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企业家的责任伦理及其信念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的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存在重大差异,同时,二者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信念伦理是责任伦理的心理前提和精神归宿,企业家责任伦理的建设以其信念伦理的建设为基础。中国现代企业家责任伦理建设应该以儒家伦理由仁孝出发,推己及人而至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伦理信念为信念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技术创新实践的伦理规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伦理规约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伦理规约技术创新的途径,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自身修养、社会力量的制约、政府部门的规约等。  相似文献   

3.
当两个正确的价值观相互冲突而又必须择其一时,教师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这种伦理困境是诱发舞弊、造假等败德行为的主要因素。借助问卷,调查高校教师对职业伦理价值的认知状况,考察其所遭遇伦理困境的类型、应对方式及识别和突破伦理困境的能力。调查发现,教师群体的教学伦理价值偏向分散;科研与教学冲突是教师面临的最主要困境,其次是不知如何处理与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考试违纪学生的关系;自行解决和向前辈咨询是他们解决伦理困境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目前高校教师生态伦理素养的现状及滞后的原因分析,得出高校急需培养教师的生态伦理素养,进而在高校教师生态伦理素养的具体内容、环境塑造、教育培训及自身提升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对教师生态伦理素养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伦理理性是经济方式运行的深层文化基础,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具有不同的伦理理性。当今经济转轨中,大量出现的“道德失衡”现象说明计划经济的伦理理性与市场经济伦理理性存在着尖锐的冲突,无法对市场经济主体进行有效规约,因此,探索西方市场经济伦理理性的形成,揭示西方思想家对基督教伦理的理性化改造、契约化改造、法制化改造、政治化改造和市场化改造历程,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赖以有效运行的伦理理性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教师德性伦理性质的探寻,实际上是探求教师德育的可能性.从德性的哲学历史来说,德性是做人的根基.教师德性的伦理性质就是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审视教师行为所必须的德性及其伦理内涵和伦理规约,以人性的善与恶的根本来激发教师的“教育良知”.教师德育应从教师德性的塑造、教师权力的控制、道德关怀的养成、教师自我的伦理反省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责任伦理是责任行政的核心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客观存在、伦理规范的模糊性以及行政管理的公共性和伦理性,使行政人责任伦理建设显得日益重要。必须通过行政人格的提升、良好环境的生成以及机制的健全等使行政人摆脱责任伦理困境,从而构筑一个行事以公益、正义为中心,内省以责任,外达于服务,和谐为实践基础的行政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8.
论经营伦理与科技伦理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消费行为理性化,引发人们日益关注经营活动与科技活动是否合乎伦理。公司的经营伦理影响着科技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成为科技人员遵守伦理规范的外在动力;科技伦理为合乎伦理的经营活动提供保证,并改变着经营活动的总体走向。就实现经营伦理与科技伦理的互动而言,科技人员是关键。科技人员应该积极投入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并在其中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的合法性一直悬而未决,以往的伦理学家立足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能感受苦乐等特性,把人类的伦理扩展到自然界,这是对伦理与价值进行的硬性的嫁接,它缺少了彼此之间可以通约的媒介.生态伦理何以可能的伦理学基础,其实可以从伦理本身找到答案.伦理的本质规定中蕴含着关系与责任两个基本范围,伦理关系的存在具有绝对性,同时,伦理本身暗含着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具有无条件性.在生态伦理中,责任充当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生态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10.
