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江瞻顾于“忠———义”两端 ,是受“青史留名”的观念支配 ,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宋江上山前只讲“义”不讲“忠” ,他广泛结交天下好汉是有目的而为之———是为赢得社会声誉以抬高身价 ;他上山后又只讲“忠”而不顾“义” ,力主招安 ,是为走正常渠道成就功名。他一生脚踩“忠———义”两只船是以“青史留名”作为运行轨道的  相似文献   

2.
纵观宋江的一生,在其思想深处“忠”对“义”具有绝对的制约作用,表现出其性格的前后一致性。上山同招安都是其忠君观念在特殊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而已.争取招安是一种特殊的尽忠方式;接受招安是宋江的凌云之志的初步实现;征辽、平方腊等等则是建功立业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宋江忠义观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观宋江的一生,在其思想深处“忠”对“义”具有绝对的制约作用,表现出其性格的前后一致性。上山同招安都是其忠君观念在特殊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而已。上山聚义是曲线尽忠;接受招安是凌云之志的初步实现;征辽、平方腊等等则是建功立业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水浒》问世以来,“招安”问题时有争论。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招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认为《水浒》中的“招安”基本上是真实的,是宋江思想局限性的反映。本人赞同这一看法,但觉得言意未尽,故写出下面这些,以求教于大家。一、从宋江所处的环境看,宋江是被“逼上梁山”的,又是被“逼下梁山”的——“招安”是真实的。提到“招安”,首先应当提到的是宋江。宋江是“招安”路线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几经周折,他和众好汉走上梁山,最终又走下梁山。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的、文化的视角对宋江的性格作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他既是梁山事业的缔造者,又是梁山悲剧的制造者,忠与义矛盾对立地统一在他的思想中,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他的一切看似难以理解的言行都可以从他复杂的性格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6.
一个政治集团树起来的旗帜,总是体现着一定阶级的政治纲领和路线,宋江的“替天行道”黑旗究竟是什么贷色?我们不妨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宋江扯起这面旗是有他的险恶的政治目的。他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自幼学儒,长而通吏”。曾在郓城县衙门当过押司,地主阶级立场和所受的封建教育,使他不仅成为一个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忠的奴才,而且是一个满脑袋装着儒家秕糠的孔孟之徒。由于他在仕途上不能升官晋爵,反而因为杀阎婆惜而刺配江州,自觉“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酒醉后题了一首“反诗”,被蔡九知府判了死刑,幸得梁山好汉劫法场,他才从死里逃生,无处可投,不得已上了梁山。但他并没有因此背叛他的阶级,而是想“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他梦寐以求投降招安,做大宋的高官,时常怀着“忠  相似文献   

7.
在《水浒》第一百二十回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呼保义”闻名江湖的宋江,亲手用“义”字酒杀害了与他“情分最重”的“结义兄弟”李逵,李逵慷慨就“义”,死而无怨。在整部《水浒》中,不仅李逵,就是梁山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也是被宋江用“义”字扑灭了的。情义啊,情义!情和义本是相连的,为什么宋江掌握了“义”字,却变得残酷无情,  相似文献   

8.
《水浒》中的宋江,在临死之前,有一段自白:“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宋江所谓的“忠”,就是忠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最高代表封建君主。宋江所谓的“义”,是从属于“忠”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把农民起义的革命行动纳入封建法度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之中。“忠义”二字,贯串了宋江一生的言行,是他投降主义路线的思想基础。宋江在晁盖死后,篡夺了领导权,迫不及待地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里,一字的更动,却反映了根本不同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宋江是用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路线、封建统治者的道德规范篡改了农民起义的思想政治路线。晁盖的“聚义”,意味着农民阶级由于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要求联合起来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宋江的“忠义”,则意味着要农民阶级屈服于地主阶级的统治,做一个封建社会的顺民。晁盖的“聚义”和宋江的  相似文献   

9.
宋江的悲剧既是由体离的文化积淀而造成性格与行为的双重分裂所致,也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性膨胀的必然结果.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积淀子宋江性格中的“忠”是经过汉儒修正后的儒家伦理观念,“义”是被扭曲的墨家文化而衍生出的江湖侠义,两种观念当由个人行为规范转化为团体行为规范时,前者形成一种皇权意识,后者则形成一种集团意识.两者的二律背反,在皇权一元化的封建社会只能以个人与集团的悲剧而告终.从人性结构的角度看,追求自我实现是人性的一个基本层面.宋江既无法打碎现存的国家秩序,又企望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只有也只能选择认同主权,投靠朝廷的拒安一途,以遂己志.这种自我实现的人性膨胀,在导演了宋江个人悲剧同时,也导演了梁山集团悲剧.  相似文献   

10.
《水浒》中的宋江,在浔阳楼上作了一首《西江月》,其中有两句自夸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宋江究竟有些什么“权谋”呢?请看他一生的反动政治实践。纵观宋江一生,可划为三个大的阶段。上梁山之前是第一阶段,上梁山至投降受招安是第二阶段,投降后至喝毒酒而死是第三阶段。宋江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权谋”。在第一阶段,宋江的“权谋”是企图通过一般的途径往上爬,求得官爵,当皇帝的奴才。他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努力学习向上爬的本领,对儒家的一套反动“权谋”揣摩得十分精熟,以至于“吏道纯熟”。这时期他对农民起义军是反对、鄙视  相似文献   

