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戚福康 《学术交流》2006,(10):20-26
言子儒学有其自身特色:一是在孔子礼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为他的以礼治国的思想;二是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推进为全民教育、目标教育、适时教育的理论;三是更注重实际才能的用人思想。与此同时,从孔子儒学流传的过程发现,言子是孔子儒学至孟子儒学之间的最重要的传人,因此,深入研究言子儒学,对于原始儒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金山 《唐都学刊》2006,22(1):136-140
作为战国“显学”的墨学在秦汉时代已经衰落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墨家思想和墨家精神的断流。《太平经》就对墨家的“天志”、“明鬼”学说,“节用”、“节葬”主张,“力作”精神以及“兼爱”思想进行了吸收、借鉴并改造、发挥,用于自己学说的经典主张。考察比较《太平经》和《墨子》,不仅对于全面梳理这部早期道教经典的庞杂思想体系有重大价值,而且对于理解秦汉以来墨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也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以孔子、孟子和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现则奠定了整个儒学乃至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义利思想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对现时代的正月两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而且有助于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由孔子肇始,经盖、苟续成的。其所谓的“义”,是以宗法礼制或宗法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其所谓的‘乔心则主要是抬物质利益或个人…  相似文献   

4.
许春华  Hou Jian 《孔学堂》2022,(4):49-60+156-165
《论语》与《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对《诗》《乐》所做工作的记述,显示出孔子诗学思想的两种不同面向:第一,从《诗》之结构看,《论语》“兴观群怨”是对人生意义的全副涵盖,《孔子世家》“四始说”突出了人伦之道与政治教化。第二,从“乐”之功能看,《论语》侧重于涵养君子的道德人格与审美人格,《孔子世家》着重于维系天下的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第三,从孔子师生之间论诗的对话看,《论语》是对《诗》的哲学阐释,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特质;《孔子世家》突出了孔子为天下修道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其政治哲学倾向非常明显。两种文本中,孔子诗学思想的不同面向,是理解孔子儒学与汉代儒学不同旨趣的诗学维度。  相似文献   

5.
墨家的伦理思想甚为丰富,其兼爱说、贵义说、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论以及其关于义与利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伦理观皆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与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学在根本精神方面是一致的。许多人总是将墨学与儒学截然对立起来,喜儒者则非墨,非儒者则喜墨。其实,墨学与儒学虽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精神却并无二致。儒家提倡仁,讲爱有差等;墨家提倡兼爱,讲爱无差等。但墨家的爱无差等只是指“视人之父若其父……”爱人之亲与爱己之亲无差等,并非认为上下左右各种伦理角色互尽义务的方式全…  相似文献   

6.
在明末名教桎梏和市民社会的催逼下,李贽为恢复儒学的真精神和探究性命下落,借用佛教“真空”观取代传统儒学的“道器”论,将性善论的“赤子之心”置换为自然之性的“童心”,通过“童心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真”的本体论地位,在心学范式下艰难维护儒学道统的同时开启了前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由于在农业文明时代道统维护与思想启蒙的悖结,李贽不仅因其“童心说”而成为儒学“异端”,还被由其催生的明清启蒙思潮所扬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儒学史的角度挖掘了司马迁的儒学思想。西汉初年以来儒学逐渐兴起的时代文化土壤,培育了司马迁崇儒尊孔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在《史记》中形成了以“六艺”为中心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儒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个奇特的历程。20世纪无疑是又一个“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时代,但是,透过惨淡与坎坷,儒学却在其发展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流派。与世纪之初“全盘西化”派“打倒孔家店”的狂潮怒滔形成鲜明对比,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儒学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孔子以前的思想家继承和发挥了周公等的“敬德保民”思想,提出以礼为重心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义为利本的观念以及有关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思想等,为此后儒家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研究此时期的伦理思想不仅可以借鉴其中某些有普遍意义的合理因素,而且可以使我们通过了解传统儒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传统儒学尤其对先秦儒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礼、忠等等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重民和德政的政治道德思想 (一)重民 首先,民为神主。远在西周初,统治者就已经根据夏、殷之所以灭亡和周之所以兴盛的经验教训,确立了重民轻天观…  相似文献   