技术伦理规约的过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对技术活动进行伦理规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由于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对技术进行后置规约的危险性,以及对其进行前置规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提出技术伦理规约过程性的理论主张,并将技术伦理规约的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设计阶段的伦理评估,试验阶段的伦理鉴定,应用阶段的伦理立法,推广阶段的伦理调整。强调要依据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通过不同的伦理规约机制和手段对技术进行动态的规约。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是两种关于道德性质、功能、作用等的伦理学说和道德价值理论。道德目的论以道德为目的 ,认为道德本身即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善 ,道德工具论以道德为某种更高目的的手段 ,认为道德只具有外在价值和手段善。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但都未能科学地解决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犯了割裂目的与手段的错误。新道德应当超越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的对立 ,实现道德目的与道德手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道德标准是判断行为善恶的价值尺度,道德标准多来自约定俗成,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道德标准评价同一道德行为,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可见道德标准本身也需要评价。评价道德标准的原则性标准应当是不证自明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不妨碍人类作为种群的延续"和"人人平等"二原则。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一剧以克劳狄奥与朱丽叶的婚前私通为主要伦理线,展示了维也纳法治下个人私通和公共淫乱两类人的跌宕命运,着重探讨了维也纳城的伦理混乱,以及在主政者的伦理秩序重构中个人私通者由悲而喜和公共淫乱者由喜而悲的命运转向,旨在指出在西方前现代社会中,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认同与否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转向。  相似文献   

14.
天伦、人伦之分最晚始于秦汉,两者在彼此对应中时被混用。从发生角度而言,天伦是天生的伦理,人伦是人为的伦理。天伦、人伦同气分形,共生中国人的伦理永恒、伦理信仰:天伦同气,因血缘而在代代传承中贯通有限生命,内生诚信,分形人伦;人伦基于诚信,为各自目的,从血缘和天伦向外全方位分形为姻缘、情缘、地缘、业缘、神缘、网缘等,使夫妻、朋友及各种职业伦理、社会伦理视需要和可能而及时结合或解散。伦理永恒是中国人的永恒,内化为伦理信仰,与有关因素共生,永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迥异于世界其他几大文明的命运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敦睦伦理,消除伦理危机,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文明生生不息,社会各界责任重大,国家的伦理责任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5.
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社会群体以至于每个国民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中的道德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失范或伦理秩序失衡已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而重要成因之一又是我们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道德至上”教育。因此,道德立法就必然在特殊范围内成为解决道德失范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伦理信任,既是行为自由方式,也是社会精神结构。作为前者,其具体形式是“己-他互利”的道德信任或“纯粹利他”的美德信任;作为后者,它是社会秩序的深层结构,并构成制度、法律、规程建构的本质规范及实践指南。伦理信任的精神本质是“平等-共生”,它遭遇解构的表现形式是道德沉沦和美德消隐,但实质却是“平等-共生”精神结构解构。解构伦理信任的社会方式有两种,即前结构性解构和结构性解构,前者是政治以颠倒伦理的僭越方式设计和创建无伦理信任精神结构支撑的制度、法律、规程,使社会只有刚性的形式秩序;后者是指以伦理信任精神为指南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在运作进程中遭遇畸形变化的世界力量解构了其深层社会精神结构。两种方式都源于“财富-权力”结构的垄断。因而,改变伦理信任消解状况,重建伦理信任精神结构和伦理信任方式,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富-权力”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种司法权力,但在实质上却是一种伦理裁判权。在特定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下,法官会面临着诸如事实认知、规范选择、组织人的伦理自主丧失等种种伦理困境。应当将法官的伦理自主确立为法官自由裁量权走出伦理困境的基本策略,并设计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伦理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伦理关系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物质性基础,也有其主观精神条件。它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进化过程。伦理关系是有精神渗透其中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体性关系。实体性伦理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复杂的制度、组织系统和礼俗伦常,体现为现实的合理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的发展是以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性和利益调节的必要性为依托的,是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联系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体现着特有的民族精神。伦理关系的维系和调整是由法律和道德共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传媒工作者经常会面临这样的伦理困境,得在新闻职责和作为公共伦理的社会道德之间、知情与隐私之间、传播先进文化与商业化运作之间、遵循客观公正原则与有偿虚假新闻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内含了诸多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伦理价值的社会源头发掘其坚实基础,更需要把这些伦理价值落实到相应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依据,是新时代丰富民族理论的新尝试,旨在从伦理价值、伦理精神与伦理路径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共生、友爱与团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价值,具有导向作用;包容、互助与尊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精神,具有价值支撑作用;责任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路径,具有具体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