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来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越来越多,本文从国际金融大师乔治·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来讨论文本与译者关系相互作用的必然性,尤其是译者对文本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并且,"反身性"理论所同时提出的"非均衡"观点也有助于翻译界来重新审视翻译的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2.
浅析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者死了"解构了原文的中心意思,意味着译者作为读者在对原文的解读与译文的建构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译理论中由"译者施变",译者是翻译主体,译者活了。不同的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异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进一步接近纯语言,因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限制条件是纯语言。而变译理论中,译者主要通过对原文的归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目的是让译文能高效地传达信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要受读者制约。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真"是翻译理论中最高准则"忠"的体现。受不同文化及语言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叛逆"总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译语环境中通过合理的"叛逆"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5.
"文化转向"虽然使译者主体性得以彰显,但同时又将译者视作文化诸要素主宰下的"失语者",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切身体验化为虚无.借助体验哲学的认识方式来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以此重新审视译者及译者主体性,则有助于恢复译者个体体验的真实在场性,从而克服文化学派视野中单纯的译者社会学研究.因此,坚持由语言的体验观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地让译者回归主体之"体",实现译文基于体验上的与原文之对等.  相似文献   

6.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与"雌雄同体"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为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女性主义翻译观使得翻译界发现了传统的缺陷,但是女性翻译家过度地强调女性身份,过于强调女性对于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使得翻译中出现了"度"的偏离.于是,女性主义翻译家提出了"雌雄同体"意识,以此来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达到原作和译作的和谐统一."雌雄同体"意识引发了翻译中有关"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中国译学宏观理论.但该理论在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译者如何实现"主导作用"、以及译品评介标准和"最佳翻译"的论述上,还有值得探讨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存在和需要译者的"二次解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提出,对翻译学特别是对翻译过程本身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从翻译实践和教学角度看,对译者和翻译专业的教师同样重要."二次解读"不仅涉及译者对译入文本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再度解读,以确保译文质量,而且引发对翻译全过程的哲学思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故翻译过程应是动态的,其中不仅存在而且确实需要译者的"二次解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译者的登场——从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发展看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西方的语言观和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束缚着人们对于译者主体性的探索扣发现.其实,从翻译发展的历程来看,到处可见她的踪影.以道格拉新·鲁宾逊的"翻译身体学"为理论支持,以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例,意在从新认识和发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的名字在中国美学翻译史上恐怕是要重重写上一笔的。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单就《美学》及《新科学》两部巨制的迻译,已足以奠定他在我国美学翻译领域不可替代的开拓地位了。遗憾的是,尽管翻译成就斐然,他的努力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依据史实,拟对作为翻译家的朱光潜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就其在我国美学翻译及翻译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的翻译观中有其语言学思想的存在和体现,二者有着平行一致的密切联系。遵循“语言言意观”,即语言与情感思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而推崇“信”的翻译标准和“字从文顺的直译”翻译方法。持有“语言发展观”,即语言具有渐变性、持续性,因而在讨论诗不可译、译文适度欧化、要避免一词多义的误译等时,他提出要注意语言的演变和其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中国美学大家中,梁启超"人生生活于趣味"的人生观,朱光潜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二者在理趣上是一致的。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和朱光潜对未来"新文学"的思考在方向上也是一致的。他俩都不偏废文言,而主张以生命情趣为本体,把白话文造就成一种既有文言的凝炼,又有欧思的畅达和谨严的文字。无论是梁启超还是朱光潜,他们的文学革命都是来自于生命情趣本体的外化,"新文体"和"新文学"都是"人生生活于趣味"和"人生的艺术化"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这样,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推动了以美的本质、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的研究,推进了中西方美学、文艺、文化、学术的交流。朱光潜以美学家、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艺、哲学、文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文化实践的发展,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全面、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评估其转变效果,有助于科学地理解、评价他的研究,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美学前期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其方法是以先验哲学为依托,侧重经验分析方法,将理性和非理性方法统一起来对现今或偏于理性主义(李泽厚)、或偏于非理性主义(潘知常)错误方法都有警示作用。朱光潜后期美学在研习马克思实践美学基础上,提出了美在主客体(不是“观”)的统一,同时他理解的“体”不是“实体”,而是将“体”消溶于历史之中,甚至把美学和美学史视为同一的,这和现在实践或新实践的美学观点都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先生早在1947年就译出《美学原理》,他在介绍和研究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上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他的历史性功绩。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朱译本受时代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  相似文献   

17.
从《诗论》可以分析,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思想进行了辩证重解。在诗歌本质和功用方面,朱光潜认同王国维超功利性审美独立价值观,在"超脱观"基础上,把"人生艺术化"作为美学旨归;从生命层面,朱光潜颠覆性地重解王国维"境界说"等美学术语,在理论构架和深层思理上摒弃了王国维感性和零散型特点,以《诗论》构建了严整科学的现代美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内容与形式”之论与中国新诗史上诸多观念、方案及争论多有纠缠,朱光潜的诗学观念即生成于对“内容与形式”问题的关注,在其诗学体系的构建中,“内容与形式”之说亦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之后果体现于其诗学著作《诗论》中。相较于时人对这一观念模式的简单化运用,朱光潜对“内容与形式”之探讨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并建构起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这一探讨,其隐含立场即是对于中国新诗实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理论是审美人生观的典型理论,解救人生面临的困境,改善和美化社会道德伦理,构建独立品格的学术体系是人生艺术化理论的三维支点。他试图通过这一理论的倡导,构建和谐的生活世界、社会范式和学术境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而《诗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但是,在推进 "境界"说的过程中,朱光潜却把"境界"说情趣化了,这就是"情趣"说."情趣"说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就外在原因而言,"境界"说的圆满自足,要求诗论转换思路,以获得超越;西方美学理论的渗透和对阐释力更强的批评标准的寻求,促使"境界"说的形成.就内在原因来说,是朱光潜本人的趣味主义人生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