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雅明的"光晕"概念十分复杂.结合本雅明的早期认识论笔记去分析,光晕是本雅明构建经验的基本原理,它与本雅明的语言认识论、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划分关系紧密.光晕不仅仅是艺术哲学的术语,更是本雅明阐释经验与第一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论概念.它揭示了经验片段中还原第一自然的潜在性,同时赋予了个体意识超越自身、达到充分认知状态的可能性.光晕代表的距离,是意识与第一自然的距离,也是意识与意识之间的距离,参考纯粹直接意向性,本雅明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哲学.  相似文献   

2.
辩证的总体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重建马克思的革命的辩证法一个重要武器.选取其中的代表人物早期卢卡奇,本雅明和阿多诺为典型,探讨他们之间的总体性思想的继承关系:早年卢卡奇接受了齐美尔为代表的物化思想,却保持了一种乐观主义的革命总体性思想.而本雅明则是认同他的观点,认为艺术能够发现真理,承担了总体性革命的角色.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不仅继承了对总体性真理的信仰,又无奈的将总体性的拯救力量摆在艺术身上.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在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并发挥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概念.在他的哲学视域中,总体性概念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而他对历史概念的论述实际上是他论述物化和阶级意识的直接前提,历史在物化和阶级意识概念中成为必要的环节.卢卡奇历史概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维护和发挥,但他用历史辩证法排斥自然辩证法,没有科学地论述实践范畴,从而没有能够正确地阐明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一部重要的著作,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该书涉及内容较多,其中,总体性思想是其核心与实质;只有正确理解了他的总体性思想,才能准确理解其阶级意识与异化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总体性把握历史发展"的一次尝试,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当今国内存在着明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本化倾向以及国际上十分流行后现代主义解构宏大叙事观点的背景下,认真反思这一理论,对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青年卢卡奇深刻批判了近代形式理性的物化结构.卢卡奇认为,近代形式理性是一种反思的、历史的和总体的理性,它是以认识论表现出来的本体论.思维遇到既定性的、非理性的事实,使近代哲学陷进主客体二律背反的理论困境.德国古典哲学乃至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试图通过实践、艺术、历史、文化等路径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是在更高层次上说明了它的不可解决性.卢卡奇利用总体性辩证法,揭示了具体历史的内部结构.他把"主体-客体"的认识模式从空间结构维度推及时间历史维度,以主体性原则完成了对历史的重新构建,从而超越了形式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3-19
通过将历史先天建基在本源的时间性之上,胡塞尔揭示了原初的历史存在在思的哲学中的深度和本源的宽度。卢卡奇做出了相似的发现。在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改造中,他通过对"最高的分离"奠定并生成历史总体性这一关键事态的揭示,赋予"具体概念的辩证法"以历史和发生的双重内涵。由此,卢卡奇与胡塞尔分别从社会批判和纯粹哲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共同奠定了20世纪历史哲学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观虽作为列宁和布洛赫共同的思想资源,但他们在物质概念的解读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布洛赫通过"尚未存在"的逻辑预设,把物质理解为"过程物质",把自然物质看作是自然主体,最终走向了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列宁则站在实践的基础上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界定物质概念,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走向.列宁物质概念和布洛赫的物质概念的比较研究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正确评价布洛赫的哲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6,(4)
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在于异化,并把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区分了"三个阶段"。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比中,卢卡奇表达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解。在卢卡奇看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已经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超越了黑格尔。但是文本中卢卡奇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概念的模糊解读,为理解其异化思想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奠基人。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首次提出"总体性"基本范畴,总体性思想在卢卡奇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全面准确理解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对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总体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现代教育方法则渴望实现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性的有效转换,改变以往对教育主体的单向认识,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真实的活动关系,强调形成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尊重的教育"的理念,重视培养有能力获得、形成知识的人,而不是教育本身的客体化走向,与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构建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自然过程哲学是恩斯特·布洛赫哲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多数20世纪西方哲学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不同,布洛赫以巨大的理论勇气重构自然过程哲学,积极采纳了自亚里士多德左翼、文艺复兴乃至莱布尼茨、谢林、恩格斯的全部自然哲学素材.根据"能生的自然"、"自然主体"、"地平线-物质"概念,布洛赫重建了"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并追问马克思主义的宇宙学问题,大力倡导一种人道主义的宇宙学.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的奠基人。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首次提出“总体性”基本范畴,总体性思想在卢卡奇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全面准确理解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对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努力恢复总体性范畴在马克思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而阿多诺则倡导否定的辩证法,不遗余力地对总体性辩证法进行了批判,二者处于直接的理论对立之中,而这种对立的背后却是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化要求发展变化了的批判理论,因此,阿多诺对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批判实质上是对传统革命路线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4.
一卢卡奇研究社会历史理论的原则是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总体性原则是卢卡奇社会历史理论的哲学前提。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总体性原则,我们首先考察一下这个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1883年以后,第二国际的首领们在社会历史观上有明显的错误,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歪  相似文献   

