假新闻的策略,试图建构新世纪我国防治假新闻的有效机制,以尽可能地防范假新闻的出现,最大限度地遏制假新闻的泛滥。  相似文献   

3.
新闻打假,仅分析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是不够的,还应分析难于防范的原因与对策.新闻理念中过分追求新奇和第一、取舍稿件时往往注重写得好不好而忽视写得真不真以及新闻记者自身作假等因素,给新闻防假带来了难度.为有效地扼制假新闻的出现,新闻把关者应该做到:新奇性服从科学性、可读性服从可靠性、信任感要服从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张炜乔 《国际公关》2023,(1):158-160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改变了媒介发展格局和受众的使用习惯,受众使用习惯呈现出“碎片化”“移动化”“社交化”新特点。本文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发期间国内产生的假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假新闻呈现的特点进行阐述,对假新闻的传播渠道和类型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了假新闻的传播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假新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深圳最美女孩""最美宝宝"等"最美"假新闻的传播,不仅陪葬了媒体的公信力,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这类假新闻可归为伪善新闻,并对伪善新闻进行简单定义,指出其传播产生的影响,不仅扰乱了信息社会的秩序而且使媒体自身丧失了立身之本。分析了伪善新闻产生的原因:媒体商业利益的驱使、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以及受众的新闻素养较低。并提出专业媒体应从严把新闻生产环节、涵化社会公共理性、提升受众新闻素养三个方面来防治伪善新闻的传播,从而更好地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虽然我党一贯坚持这一原则,然而在新闻报道中还是出现了种种假新闻的问题。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就必须加强调查研究,不惟上,不惟书,同虚假新闻作斗争。  相似文献   

7.
新闻真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现实受众获取信息的本质要求。杜绝假新闻出笼需要媒体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绷紧防假弦,更需要记者"实","核实"是防假的最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8.
新闻批评是新闻媒介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职责,对我国传播媒体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今媒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假新闻、媒体审判、地方保护主义、娱乐新闻低俗化、不正当竞争一系列不良现象已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9.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日益凸现其重要性.任何一行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新闻事业一样,伴随其发展而来的有很多职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在过去的几年里,一件件假新闻和假事件充斥我们的耳目,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都在下滑:如制造假新闻、空穴来风、夸大其辞.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想尽办法制造出有"价值"的新闻.正因为如此,新闻事业得不到真正的规范,使其受到影响.为此,要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在一定范围之内给予规范和限制,让人们接受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使新闻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运用于传媒领域的新闻生产以来,人工智能在海量信息加工与个性化推送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也带来新闻框架设定的偏向与操纵、大量发布假新闻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新闻生产领域,可以给予人工智能新的"信任机制",这种机制源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源头把关,能够最终保证新闻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有效打击虚假新闻,使信息脱媒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便利和人性化的信息体验,但其虚拟化的形式同时带来了信息虚假等问题.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得益于新媒体传播迅速、难以监管的特点,迎合受众心理也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最大诱因.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新闻真实性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新闻短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的虚假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困惑。文幸分析了网络新闻失实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网络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方法,并对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发展前景作了乐观展望。  相似文献   

13.
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 ,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新闻敏感产生的过程就是记者的社会认知过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探讨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 ,分析新闻敏感和社会认知的关系 ,图式对社会认知及新闻敏感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和增强新闻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报纸、电视上的虚假新闻的较之从前大幅增多,这些虚假新闻的信源多数来自网络,借助微博平台传播,最终被传统媒体微博转发甚至收入自身媒介的新闻产品中。针对这一现象,试图从传播学、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虚假新闻增多的原因,指出传统媒体应如何看待和应对虚假的新闻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我国一些媒体的报道因为新闻来源的失实而造成了新闻纠纷 ,其间媒体及其从业者也免不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媒体的声誉与权威性也因此而受损。因此 ,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应明确自身的责任 ,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的同时 ,加强新闻法律意识 ,以避免不必要的新闻纠纷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以后,新闻失实就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中的痼疾和顽症,对新闻失实的批评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重要内容.对新闻失实原因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微观的新闻业务性批评,即从作者和编辑等把关人角度,探讨他们在哪些主客观因素的主导下而导致有意或无意的新闻失实;另一种是宏观的社会学批评,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探讨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不得不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批评主体据此提出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客观性原则以限制主观偏见,注重辟谣工作,改革社会政治体制等建议来治理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对群众和社会具有深刻影响,可以引导舆论、传授知识、影响道德。而我国的大众传播在道德制约方面,虽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规范、制度等,但依然存在传播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庸俗新闻等道德问题。为此,深化传媒对于专业主义的角色认知,改进对传媒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加快新闻立法的步伐,才是加强大众传播道德制约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高校新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等院校客观存在着一种新闻现象 ,“高校新闻”就是在这种客观现象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视并研究这种新闻现象 ,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高校新闻”同“社会性新闻”经过比较 ,明显体现出自身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