11.
宋江是一个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有着浓厚的忠孝仁爱等伦理观念和强烈入世精神的、封建社会的仁人志士,但由于当时封建统治的腐败不堪,谄浸得志,忠直消亡,官逼民反,因而位卑志大的宋江又是具有江湖义气、叛逆意识和笼络权谋的、封建秩序的乱臣贼子。宋江为自己的遭遇而愤慨,更为自己离经叛道的、与自己人生宗旨相乖忤的行为而痛悔;宋江处于当时社会生活各种矛盾关系的冲突中,更处在他自己思想矛盾的激烈斗争中。冲突斗争的结果,忠孝战胜了义叛,葬送了梁山义军,毁灭了他自己。然正由于他性格多元、多棱的矛盾性,他又在文苑中获得永生,获得不朽的审美价值。但是我们知道,《水浒传》不是历  相似文献   

12.
《水浒》中的宋江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主要人物。“义”作为宋江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被作者大肆渲染和颂扬。于是,长期以来,宋江这个形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总是一个“讲义气”的人物。宋江的“义”具有相当的迷惑力和欺骗性,直至文化大革命前,还有人为之大唱颂歌。因此,要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不可不揭穿宋江这个“义士”的庐山真面目,弄清楚他所标榜的“义”是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13.
《水浒》写宋江千方百计把卢俊义拉上梁山入伙以后,又一定要把第一把交椅让给卢俊义坐,演了一场让位丑剧。卢俊义何许人也?他是北京“大名府第一长者”,有着“海阔一个家业”,是一个有名的豪强地主。他仇视梁山泊农民起义军,狂妄叫嚣;“梁山泊那伙贼男女打什么要紧,我看他如同草芥,兀自要去特地捉他”,并扬言“已准备下一袋熟麻索”,待梁山农民军来时,他便“一扑刀一个砍翻”,“缚在车子里”“解上京师,请功受赏,方表我中心之志”。他要梁山农民军“人人皆死,个个不留”,决心与农民革命对抗到底。对于这样一个人,宋江简直爱得发了狂.他煞费苦心把卢俊义賺上梁山,卢俊义被官府逮捕后,不惜千金贿赂狱吏,  相似文献   

14.
在有关宋江的讨论中,曾经有人说历史上的宋江没有接受招安,没有打过方腊,同《水浒》人物宋江不一样。并说历史资料上有关宋江接受招安、从征方腊的记载,都是南宋初年评话艺人“捏造”出来,才被史学家写进历史,不足凭信云云。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的悲剧根源于宋江的悲剧 ,宋江的悲剧根源于他的双重性格。宋江把轰轰烈烈的梁山事业葬送了 ,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招安 ?招安的目的是什么 ?历来多有争论。本文认为 ,是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体制和忠君的儒家思想赋予了他忠君又叛逆 ,主性与奴性兼有的双重性格 ,这种双重性格是造成梁山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水浒》中的宋江宣扬造反有罪,是地主阶级的忠臣孝子,地地道道的儒家信徒。他阴谋篡夺梁山农民起义军的领导权,大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是钻进革命营垒中的蛀虫、地主阶级的代理人。他接受招安、投降以后,就去打方腊,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宋江的所作所为,表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王朝的忠实走狗、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就是这样一个家伙,《水浒》作者却为他歌功颂德。宋江大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活动时,作者写他有着非凡的政治、军事、组织才能,各次大小战役的胜利,都是他直接指挥取得;写他“招贤纳士”,八方英雄豪杰,都是仰慕他的名望投来;就连对宋江的平素生活作风也不忽略,着意刻划成“正人君子”的形象。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  相似文献   

17.
《水浒》是一篇悲壮的史诗,尤其是宋江这个中心人物,从刀笔小吏到义军领袖,再从义军领袖转变为封建王朝的走卒和忠臣,直至免死狗烹,其悲剧的一生令人扼腕痛惜、催人泪下。纵观宋江一生,“忠”和“义”是他思想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他为理想而奋斗,尽管这个理想无法实现于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因为不能够实现,导致了悲剧性结局,惟其结局悲剧性之惨烈,方能产生振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忠义观的内在矛盾和忠义观与当时社会的矛盾构成了全书两条内在的线索。以忠义为线索,宋江的一生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1)上山前…  相似文献   

18.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水浒传》据以为书,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在历史上宋江等是否接受了朝廷招安?是否参加了打方腊?结果怎样?《水浒传》是否宣扬投降主义?对这些问题,看法却有分歧。分歧由来已久:明末清初的怪杰金圣叹,就认为《水浒传》七十回以后是罗贯中续的“恶扎”,因而删去,另加了卢俊义梦见梁山全伙被长人嵇康擒杀作结。清道光时的俞万春也在《荡寇志》的开头说:“想当年宋江,并没有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古典小说《水浒》的研究中,如何理解宋江这一人物形象,毫无疑问,至今仍是诸多争议的核心。由于《水浒全传》对宋江的描写前后似乎很不一致,前半部主要是写他如何被逼造反以及为发展梁山泊的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后半部则着重写他如何寻求“招安”以及为统治当局巩固封建政权充当鹰犬,这就很难避免使人各持一端,在谈到宋江时产生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指出,我们必须“善于辨别那些伪装拥护革命而实际反对革命的分子,把他们从我们的各个战线上清洗出去,这样来保卫我们已经取得的和将要取得的伟大的胜利。”《水浒》中的宋江就是这样一类“伪装拥护革命而实际反对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英勇的梁山起义军既不怕敌人的公开的武力镇压,使前来征剿的“朝廷精兵悍将”累遭全歼;也不被公开的敌人所欺骗,使朝廷的两次“招安”均成泡影;但是,却被宋江这个暗藏的阶级敌人篡了权,改了线,断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