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在“例言”中说,他对二稿《舞霓裳》进行修改的原因,是因为“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所以他便在三稿《长生殿》中“专写钗合情缘”了。《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说得更明确:“先帝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里作者一再表明,《长生殿》是部“言情”之作。除作者声明外,时人也把这部作品视为“言情”之  相似文献   

2.
《长生殿》鲜明地表现出一种言情的思想倾向,作者洪升说:“后有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长生殿例言》)在剧本第一出《传概》的上场曲中说得更明确:“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问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有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  相似文献   

3.
洪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说的“专写钗盒情缘”,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看成《长生殿》的总体构思,戏剧情节即围绕这一总体构思来展开。作为情节推进的标志,吴舒凫指出“钗盒”在剧中出现了八次,其实远不止此,而“钗盒”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李、杨爱情的净化和深化,最终完满地表现了《长生殿》的爱情理想。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派一直延续并发展到近百年后洪升的《长生殿》。洪升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谕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热闹的《牡丹亭》”。《长生殿》的第一出开场[满江红]不仅为该剧的主旨,而且总结了从《牡丹亭》以来近百年的浪漫主义传奇剧的特点。洪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也来自于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5.
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本《开元天宝遗事十种》,辑校者在《开元天宝遗事》的《后记》中说是“以《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参校《五朝小说大观》本、《唐代丛书》本”校点而成今本的。因为所据版本不多,故在校勘、标点中不免疏失。我参校明刊《续百川学海》本、据元明善本影印的《历代小史》本、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刊印的《说郛》本、清道光二十三年序《唐人说荟》本、民国四年上海文明书店石印的《说库》本、发现今校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明清传奇已形成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新特点,“言情”只是维系宏大艺术结构的手段,“杨李情缘”具有虚假性和丑恶性两大特点,《长生殿》后半部是前半部的“杨李情缘”在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特殊环境中的继续,情缘的性质已发生了变异;其中最使人感奋和沉思的不是情缘,而是一群具有爱国思想的人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关注更多的是王仁裕的笔记小说《玉堂闲话》,而对《开元天宝遗事》的思想艺术价值却少有涉及。对唐五代笔记小说题材的流变及《开元天宝遗事》的内容和艺术性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王仁裕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春宴”与“裙幄宴”是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仕女们经常举办的两种野外设宴聚餐活动。一般选择在野外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既可欣赏自然美景,满足审美需求,又可品尝美味佳肴,满足食欲。“探春宴”的参加者多是官宦及富豪之家的年轻妇女。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该宴在每年农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辑逸本《天宝遗事诸宫调》的编排和故事梗概,以期更多的人关注这一优秀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0.
元代诸宫调流传下来的仅有一种———《天宝遗事诸宫调》,本文根据相关曲谱,分析其用韵情况,归纳出 15个韵部,并与《中原音韵》、金诸宫调、元曲作对比,发现其个别韵脚及其读音并未与《中原音韵》完全一致,从而揭示出当时存在的一些语音发展变化现象,还新发现了一些《中原音韵》应收未收之字。对廖英 1964对《天宝遗事诸宫调》的研究,本文也作了较多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1.
《苏颋年谱》订补(二)陈钧23、开元元年──三年(713──715)与李义对掌文诰,时或不就,李义续之《开元天宝遗事·撤去灯烛》:“苏顾与李义对掌文浩,玄宗顾念之深也。”《旧·苏项传》:“玄宗日:‘苏可中书侍郎……’明日,加知制诰……时李义为紫微侍郎...  相似文献   

12.
北宋末年的汴京诗蔚为大观,吕本中、邓肃等人在汴京围城前后写过一系列诗史性质的诗篇。绍兴四年(1134)左右刘子翚写下了组诗《汴京纪事二十首》,通过事后追记,将个人见闻感怀融入当代史的书写中。“事”是聚焦点,乃组诗之骨。《宣和遗事》以时间为轴,同样是以“事”为关纽。《宣和遗事》引刘子翚《汴京纪事》多达七首,刘子翚的汴京诗构成“宣和遗事”讲史话本的骨架;故事是《汴京纪事》最吸引讲史者的因素。汴京梦华、中原卧游,是南宋士庶精神生活的常调。汴京作为集体记忆的空间坐标,是士庶共通的东京梦想的载体。进入《宣和遗事》的刘子翚汴京诗,不经意间成为士庶文化沟通的津梁,在文学史上起到沟通雅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白由东鲁入京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之研究李白者,曾认为李白天宝初应诏由南陵入京,我们对此有些怀疑。 一、天宝初李白并未寄家南陵 在李白的生平中,大家曾认为他在天宝元年入京前,曾南游会稽,寄家南陵。但查李白同时代人及唐人的记载,如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及杜甫、高适、任华等人诗文,都不曾说李白在天宝初入京前曾到过南陵、会稽。只是到了李白死后将近二百年的后晋刘昫的《旧唐书、李白传》中才说:“天宝初,(李白)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又因《李  相似文献   