10.
古树新枝好会题沈阳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对“儒学”有多年的研究,2004年8月曾以“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创会团体之一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而倡导“和谐”思想的传统儒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因此,在21世纪,弘扬传统儒学文化,吸取儒学智慧,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今道友信以西方存在主义美学为参照,对中国儒家美学重新加以阐释与改造,以使它具有时代色彩和现代性。他对孔子美学的主要范畴“诗”、“礼”、“乐”重新阐释界说,从而赋予儒家的“诗教”、“礼教”、“乐教”思想以新的意义,显现出现代人文主义的特点。但今道友信对孔子思想的阐释具有非历史主义倾向、非理性主义色彩和非科学成分,暴露出存在主义哲学立场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仁学”和“礼治”思想是其核心,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产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的本源。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仅在《论语》中提及“仁者”,凡五十有八章,出现了105次之多,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体现了修己爱人的自觉性。纵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基本…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儒学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儒学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新加坡〕龚道运儒学体大思精。本文限于篇幅,只研究孔子的儒学。即使就孔子的儒学而论,它也具体而细微地冶宗教、道德与哲学为一炉。世人对孔子儒学的道德和哲学层面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对它的宗教层面的探讨则不多见。本文拟从比较角度...  相似文献   

15.
杨武金  梁超  Chi Zhen 《孔学堂》2023,(2):4-15+105-115
一套可信度高、具备强大说服力、能把道理讲清楚并表达出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其背后一定有彰显民族特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方法作为强大支撑。中华文明话语体系背后的逻辑之魂,主要就是墨家逻辑。在语形层面上,墨家“故、理、类”“三物”逻辑思想构成了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说理方式;语义层面上,墨家“明是非”的取“当”求“是”思想构成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分析理性与辩证理性的统一;语用层面上,墨家“两而勿偏”的权衡思维原则构成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中具有鲜明政治伦理特征的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16.
董平  Wang Luman 《孔学堂》2023,(1):4-22+104-115
基于“轴心期”概念的批评性反思,本文认为,中国的“轴心时代”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而不是所谓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的春秋战国时代。西周的礼乐文明,确乎代表了自尧、舜以来某种积古流传之价值体系的制度性显化。西周解体之后,中国文化经历了思想上与制度上的多重突破,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汉武帝时代,方始重置了时代思想与西周“轴心文明”的相互关系。经过“后轴心时代”思想与制度之多重突破,儒学终究凸现为古代社会公开的政治意识形态,成为“轴心文明”价值的坚守者与看护者,也因此而成为现实政治的监督者与批判者。正是在儒学展开其自身的历史绵延之中,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遂得以清晰显现,并为其筑就了独特的“价值屏障”。  相似文献   

17.
徐海燕 《浙江学刊》2007,(3):141-144
如何认识孔子“仁”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本文从孔子“克己复礼”和对春秋人物许以仁的评价中揭示了“仁”的事功含义。并讨论了“仁”的事功含义的渊源和对齐儒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世光  Liu Huawen 《孔学堂》2022,(4):97-109+202-212
清末,中小学教科书中有大量关于孔子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孔子形象。有的形象继承传统,如圣人形象;有的形象呼应时代,是根据当时官方的教育宗旨大力塑造的结果,如爱国、尚公、尚武、尚实的形象;有的形象面向未来,意味着建制化儒学解体后孔子的新定位,如政治家、教育家、哲学家。清末中小学教科书中不同的孔子形象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关于孔子形象的多元化认知立场,又反映了清末教科书编者在尊重中国文化传统、遵循官方教育宗旨和顺应思想文化巨变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一、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宋代的"思想解放" 中国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其演进特征及时代风格.学术史的演进也同样如此.先秦整体上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但形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儒家学术,而且也形成了老子、庄子等人的道家理论,同时也形成了诸如墨家、名家、法家等具有体系性与实践性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曹刚  唐凯麟 《唐都学刊》2000,16(4):15-19
儒学之所以为人学除了春秋社会的特定历史原因,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动因。文章因此追溯到人类文明的门槛,从中西社会不同的文化进程中发现,与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思考对象的西方文化不同,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中国文化的思考对象和起点,其典型表现是西周的礼乐文化,而礼乐文化作为孔于思想的源头和反思对象,决定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学的人学性质。文章还从比较的视角揭示了儒学中“人”的存在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