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由数千年中国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与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同步出现。所谓“中国现代文化”,是指我国眼前现有的、正在建设中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今天的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既定的“传统”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笔优秀遗产,经过具体分析,认真梳理和科学改造以后,使其发挥积极作用,是不可…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传统文化”一热20年,足见它的重要。这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不能绕过而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每每论及传统文化,人们的目光都趋向于以儒家为代表(或杂以释道)的文化。这当然是有根据的。它的地位之尊、功能之强、影响之大之长是无可比拟的。然而,还有另一类文化支脉却长期被忽视。这就是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上层的正统的主流文化(或曰“大传统”)相伴的下层社会的非主流文化(或曰“小传统”)。这类文化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流传着发生着作用,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两类文化相辅相成,互为源流,共同构成传统文…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扬弃律降大任1、当前文化研究中的问题学术界的“文化热”虽说“热”了好多年,但真正的文化研究却未见多大的起色。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言,多的是“炒冷饭”,或介绍、引进一些西方文化学及中外现代新儒家的观点、著述,再就是某些分门别类的专题文化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自在虚空美学黄葵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其共同的审美逻辑,如道家的“道”、理学的“理”、佛学的“法身”与“实相”等,在审美主体上是一致的,即都把大自在虚空作为美的主体。但遗憾的是,它一直未能形成自己强有力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舆论。这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  相似文献   

5.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宗桂(1952~)教授,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三个研究方向为阵地,着力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问题,努力摸索当代中国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和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说《中国文化概论》是在文化“热”中的“冷”思考,《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是在文化“冷”中的“热”展望,那么,以上两部个人专著典型地凸现…  相似文献   

6.
这篇文章是作者从消极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作者认为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传统文化“潜结构”的全方位制约。它植根于社会土壤,而且不断得到完善和强化,形成了强大的同化力、修复机制和振动周期,使现代文化一经萌芽和引入便立即消亡、变形。对它冲击的程度决定着追求现代化的成败。 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深层内在的相互比较稳定的关系,其核心是观念系列,集中表现在中国人对个人、人际、群体、国家、社会、世界、伦理和法制的稳定既成的看法上。 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需要勇气、智慧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一股“文化热”,或试图以西方的文化学方法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或试图以中国的国学传统方法来弥合西学东渐以来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文化断层,或把眼光放在对中国古代神话的重新阐释上,或专注于挖掘国民性以寻找误入歧途的解脱办法。凡此种种研究,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典籍的释读。然而,非常遗憾,一些名噪一时的“宏论”,往往因为缺少扎实的文献根抵,而成为皮相之见。”‘这一切表明,文化研究中亟待语言导入,尤其是音韵导入。如果说研究古文化,必须先读通古文献,如果说读通古文献,理解古代语义,必须依赖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哲学中的“公私之辨”王中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公”、“私”及其关系的辩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是因为此一辩论渊源流长,经久不衰,构成了中国哲学的“话语中心”之一,而且因为它在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上,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试图全面“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的思想启蒙运动.这场运动矛头直指统治者所信奉宣扬的封建文化,是对腐朽的上层建筑和官方意识形态的彻底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痛感现实的黑暗而向现实进击,与此相反,近年的“文化热”则在困境下逃避现实,不敢与现实抵牾.诚然,中国近代落后了,中国沉疴累累,中国文化没有孕育出现代科学,这都与传统有关.但与传统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谭良啸一、曹、葛毁誉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提倡人最高的需要是道德需要,最大的价值是道德价值。在道义与生命发生冲突时,它要求后者服从前者,推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因此,贯穿于我们整个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就具有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近几年来国内文化研究热潮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可以说,所有关于文化重大问题的探讨,都程度不同地与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那么一部分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的现代化完全割裂开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科学文明,“二者不仅在世界观上,而且在整个操作系统上都不言而喻地对立并冲突着。”“传统文化已经终结”。中国传统的“巨大文化财产变成了巨大的文化包袱,巨大的文化优越感变成了巨大的文化负罪感,这不能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巨  相似文献   

12.
正当人们摆脱“文化热”退潮后面临的困惑,力求超越传统主义和反传统主义的两极思维模式,重新以科学态度和理性意识审视传统文化的时候,朱贻庭同志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出版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传统伦理、反思传统文化的新范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以下简称《伦理史》)是以张岱年、朱贻庭为代表的研究集体的精心之作,潜心多年,数易其稿,成于“文化讨论”的高潮期。作为负责的学者,他们认真吸取前几年“文化讨论”所提供的学术营养,贯彻“既反对颂古、也反对盲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努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与逻辑、政治分析与理论分析、反思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深入具体地分析了传统伦理的基本范畴及学说思潮,而且在传统道德变革轨迹的清理和价值评判上,都有深解和创造性发掘,为近年来同类论著所少见,它昭示了中国传统伦理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思考张利痒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在学术界热了起来。观点不外乎三种: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宗法”的社会土壤,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应彻底否定;另一种认为,世界性的精神文明的失落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勃...  相似文献   

14.
重提“李约瑟问题——何以现代科学出现在西方而非中国”,对中国当下的传统文化热很有警示意义,至少可以使我们在人类近现代科学的映照下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缺陷,唯这些缺陷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深层原因。认清这些缺陷,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中必须正视的无法绕过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到近代,无论是从其历史走向上还是从其形态和内容上来看,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结果是导致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学亦非西学的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充满着新的认知形式、新的价值观念的近代“新学”的逐步形成。毫无疑问,在传统中国“旧学”走向“新学”的过程中,西学的浸润渗透至关重要,但是,作为民族特性极强的近代“新学”,毕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近代形态。因而,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那就是“经世致用”。道咸之际,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公共关系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于20 世纪80 年代初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它能在中国扎根、发展,其重要原因是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根植提供了有利的土壤。现代公共关系学被中国吸纳,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历史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各种观念形态或物质形态的文化。它是建立在封建关系和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系统。任何类型的文化总是生成在一定类型的文化土壤之中。中国大陆性地理环境,“以农立国”的小农经济,以及社会组织上的家庭血缘宗法制度就是传统文化的生成土壤,即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与情境。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文化热”中,有一种民族文化虚无的倾向,表现为激烈的反传统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认为对传统文化应予以彻底否定,这种否定有两个涵义:一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否定,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稳定的深层文化结构,它导致了一系列中国人的劣根行为,而且,这种稳定,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这种深层结构几乎同华夏历史一样永恒;另一方面就是对“五四”以来文化的否定,认为它误入歧途,没有完成启蒙的任务,反而加固了传统这种劣根的深层结构。这样,无论是制度的更  相似文献   

19.
张金梅(以下简称张):曹老师,您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就掀起了一股“读经热”。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您认为国内出现“读经热”的原因何在?曹顺庆(以下简称曹):所谓的“读经热,”又称之为“国学热”。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会在国内出现“读经热,”我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文化转折。近、现代之交,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冲击下,中国文学产生了一次重大转折。与中国文学一样,在西方文化夹带着政治、经济优势强行冲向中国之时,中国文化也被迫“大河改道,”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告别了传统文化。这种“改道…  相似文献   

20.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