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小红 《南方论刊》2007,(Z1):42-43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沉淀和反映,是人与环境及教育相互作用的产物。小学生的个性正处于塑造的关键时期。塑造有利,可以使他们养成优良的个性品质,为今后的个性定型和完善奠定基础;塑造措施跟不上或有误,将导致不良的个性或是个性缺陷,严重时会铸成人格障碍。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普遍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个性缺陷,消极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妨碍了他们良好人格的形成。而学会学习,学会做  相似文献   

2.
张春香 《江汉论坛》2006,3(4):70-73
“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是章太炎道德人格论的一个主要观点。这一“大独”人格观,既强调个体的特立独行,又强调要为群而独行,以造福于民、造福于社会。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这一理论突显人的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而这正是孕育新的“大群”的母体,在古今中西思想交汇、社会风云变幻莫测的近代中国,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明不同于网络文化,作为信息网络社会条件下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领域,网络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网络社会后的进步状态及其积极成果。网络文明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合作性、交互性和共意性,是人的个性人格的发展与丰富,是人的交往关系的拓展和深化,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近代思想家对个性化人格的讨论普遍重视个性原则 ,但在对个性原则的理解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路向 :第一 ,严复和胡适等人侧重从独立品格角度论述理想人格的个性原则 ,存在着以独立品格压倒责任品格的思维趋向。第二 ,梁启超和冯友兰等人既认同个性独立原则 ,又突出群体责任原则 ,在两者发生冲突时 ,认为前者必须服从后者 ,显示出以责任品格遮蔽独立品格的思路。第三 ,鲁迅等人在个性原则与集体原则统一的基础上讲个性的独立、责任与创造品格 ,体现出对前两种路向的合理一面皆有吸取的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虚拟实践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变革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和个性,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不断异化,削弱了人的认识能力、冲击了人的人格、降低了人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异化。为了发挥虚拟实践的积极影响并克服其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注重人的素质教育、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并加快完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修炼培养高尚品质与道德智慧,以求取德性人格之充实完美的实践活动。道德修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做人、成人,还可以完善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乃至不朽。道德修养对社会也有重要意义,体现为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社会目的的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现代理想道德人格应能体现和发挥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活力,并能在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适合形成这种理想道德人格的道德修养方法大致有外求博学、内省改过、自问反思、情绪调适、躬行践履和砥砺磨炼六种。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针对90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个性强、抗挫折能力较弱等特点,传统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回应时代的要求,本文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个性功能,提倡积极人性论,加入更多有关希望、快乐和幸福的元素,以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创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负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是对人的影响最长久、最深远的社会基本单位,其功能是否健全,父母关系是否和谐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由于家庭暴力的存在,使长期生活在其中的未成年人在人生观、个性和人格上出现缺陷,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扭曲的个性及人格。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品质是个人基于禀赋特别是气质形成的、体现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并对其有定势作用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性。品质与观念、知识、能力一起构成个性心理特征和内在人格,但通常只对其中的品质作道德评价,因而品质属于道德调控的范围,具有善恶或德性恶性的道德意义,并因而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伦理学意义。判断个人品质善恶的直接标准是社会在品质方面的道德原则或德性原则,但从伦理学的意义上看,其最终根据在于人类谋求更好生存的本性、全人类更好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由此派生的人类的普适性的基本道德原则,同时还得考虑人类在德性原则上形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弹性模型为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培训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具体操作方法,从培养积极的心理认知,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入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个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造就和谐的个体必须造就健全的政治人格,然而现阶段国民的政治人格缺少宽容、平等竞争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必须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健全社会制度、提倡和谐文化理念等措施促进和谐社会理想政治人格的形成,从而根本上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无论要培养何等高尖人才,都要首先有意识地培养他的人格品质,即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本文着重阐述了高校图书馆通过以服务为载体,与学校的教育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强化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的异化与理想人格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格,也称个性,在心理学中是指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是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上,在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尤其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经济繁荣,物质丰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我们也惊异的发现,许多人变得个性单调,情感贫乏,没有信念,耽于物欲,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整个人格发生了扭曲。人们本能的呼吁传统人格的回归。然而,传统人格就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吗?市场经济时期的现实人格有无顺应时代需求,促进市场经济发…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心理思想突出体现在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上。先秦儒家认为,人们应该像生生不息、永恒运转的上天一样,具有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努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完善自我,入世有为。先秦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心理思想具体渗透在内圣外王的自强人格、穷达持节的独立人格、修己安人的经世人格等理想人格的构建过程中。表现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革故鼎新、积极变通,乐天知命、乐观向上等的积极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即道德充实、人格伟大、情操完美的人。而孔子却是一个具有真率性情的人。这看上去并非完全符合他或者儒家的理性标准,或者说,孔子的人格并非"完美"。他常常于恭谨、温和、慈爱之外,流露出其率真的秉性和生动的表情。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的君子仁德,反而更让我们感觉到孔子的真实和可爱。孔子的这种率直人格是其率真个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君子人格的自然流露,它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丽双 《兰州学刊》2006,(4):22-23,123
别尔嘉耶夫在批判律法伦理学的基础上,以个性、自由、创造为核心概念建立了创造伦理学。他的伦理学构成了对人受法律、社会、集体奴役的一种批判,让人用人格主义的方式摆脱奴役,获得自由,创造性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真正的个性的主体,这是别尔嘉耶夫伦理学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丁远坤 《江汉论坛》2006,(10):124-127
重视个性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个性发展始终是一种动力,其魅力就在于它符合人类愿望——充分、自由的发展。人们业已察觉到: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培养主体意识,形成创造才能,提高个人价值,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教育既要培养会生产的人,也要培养会生活的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的生存及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斯普朗格把精神科学的心理学与伦理学对人格问题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人的生命形式为文化哲学的核心范畴,研究人的个性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一方面发展了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心理学,另一方面又将精神科学的心理学从认识论研究的路向转变为道德行为的研究路向,打通了文化哲学与教育理论的关系,从而使文化哲学的研究落到了实践的层面上,进入了对人的道德行为的研究。这些都使他在文化哲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对生活形式的文化意义的揭示、对生活形式对于人的社会行为、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的作用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思考文化教育问题、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李贽以异端、狂者自居;并且指责理学的所有错误都源于盲目顺从以及丧失独立人格.出于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的需要,李贽向三纲发起进攻,在质疑“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的同时,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初呼声.  相似文献   

20.
积极心理学运动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任俊  张义兵 《学术论坛》2005,(12):67-71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具体的战略实施上说,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以积极为基础,在致力于建设健康而积极的社会机制系统的同时更应致力于促使社会成员追求积极,并形成积极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