14.
近代夏曾佑《小说原理》指出:“章回始见于《宣和遗事》,由《宣和遗事》而衍出者,为《水浒传》,由《水浒传》而衍出者为《金瓶梅》,由《金瓶梅》而衍出者为《石头记》,于是六艺附庸,蔚为大国,小说遂为国文之一大支矣。”这段话表述得未必准确,但却说出了一个大家所公认的事实,即《水浒传》、《金瓶梅》和《红楼梦》这三部长篇巨著,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三书联系  相似文献   

15.
李修生同志辑录元代散曲大家卢挚现存的,文、诗、词、曲,成《卢疏斋集辑存》一书,给元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的专集资料。这是继《关汉卿戏曲集》、《白朴戏曲集校注》之后的又一部元曲家全集。元曲家如马致远、乔吉的杂剧和散曲都极有名,王伯成有杂剧、散曲和《天宝遗事》诸宫调,他们的创作才能有着多方面的发展,并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散曲家在卢挚以外,如张养浩存有较多的诗文著作,贯云石、刘时中都有零散的诗文遗留,张可久除作大量的散曲外,还存词六十余首足以成家,如都能辑成专集,那将是多么可观的业绩。  相似文献   

16.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一百年以后,清初洪升创作了《长生殿》.因为该剧也有女主人公梦境的描写和鬼魂游踪的情节,故当时便有人称《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洪升颇为高兴,“世以为知言”。由于这两部剧作都申明是以言情为宗旨,也有某些类似的情节,所以一些文学史著作和研究文章,常把它们相提并论。如,有的文章认为“《长主殿》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的真挚爱情”,有的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未完成《红楼梦》的缘由探讨:(1)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的初衷;(2)从“判词”诗作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是当初创作《红楼梦》的方向;(3)作者创作到八十回回目之后根本没法将“钗黛合一”,故此作者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创作留下了令已也令人遗憾的残本。  相似文献   

18.
从一九五四年纪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以来,学术界曾經对《长生殿》展开过不少的爭論。有些問題,至今意見仍很分歧。这篇文章想就作品的主題思想及李楊爱情評价等問題来談談我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对《长生殿》的主題,有的认为是政治批判,不时爱情主题,有的則强調是爱情主题不是政治主題。这种爭論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长生殿》問世之时就已經产生了。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說:“棠棣相国尝称于是剧乃一部鬧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这可說是当时一般人对《长生殿》的看法。但朱襄在《长生殿》的序里說:他看到  相似文献   

19.
一、长生殿与道教长生思想的关系中唐诗人王建《晓望华清宫》云:“晓来楼阁更鲜明,日出阑干见鹿行。武帝自知身不死,看修玉殿号长生。”诗中的“武帝”,影射唐玄宗,指出他具有长生的道教思想,长生殿命名也由此而来。但最早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不是唐玄宗,而是他祖母武则天。武则天以女身即位,于儒经无据,则利用天竺佛经——《大云经》的女主应身为据。云“释教开革命之阶”,等于说周之本系,起自释宗,与唐太宗所谓的“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指老子)”,完全对立。为证明武周代唐的合理性,必将佛教升于道教  相似文献   

20.
“钗黛合一”的问题,是红学研究中了犹未了的一个老问题。“钗黛合一”的观念是俞平伯先生提出来的。50年代,李希凡、蓝翎两位同志就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观点与方法提出了不客气的批评,矛头所指之一就是“钗黛合一”的观念,认为抹煞了曹雪芹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倾向,调和钗、黛两种大是非严重对立的意识形态。其后,就是那场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本文无意评价历史上那场批判运动的是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