15.
论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司空 《江淮论坛》2008,(3):118-121
总体性在卢卡奇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总体性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整体决定部分,它关乎和谐社会的出发点.2.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理论的指导作用.3.总体性方法的现实载体是无产阶级及其组织形式--共产党.4.总体性作为方法坚持中介性思维,它的核心就在于,将直接性作为它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简单地抛弃直接性.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5,(8)
"瞬间"观念是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瞬间"作为一个洛夫乔伊所倡导的"单位观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论文第一部分处理"瞬间"概念的辩证性与救赎性,从中可以看到本雅明对此两者的独特使用;第二部分着重将本雅明"瞬间"概念与其他现代理论家的"时间观"作一比对思考,从中看出此概念的断裂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算起,中国翻译、介绍和评论本雅明,已有二十年历史.然而,本雅明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少语焉不详之处,对"光晕"概念的理解便是其中之一.本雅明究竟是何时开始论述"光晕"概念的?如何理解本雅明谈论"光晕"的几段文字?什么是"光晕"概念的本义和转义?关于这些问题,学界还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我们常能见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以讹传讹";还有一些译文中的句子,对原义至多只能猜猜而已.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路程中的一个重要路标。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卢卡奇对"自然"概念的分析则具有多重背景支撑。资本主义物化状况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消蚀以及匈牙利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状况构成了"自然"概念的现实基础。而"自然"概念也是卢卡奇庞杂思想的理论显现,相较于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式理解,卢卡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认知则是革命乌托邦主义的。康德的"自在之物"则为卢卡奇的"自然"概念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支援,而黑格尔的"第二自然"则奠基了卢卡奇"自然"概念的理论底色。这种历史与理论背景的双重揭示将为进一步敞开卢卡奇的"自然"概念准备了背景性前提。  相似文献   

19.
"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在批判"为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由于其"外在性",被证明是一种无根的、独断的和独白的,以否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归宿的批判.要克服哲学批判性的这一深层困境,就必须克服"外在超越"的哲学前提和思维方式,在保持哲学超越性视野的同时,消解其外在性及其由此所带来的抽象性与独断性,实现从"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换.在实践哲学的范式内,马克思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理解哲学的"内在"与"超越"的关系,从而实现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使哲学的批判性真正成为了内在于现实生活同时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由此,哲学批判的主题和内容不再来自于先验的理论原则而完全来源于生活实践;哲学批判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裁决和评判,而成为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与推动力量;同时,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集中体现在了哲学批判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功能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哲学到"实践的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多将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但是这种理解容易造成对"实践"概念理解的无意识,使实践概念本身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实践的"形而上学.这种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对以往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和"颠倒",但"颠倒"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形而上学.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理解为"实践的解释学",它是实践哲学的深化和发展,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概念本身的反思和批判,它着重分析实践的可理解的"前结构"和对"实践的理解",这与马克思对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理解的强调是一致的.同实践哲学相比,实践的解释学使实践概念摆脱了总体性的"理论"形态,呈现了开放的、历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